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5·12大地震让汶川这个名字烙入了中国人的心底,《鹰无泪》让读者记住了钟正林这个名字。钟正林以川西山区为背景的小说写作直面工业化进程中川西农民的生活、道德精神乃至人性的困境和危机,他尤其擅长表现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残害和异化,对和谐完美的男女关系的扼杀和毁灭,他的小说创作的主题和基调具有浓厚的劳伦斯式的色彩。

  • 标签: 钟正林小说 工业文明 女性命运 劳伦斯小说
  • 简介:当今的西藏,被人们喻为世界上最后的一片净土,她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吸引着国内外各方人士扑朔而来。一时西藏成了人们实现各自愿望和梦想的场所。人们游西藏、看西藏、写西藏,有关西藏的图文书红火起来。这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西藏的神奇和美丽,然而这些书大多正如王德先生在他的《以雪山草原为背景》一文中所说:“而冷静地审视这些图书,就会发现它们大都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切入,只是作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局限于对西藏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描绘,往往带有猎奇的成分,带着故作姿态的夸张,给读者呈现的是旁观者眼中的西藏。”“而《西藏最后的驮队》一书则明显地超越了这些图书,它带有史诗的特质,抵达了西藏文化地层的腹地,给我们呈现的是本色的真实的西藏,是一部摆脱了单纯的旅游类套路,走向了厚重与博大,走向丰富与深邃,走向全景式立体地展现藏民族的文化与民俗,历史与现实。”《西藏最后的驮队》作者加央西热,出生于藏北草原,是牧民的后代,不仅熟知驮队生活,小时还亲自参加进驮队的驮盐生活。他对驮盐队的叙述完全采用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和历史资料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西藏最后的驮队》出版后,在拉萨和北京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让我们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吧。

  • 标签: 当代文坛 历史与现实 文学评论 藏北 藏民族 西藏文化
  • 简介:◇《闪电下的尸骨》开篇于沥青桶里发现的一具尸体,地点是在夏洛特汽车赛道附近的垃圾场,紧接着相关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你为什么以纳斯卡作为故事背景?你自己是一个赛车迷吗?◆在写《闪电下的尸骨》之前,我对汽车竞赛的知识少得可怜,只观看过一次早期赛事.但是几乎每一个夏洛特人都对纳斯卡耳熟能详,他们能叫出车队的老板、机修工、赞助商和赛车手的名字.每年5月和10月,当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观看盛大的赛车盛事,你的激情很难不被点燃.与代托纳和达林顿一样,夏洛特是个汽车运动中心.正如坦佩在小说中解释的那样,汽车竞赛源于卡罗来纳山区的酿酒商们在禁酒期间非法运输私酒.

  • 标签: 凯西·莱克斯谈 地点真实 小说故事
  • 简介: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现年67岁的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西耶维奇(Светлан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Алексиевич,1948—)。颁奖词称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多声部创作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纪念碑"。阿列克西耶维奇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白俄罗斯作家,也是继1953年丘吉尔之后,第二位以非虚构类作品夺得诺贝尔奖的作家。

  • 标签: 列克 维奇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 斯维特 兰娜
  • 简介:读完孙且的中篇小说《安德烈兄弟的家在小西木桥》,笔者感觉就像喝完一杯俄罗斯饮料格瓦斯,绵软柔顺的口感中深藏着一缕淡淡的面包香味,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烈酒味道;也像在秋天的旷野上,仰看蔚蓝的天空,听闻阵阵鹤唳,从心底里感到放松、旷达、闲远,但又隐隐地浮现一丝潜滋暗长的帐惘,乃至即将面临冬天与死亡的些许心惊。这是一部颇有艺术魅力的中篇小说,语言质朴、准确,具有野草般的饱满生命力;叙事节奏从容舒缓,就像荒野上的小径一样随意蔓延;人物塑造简略传神,言行均带有神韵,在叙事的枝叶掩映中,时隐时现,翩若惊鸿。

  • 标签: 中篇小说 安德烈 木桥 兄弟 叙述 诗意
  • 简介:1946年,中国战地记者、文学研究者萧乾站在苏黎世詹姆斯·乔伊斯的墓前凭吊时说:“这里躺着世界文学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可以说浪费了一份禀赋去走死胡同。”49年后,萧依然认为乔伊斯滥用了其精湛的技巧。此时的萧已获得了发表保留意见的权利;他与夫人文洁若刚刚完成了一项或许连赫拉克勒斯都自叹弗如的工程——将《尤利西斯》译成了中文。“人到老年应该做些有

  • 标签: 《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翻译家 中文版 斯蒂芬 作品
  • 简介:台湾日据时期来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具有作家和殖民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他受到法国和日本现代派作家的影响,较早的将西方现代文学带到台湾文坛.其小说创作显示了现代叙事策略:法国、日本的自然主义与日本私小说的交融;原始宗教的神秘主义气氛;日本新感觉派心理分析的影子.但他始终未能摆脱异国情调笼罩下的"他者"陈述的局囿.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作家要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与批判,以批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本台湾一家"的谬论.

