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不确定性 《历史研究》 虚构 汤因比 故事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2月1日,中央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要把平安铁路示范路段创建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的整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考评,落实领导责任制,特别要维护好重点路段的治安稳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发生严重涉路事件的地方,要严格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

  • 标签: 铁路护路联防工作 领导小组 平安建设 领导责任制 提速
  • 简介:对日本人来说,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刻意义的城市。从西方列强强迫日本开国的江户末期到明治维新推行日本式现代化(日语里被称为近代化)的时代,为数众多的日本知识分子来到上海,亲眼目睹了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正在展开的“现代化空间”及其引起的社会连锁反应。日本知识分子对这些连锁反应的看法,既显示了从外国人的角度去看待上海“现代化空间”这一活动的特质,也反映了日本和上海各自具有的现代性的本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冲突。本文通过分析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体验》,论述上海“现代化空间”给日本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

  • 标签: 上海 日本知识分子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