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助于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医学部新型多功能芒硝外敷袋研发团队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访谈资料、反思日记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期还原团队组建、专利研发以及创新转化的过程,分析讨论团队成功可取之处,供其他高校借鉴,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专利与转化 芒硝外敷袋 叙事研究
  • 简介:摘要免疫疗法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方法。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抑制分子,也是该领域最著名和研究最广泛的分子。CTLA-4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和控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随着对CTLA-4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已经研发出CTLA-4类似物阿巴西普和针对CTLA-4的抗体伊匹木单抗。这两种针对CTLA-4的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免疫治疗 阿巴西普 伊匹木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髋关节翻修术前CT影像分割算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有清晰CT数据资料的翻修病例706例,其中男520例,年龄(58.45±18.13)岁;女186例,年龄(52.23±16.23)岁。均为单侧,左侧402髋、右侧304髋。搭建transformer_unet卷积神经网络并使用Tensorflow 1.15进行网络模型训练,实现对翻修髋关节CT影像的智能分割。基于已研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规划系统,初步构建髋关节翻修手术智能规划系统。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DOC)、average surface distance(ASD)、Hausdorff distance(HD)参数对transformer_unet、全卷积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2D U-Net、和Deeplab v3+的分割精度进行评估,统计分割耗时对上述网络的分割效率进行评估。结果与FCN、2D U-Net和Deeplab v3+学习曲线相比,transformer_unet网络可通过较少的训练量实现更优的训练效果。Transformer_unet的DOC为95%±4%,HD为(3.35±1.03) mm,ASD为(1.38±0.02) mm;FCN分别为94%±4%、(4.83±1.90) mm、(1.42±0.03) mm;2D U-Net分别为93%±5%、(5.27±2.20) mm、(1.46±0.02) mm;Deeplab v3+分别为92%±4%、(6.12±1.84) mm、(1.52±0.03) mm。Transformer_unet各系数均优于其他三种卷积神经网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割时间方面,transformer_unet分割耗时为(0.031±0.001) s,FCN为(0.038±0.002) s,2D U-Net为(0.042±0.001) s,Deeplab v3+为(0.048±0.002) s。Transformer_unet分割耗时少于其他三种卷积神经网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transformer_unet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规划系统相结合,可初步完成髋关节翻修手术智能规划系统的构建。结论与FCN、2D U-Net和Deeplab v3+相比,transformer_unet卷积神经网络可更精准、高效地完成对翻修髋关节CT影像的分割,有望为人工智能髋关节翻修手术术前规划及手术机器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计算机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适合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的非负重运动项目,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基于启发式框架,于2021年9—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招募109例DF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质性访谈、汉化方案和专家会议的方法形成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非负重运动项目;并于同年11—12月招募15例DFU患者开展类实验研究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收集研究对象进行非负重运动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踝肱指数(ABI)、下肢肌力和溃疡面积。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DFU患者运动行为不佳,其运动障碍包含心理、生理和环境障碍3个主题。通过专家会议构建的非负重运动项目围绕DFU患者的运动障碍,开设自我、能力和环境需求主题课程并配备运动视频及手册。类实验研究结果显示,87%(13/15)的DFU患者完成了非负重运动项目(每周至少进行2次运动干预),干预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发作、猝死)、代谢紊乱(低血糖、高血糖)及骨、关节、韧带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DFU患者的ABI和下肢肌力均升高,HbA1c和溃疡面积均下降(P<0.05)。结论构建的非负重运动项目符合中国DFU患者临床情境和运动心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标签: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溃疡 非负重运动 自我决定理论 运动障碍 可行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基本都是用一次性鼻导管吸氧,对于间断使用的同一患者为减少费用,达到鼻导管保持清洁的目的,自主研制一次性氧气鼻导管的保护装置,从而达到方便广大患者的使用。提高患者满意率

