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影响十分显著,尤其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研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评价方法"和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减灾技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性,归纳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方面,初步提出了西北地区在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对策和技术方法,从而为西北地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粮食和食品安全 应对措施 科学依据
  • 简介:乌海市PM10浓度风速的关系明显。总体而言,PM10污染物浓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冬季当风速在3.1~4.0m.s-1时,PM10污染物浓度低。PM10浓度地面风向的关系:春季偏西风时PM10污染浓度最高,偏北风时污染浓度最低;冬季东南风时污染浓度最高,西北风时污染浓度最低。PM10浓度空气湿度的关系:冬季PM10污染浓度值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正相关比较明显。春季当空气湿度越小,出现重度污染的频率越高。

  • 标签: PM10污染浓度 气象条件 相关性
  • 简介:利用FY-2C静止卫星云顶物理参数及地面加密雨量观测等,结合MM5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分析了典型层状云降水过程的云系演变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云顶参数单站雨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量化统计关系:即降水大,每小时降水量云顶高度、有效粒子半径是较好的正相关,云顶温度是较好的负相关;反之则不尽然,云顶高度高、云顶温度低、有效粒子半径大却不一定降水大。并用模拟结果分析解释了形成这种现象的机理。

  • 标签: 层状云系 云顶参数 降水 MM5
  • 简介:介绍了杭州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临近预警系统设计思路和功能特点。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普查基础上,应用足够密度、实时传输的雨量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各隐患点地质稳定状况、前期有效降雨量、临近降雨强度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影响,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临近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资料细网格插值、阀值自动判别、预警实时发布等技术,构建了全自动化运行的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临近预警系统,将地质灾害预警精细到村、信息实时发布到责任人。该系统运行稳定,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应用效果良好,在防灾避灾和提高防治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地质灾害 精细化 临近预警系统
  • 简介:为确保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和计量标校。浙江省气象局结合本省实际,在3个市气象局试点开展气象仪器检定分所建设。截至6月底,共完成了189个区域站的标校。通过“检定分所”这一载体,实行气象装备巡查、维护、排障、标校、修理等多功能集约化保障,推动了区域站定性检查向定量检测进步,发现并排除了多起传感器超差现象,提升了区域站的稳定运行水平,推动了业务人员(特别是地面测报人员)向一专多能方向转型。

  • 标签: 气象装备 检定 实践 评估
  • 简介:文章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市1999—2009年的月气象资料和同期火灾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到月平均温度、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总降水量、月无降水日数、月平均风速月火灾次数的关联度及其强弱顺序,其中月平均风速关联度为0.657,在强弱顺序中排在第一位,其次分别为月无降水日数和月平均温度。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火灾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建立城市火险潜势预报模型提供基础依据。

  • 标签: 灰色关联分析 城市火灾 灰色关联度 气象条件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2000—2012年4—6月850hPa层位势高度差异常(上海宝山或大陈岛站850hPa层位势高度值比贵阳站大7gpm或以上)形势下低空环流江西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形势下,700hPa高度层上均有西南低涡活动。近50%的个例江西省上空850hPa层出现风速16m/s以上的低空西南急流,约40%的个例有切变线活动;若去除850hPa无切变线影响和切变线出现较晚的情形,江西省出现10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比例为85.7%。

  • 标签: 暴雨 位势高度 异常 低空环流.
  • 简介:绝热无摩擦下,位涡(PV)的守恒性、不可渗透性和可反演性使之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中高纬度天气学诊断分析中,但由于其本身不包含力管项,无法描述强烈天气的快速流形等局限性,因此分析了ZdunkowskiandBott(2003)提出的斜压Ertrl.Rossby不变量(ERI),结果表明,绝热无摩擦条件下的ERI在其表达式中就已经明确地包含了螺旋度和PV的表达式,同时也涵盖了斜压大气中的力管项效应,可以描述快速流形的天气系统,具有Pv所不能取代的优点,这使得它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还利用ERI诊断了2003年7月3-6日的一次梅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ERI完整地刻画了这次降水带南移及降水强度变化的特点,随着24h累积降水带的移动,ERI低值区也随之移动,二者吻合非常好。和PV相比,ERI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变化的诊断能力更强。