  • 标签: 西川满 日本作家 台湾题材 叙事策略 现代性 他者性
  • 简介:阿奎那与西基尔在论战中不共戴天,但丁却让二人在天堂相聚,意图何在?《神曲·天堂篇》中的情形表明但丁实际上是把西基尔“哲学与神学脱离”的观点用作自己“政教分离”思想的哲学基础;但丁借阿奎那之口表明宗教伦理不能代替政治伦理,又在查士丁尼身上寓以一种政教统一的理想。

  • 标签: 西基尔 阿奎那 但丁 政治伦理
  • 简介:埃·拉·格尼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取材于日常生活,语言诙谐,形式新颖,敏锐地观察现实中WASP文化的没落。作品《狗魅·西尔维亚》创造出“他者”的形象,在势不两立的太太和狗之间,细腻地解读男主人公格雷格无奈的情感世界,映射出WASP文化中的主导者白人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一系列危机。

  • 标签: WASP文化 《狗魅·西尔维亚》 危机意识
  • 简介:1978-1980年间,我因撰写《巴金评传》,曾走访了许多老作家以及巴老的亲友。他们都非常热情友好地接待我,回答了我的有关提问。其中有几位是在通信中用书面形式回答我的。回想他们那种无私的、认真的、慷慨的支持和帮助,至今使我感激铭记。现在,我已把手中保存的柯灵、艾芜、田涛、魏绍昌、吴朗西、李采臣等六位老先生的手书原件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也还鉴于这些书信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有关巴金和文化生活出版社以及扶植青年作家的动人情况,对巴金研究者和爱好巴金作品的读者有重要参考价值,故借《新文学史料》宝贵篇幅,刊布于此。

  • 标签: 巴金 柯灵 艾芜 书信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化生活出版社
  • 简介:  斯科特·西格勒是首批将作品只以连续播客形式发表的作家之一,最近他成为第一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播客作家.他的书4月(2008年)在美国发行,7月在英国出版.在这次独家访谈中,斯科特谈论了他的经历和对播客、社会化媒体的看法,以及对图书出版前景的展望.……

  • 标签: 书斯科特·西格勒 出版前景 图书出版
  • 简介:上海师范大学宋丽娟博士的题名《“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简称“宋著”),作为“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丛书”的第四部专著于2017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付梓问世.宋著以1735-1911年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古典小说的西文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照察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明清期间“中国古典小说的西传”;通过中文文本和西文译本的对比研读,进行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梳理考证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篇目,分析求证西人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动机和策略,考察承担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译者身份,描述中国古典小说在翻译中产生的异变并分析变异现象的文化缘由,探究中国古典小说西文译本的多种载体形式或文本形态.

  • 标签: 上海师范大学 宋丽娟
  • 简介:最近30年里,汉语诗歌可谓风云变幻、潮流迭出:从1970年代末期声势浩大的“朦胧诗”论争到1980年代中期众声喧哗的“第三代诗”(“后朦胧诗”)运动,再到1990年代受商业主义、大众文化冲击的诗坛“裂变”,直至新世纪以后在网络等新媒体影响下“各自为政”格局的形成,汉语诗歌进行着自身的美学更替及其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调整。透过诗界那些迷乱的烟尘和喧嚣的话语,我们曾经瞥见一个孑然远去的身影,听到过一两声嘹亮的歌唱;那个身影几乎要淹没在岁月的雾霭里,他的思想和言行几乎要被遗忘——尽管他离开这个世界不算太久。他就是诗人骆一禾(1961~1989)。

  • 标签: 汉语诗歌 比较论 海子 风景 远景 近景
  • 简介:美国犹太小说家辛西娅·欧芝克是第二代后现代作家,她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与新历史主义的观察相结合,创作了《披肩》和《普特梅塞:她的工作经历、出身和来生》这两个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质疑虚构/历史,使文本构成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空间。欧芝克以零度写作和元小说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将历史语境转化为生命诗性的尺度,表现出后大屠杀时期犹太小说在反映犹太身份问题上的新思路。

  • 标签: 零度写作 元小说 历史反思
  • 简介:<正>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两个中译本都在1994年与公众见面。一个是萧乾和文洁若合译的,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萧译);另一个由金隄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卷,下卷于1996年出版,以下简称金译)。一部外国文学名著,

  • 标签: 《尤利西斯》 中译本 形容词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斯蒂芬 忠实于原文
  • 简介:作为一名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准确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打好基础,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本文主要针对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提出几点措施,以期帮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 标签: 中职生 口语表达 培养策略
  • 简介: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中的一部。作者安田朴(Etiemble),是法国当代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的著名学者。此书是他近年来全面概述中学西渐的一部力作,也是同类著述中较为完备的一部。作者早年长期在巴黎大学等法国高等院校讲授东、西(特别是中、西)文化(特别是哲学)的交流与比较,尤以“东学西渐”为主,因而本书就是从这一研究视角出发,以作者长期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宏观上全面论述了从唐代到清代中期千余年间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涉及了哲学、伦理、美学、文学、宗教、风俗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部全景概览式的著作。

  • 标签: 作者 当代 文学 唐代 中国文化 研究视角
  • 简介:2013年5月20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朗西埃(Jac—quesRanciiere)参加了《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座谈研讨会,刊物主编谭帆、方克强教授,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围绕“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关联”展开,并就文学与政治,尤其是中国当下文学的政治潜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朗西埃先生在会上同时接受了《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委聘任请求。杜克大学KennethSurin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nellWatson教授、复旦大学陆扬教授、同济大学张生教授、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胡介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中文系陆晓光、朱志荣、刘晓丽、文贵良、倪文尖、王峰教授、思勉高等研究院姜丹丹研究员等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担任全程翻译。《文艺理论研究》是朗西埃先生探访的最后一站,本次座谈也为朗西埃先生此次中国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学系 话语实践 伦理学 当代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