  • 标签: 使用中 一次性 氧气鼻导管 装置 研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对其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进行预警及干预,从而降低意外拔管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以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为核心,以预防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方案为指导蓝本,以医院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并用该系统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1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案例,以验证其预警效果。结果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雏形由登录模块、评估模块、决策模块、预警模块、指导模块及管道固定方案模块6个主题模块集成,系统自动判断重症患者风险等级,从而实行分级预警,筛选高危风险人群,最终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经回顾性分析,该预警系统的检测率为88.89%。结论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预警平台,能有效预警拔管高危患者,规避管道护理风险。

  • 标签: 非计划性拔管 重症患者 重症监护病房 预警 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并应用基于手供一体化设计的手术植入物全程追溯系统,实现对患者使用的每块钢板及螺钉进行全程追溯,确保追溯信息完整准确。方法2018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追溯系统中基于手供一体化研发完善了植入物追溯管理模块,对植入物实施全程闭环式追溯管理。收集植入物追溯系统应用前后3个月的相关记录,将2018年5—7月处置使用的植入物设为对照组,共处理2 246件,处置使用过程手工记录与交接;将2018年8—10月处置使用的植入物设为试验组,共处理2 570件。比较两组植入物交接质量;抽检追溯系统应用前后各1个月的骨科钢板60个,比较应用前后追溯所用时长及追溯信息完整率。结果试验组植入物交接名称规范、数量及灭菌标签信息的清晰度、完整性均全部合格,对照组分别有78、107、260、285件不合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21、125.217、314.485、346.626;P<0.01)。试验组植入物交接中发生型号错误88件,灭菌标签错误27件,对照组分别为113、48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40、9.230;P<0.01)。试验组植入物追溯信息完整率为100%(60/60),追溯时长为(1.1±0.2)min,对照组分别为90%(54/60)、(74.2±7.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自主研发的植入物追溯系统,实现了手术室、CSSD以及物资采购供应处等多部门联动追溯管理,能够对患者使用的每块钢板及螺钉进行有效监管与可追溯,提高了CSSD的工作质量。

  • 标签: 手术室 消毒供应中心 医疗器械 植入物 追溯
  • 简介:摘要目的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的专利存在着特殊性。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意味着专利法中需要设置特别的药品条款。随着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推行的多项改革,相应专利制度中是否存在与药品相关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方法本文从药品专利的特殊性出发,对专利法中药品相关条款进行分析,以阐述其对新药研发的重要意义。结果现行专利法中虽设置了一些药品相关条款,但尚不足以充分保障专利权者的利益,在平衡公众利益方面也尚有改进的空间。结论有必要在专利法律法规中对药品条款作必要的完善与调整,以进一步发挥专利制度对新药研发领域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专利制度 药品特殊性
  • 简介:摘要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引起的传染病已在全球大流行,社会各部门工作均受到了严重干扰。由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来控制和缓解病情,可能增加IBD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接种新冠疫苗是长期抑制新冠感染并保护患者免受新冠侵害的机会。近期,英国胃肠病学会就国外3种新冠疫苗在IBD患者中的接种发表了立场声明,但目前尚无中国IB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相关报道。本文对我国IB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现状进行综述,建议IBD患者可以接种我国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并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炎性肠疾病 免疫抑制 疫苗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医学院校"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现状、竞争力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中央财政经费数据,通过极差率、变异系数和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2016—2020年间医学科研竞争力较强的10所医学院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竞争力和变化趋势。结果10所医学院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59项,获批中央财政经费57.88亿元。2016—2020年,各医学院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离散程度有所增大,变异系数从56.25%上升到62.91%。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显示,初始竞争力较强的医学院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竞争力出现升高,而较弱的高校出现下降。结论医学院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体量大,支持强度高;不同医学院校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情况呈现"马太效应",竞争力出现分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过程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明显。