  • 标签: 斜压Ertrl-Rossby不变量 位涡 螺旋度 力管效应 梅雨锋降水
  • 简介:利用196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测站的降水量和温度资料,分析亚洲冬季大气动能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与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动能的变异与我国降水量和温度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亚洲冬季大气动能的主要变异中心在东亚西风急流区,该地区的冬季大气动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冬季,我国中东部至日本以东到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动能的减弱(增强)对流层中高层东亚西风急流的减弱(增强)密切相关,并可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我国东北地区温度的偏高(偏低)。青藏高原西南侧大气动能的增强(减弱)则该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南亚西风急流的增强(减弱)有关联,并导致冬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我国广西、贵州和四川一带温度的偏低(偏高)。在冬季,亚洲大气动能的变化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亚洲西风急流的变化来造成我国冬季气候的变异。

  • 标签: 大气动能 时空变化 降水 温度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的变化,两降水模态的变化都以年际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相应的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的年际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和相应的日本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的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的异常环流还分别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的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热带地区的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两模态相关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的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 标签: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垂直环流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 简介:运用Copula方法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各受水区汛期、非汛期及全年降水量的联合分布,并基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大气环流模式的降水结果,用所建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受水区丰枯遭遇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汛期来看,汉唐(汉江水源区唐白河受水区)和汉海(汉江水源区-海河受水区)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分别增加3.34%~16.48%和2.56%~8.21%,而汉黄(汉江水源区-黄河受水区)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减小-1.97%~9.57%i从非汛期来看,汉唐和汉海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分别减小-0.21%-9.42%和0.99%~5.54%,而汉黄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增加1.79%~13.28%;从全年尺度来看,汉唐、汉黄和汉海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基本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境下分别减小-2.88%~10.97%、-1.28%~5.05%和-2.33%~7.01%。

  • 标签: 南水北调 丰枯遭遇 COPULA方法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山西省65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等,应用谐波分析、EOF、SVD、MonteCarlo统计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其大气环流场、印度洋海温场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a来,山西夏季降水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并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前期是降水偏多期,80年代中期至2011年则是降水偏少期,空间分布主要包括全省一致偏多(少)型和南多北少(南少北多)型。同时,山西夏季降水印度洋关键区海温变化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当上年秋季、上年冬季、当年春季和当年夏季关键区海温异常偏高时,当年夏季山西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反之亦然。在1982年之前,关键区海温偏低,山西夏季降水偏多,同期500hPa高度层上的乌拉尔山、青藏高原北部高空槽和东北冷涡发展深厚,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850hPa高度层上的印度季风低纬度偏西风和中纬度西南风异常强盛,贝加尔湖南侧低涡活跃;1982年之后,关键区海温偏高,山西夏季降水随之减少,同期500hPa高度层上的贝加尔湖至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受高压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850hPa高度层上的印度季风中纬度西南风异常偏弱。

  • 标签: 夏季降水 年代际 印度洋海温 环流场.
  • 简介:根据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测角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时应遵循的逻辑关系,将其功能电路归纳成相对独立的6个单元电路。按控制信号流程单元电路的关系列出故障分析步骤,结合各单元电路关键点参数,能较快地定位故障元件。最后,列举了典型的故障实例,并介绍了维修方法和建议。

  • 标签: L波段 测风雷达 测角系统 故障处理
  • 简介:基于30省区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许可的强度分配标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按行业属性设定强度分配标准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强度分配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小,但会对高排放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中央政府基于强度分配标准,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碳排放许可分配到各个省份,然后各个省份再参考行业特点将碳排放许可分配给机制覆盖行业的实体或排放源,这样的两阶段分配结构是较为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

  • 标签: 碳排放许可 强度分配标准 区域平衡发展 30省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
  • 简介:利用1951-2005年华南4、5月份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4、5月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以及中西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4、5月份降水均在197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的年代际转变,从之前的降水偏少转变为降水偏多。华南4月份降水前一年7-11月份的中西太平洋海温、华南5月份降水当年2-5月份的中西太平洋海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在4、5月份年代际降水偏少(多)时期,前期中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同期亚洲大陆南部及非洲大陆的海平面气压显著偏低(高),北太平洋海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我国华南上空存在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我国华南地区北边界存在显著的南(北)风异常,造成华南地区北边界异常水汽输出增强(减弱)。同时,我国大陆对流层中上层大气显著偏暖(冷),东亚高空急流显著偏北(南),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偏东(西),向华南地区输送的水汽减少(增加),从而在华南地区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最终导致华南地区4、5月份降水的减少(增加)。

  • 标签: 华南4 5月份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中西太平洋海温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