  • 标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特征 科研竞争力 医学院校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制备一种可负载硫化铜(CuS)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探讨其对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合成改性葡聚糖后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以确定改性葡聚糖水凝胶的改性情况,进而合成可分离式负载CuS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评估其力学性能及穿刺能力。在12只雄性SD大鼠(200~250 g),每只背部造2个12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口分别用空白水凝胶微针贴片(DeXMA MNs)和负载硫化铜水凝胶微针贴片(CuS MNs)覆盖治疗,评价CuS MNs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治疗后3、7、14 d,每组各取4只SD大鼠,拍照记录创面愈合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口及创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分析组织新生胶原沉积、血管形成和再上皮化情况。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红外光谱展示出2900 cm-1附近的吸收峰为Dex的-CH2-拉伸振动吸收峰,表明DexMA以Dex为主体进行修饰的产物。力学性能评估显示不载药时水凝胶针尖的力学性能到达0.35 N,负载有CuS的针尖甚至达到0.55 N,表明制备的DexMA水凝胶针尖对皮肤具有良好的刺穿能力。在动物创面模型中,证明了负载有CuS的MNs能够在早期促进创面的修复。在伤后第3、7天CuS MNs组的创面愈合率[(70.80±2.86)%、(90.70±1.50)%]明显高于DexMA MNs组[(45.60±2.52)%、(81.30±3.14)%,t=22.420,F=1.179,P<0.01;t=7.276,F=4.984,P<0.01]。在伤后第3天、第7天CuS MNs组的再上皮化率分别为(54.20±11.51)%、(70.80±6.29)%,均明显好于对照组[(33.30±8.70)%、(57.30±2.94)%,t=5.000,F=1.750,P<0.01;t=5.508,F=4.571,P<0.01]。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检测结果说明CuS MNs具有促进新生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促进皮肤再上皮化。结论负载硫化铜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可促进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及皮肤再上皮化,是一种有前景的组织工程新型水凝胶敷料。

  • 标签: 创面愈合 葡聚糖 水凝胶 微针
  • 简介:摘要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开设了“功能性药食同源中药颗粒剂研发的贯通性实验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重视传统理论与功效,又注重引进相关现代机制与作用;在教学方法中,既递进式改革大而全的教学手段,又循序式突破单科独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上,既保障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拓展灵活的创新思维。其目标在于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宽专业、强能力”的实践创新类中药学人才。

  • 标签: 课程建设 中药颗粒剂研发 贯通性实验
  • 简介:摘要: 2018年新出台的十二五生物医药振兴规划明确了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及发展方向。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型产业,生物制药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也极为迅速。生物工程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促进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 标签: 生物工程药物研发 促进现代医学发展 重大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地方标准收载药材作为新药研发原料药材资源的研究方法。方法:查阅资料和标本,分析确定出主要分布区,制定调查路线;进行野外初查,制定适合调查品种的野外调查方案。结果和结论:根据资源分布和数量调查结果确定出资源量集中的区域,采集用于质量研究的样本,归纳出影响药材质量的一些因素。

  • 标签: 土大黄 巴天酸模 资源调查 中药新药
  • 作者: 段续东 王坤正 李树锋 孙华强 石志伟 顾言阁 殷鲁旭 张业勇 杨佩 周建生 闫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外科专业2018级,济南 25001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外科学 山东省风湿免疫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西安 71000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外科学 山东省风湿免疫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外科专业2018级,济南 25001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蚌埠 233004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髋关节的数字解剖特点研发一种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测量方法,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效果,并对影响其使用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54例、女146例,年龄27~86(59.5±11.3)岁。按照术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134例,采用带刻度髓腔锉控制下肢长度;对照组166例,采用徒手方法控制下肢长度。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下肢不等长(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2)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术后LLD的差异,以及LLD的分布情况。(3)比较2组LLD>10 mm患者的占比,分析导致患者术后LLD>10 mm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LLD为4.76(2.98,7.18)mm,对照组为5.85(3.78,8.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P=0.004);观察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02)。(3)观察组中有8例(5.97%,8/134)患者术后LLD>10 mm,对照组有24例(14.46%,2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18);术后LLD>10 mm原因分析: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与髋臼下缘骨赘增生明显导致克氏针定位偏下有关(观察组5例、对照组3例)。结论在行单侧THA时,使用带刻度股骨髓腔锉相比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而假体不匹配以及术中对髋臼下缘及大转子顶点探查不够准确是影响该方法有效控制LLD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下肢不等长 带刻度股骨髓腔锉 旋转中心 股骨大转子高度
  • 简介:摘要来自疾病控制、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48位专家于2019年10月24—27日围绕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溯源技术的探索和未来发展需求,以及疫苗研发面临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1)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亟须跨部门进行业务和数据整合,建设并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疾病监测与健康管理系统;(2)传统病原分离培养技术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亟须发展多靶标、超灵敏、高特异、便捷化和数字化的高中通量的新技术,并发展基于致病共栖菌谱新靶标的疾病诊断新技术;(3)亟须建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溯源技术体系;(4)疫苗研发亟须相关基础研究支撑,并需加强疫苗接种策略和上市后评价与评估策略的研究。同时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专家建议。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监测 检测 溯源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儿科静脉维持药物计算的小程序,并测评其可用性。方法于2019年8—12月,采用使用者自建理念研发儿科静脉维持药物计算小程序。于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1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药物计算方法(基于所研发的小程序的计算方法、基于计算器的传统计算方法)的各200次药物计算所需时间和结果的正确性。采用有用性、满意度、易用性量表(USE)调查10名护士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以评价小程序的可用性。结果使用儿科静脉维持药物计算小程序进行药物计算的准确率为100%(200/200),高于使用传统计算方法进行药物计算的88%(17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32,P<0.01);使用该小程序进行药物计算所需时间为(15.15±2.74)s,快于使用传统计算方法的(17.09±5.2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1,P=0.001)。10名护士对于小程序的接受度较高,USE平均得分为(6.22±1.03)分。结论本研究所研制的儿科静脉维持药物计算小程序能满足临床护士的使用需求,接受度较高。该程序能以系统计算,有效规避人工计算的差错,节省护士人工计算及双核对的时间,可用性好。

  • 标签: 儿科 静脉维持药物 计算程序 可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人工智能实时辅助消化内镜影像诊断设备(简称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并评价其性能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常规行胃镜和肠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图像,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建立模型,研发内镜人工智能设备。2019年6至12月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盲法、平行对照研究设计,比较内镜医师和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同时评估同一例患者胃镜和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差异性,评估内镜下病变大小(病变长径<5 mm和≥5 mm)对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检出的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内镜医师和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报告隆起型病变的时间差值,次要评价指标为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报告隆起型病变的准确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71 582张白光内镜图像用于内镜人工智能设备训练,其中隆起型病变图像41 376张,内镜人工智能设备研制成功,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川械注准20202060049)。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判断隆起型病变的准确度为96.4%,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92.8%。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每个胃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比内镜医师快1.524 s,但每个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比内镜医师慢0.07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05、-4.394,P均<0.01),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每个胃镜下和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均非劣效于内镜医师。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对胃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率为89.9%(249/277),灵敏度为89.9%;对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率为87.0%(450/517),灵敏度为86.9%。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对于胃镜下病变长径<5 mm和≥5 mm的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差值、灵敏度和漏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对于肠镜下病变长径≥5 mm的隆起型病变的灵敏度高于肠镜下病变长径<5 mm的隆起型病变(96.8%比84.9%),且漏诊率低于肠镜下病变长径<5 mm的隆起型病变[3.2%(3/94)比15.1%(61/4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15和9.612,P均=0.002)。内镜人工智能设备使用期间,患者与医护人员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无设备漏电、工作异常等缺陷。结论该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可与内镜医师同时报告隆起型病变,准确度接近90%,有望成为内镜医师避免漏检隆起型病变的实用助手。

  • 标签: 胃肠内窥镜 人工智能 隆起型病变 卷积神经网络 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