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上海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相当丰富,而且颇具特色。本文在详细描写的基础上,说图总结出九条形式化的构词规则,并归纳为五种操作手段;重复、缩略、移位、添加和递归。有关规则和操作手段对处理其他方言的重叠也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单音节形容词 上海方言 形容词重叠式 双音节 词的重叠 北京话
  • 简介:在对语块分析研究时把构作为起始点,从整体到部分先切入语义结构部分,考虑语义成分之间的组构关系,通过象征连接进入句法形式结构来给句法成分和句法关系进行定位,这是激进构语法的基本思路,用来点击地分析英语习语一例和汉语简单动结式的原型,似乎比传统的语言学方法更进一步。

  • 标签: 整体与部分 语义组构 象征连接 语块 激进构式语法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构”(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构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构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构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要摆脱印欧语的束缚,这是汉语语法学界一直以来的想法。可是,怎么摆脱?摆脱的切入点应选在哪里?各有各的看法。本文认为要摆脱的主要不是以什么为语法单位的问题,而是句法分析研究思路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看法,本文提出并结合实例全面地阐释了一种新的句法分析法——构语块分析法,以作为对传统句法分析法的补充。

  • 标签: 句法分析 构式 语块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简介:<正>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一书中,将返射定义为:“把对方说的活,借用过来作为反讥和戏谑对方的手段,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修辞手法叫‘返射’”。其后,好几种修辞学辞典所下的定义也都大同小异。笔者搜集了一些例子,与此不尽相同,它们不是简单地借用对方的话来反讥或戏谑对方,而是仿照对方的逻辑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与之类似的话语来回敬对方。这里既有以其人之“言”而治其人之身的手段,也有仿拟创新的成分,姑且叫仿拟返射。这种仿拟返射在中国古人的言语交际中早就使用,可谓源远流长。

  • 标签: 三藏法师 还治其人之身 句式 丘浚 《修辞新格》 和尚
  • 简介:针对当前高校汉英翻译的教学方式及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体裁汉英翻译项目的特点,从其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着手,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裁汉英翻译项目的选题与策划、开展与监控、展示与评价研究,以期促进新的体裁汉英翻译项目学习活动的开展,带动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汉英翻译能力。

  • 标签: 体裁 汉英翻译 项目学习 设计
  • 简介:以动宾“发+X”组合的认知语义考察为基础,分析了“发+X”心理动词的认知语义基础。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考察了“发+X”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指出此类心理动词在构词上体现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并从时间量与程度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发+X”心理动词在量性特征上的无界性。

  • 标签: 发+X 心理动词 量性特征 无界性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百科知识语义观和自主/依存联结理论,提出“称说”义的双及物构可以通过自主/依存成分的联结实现给予意。自主成分之间也存在语义关系的结合,其结合能够进一步说明“称说”义双及物构中的类名词和专有名词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进入构的。

  • 标签: 百科观 自主/依存联结 &ldquo 称说&rdquo 双及物构式
  • 简介:<正>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大多可以带时态助词“着”表示“进行体”,也可以重叠,表示“尝试态”或者“短时态“,这在语法研究中已经讨论得很多;但动词带“着“后还可以再重叠,构成一种形式和意义都不同于“V着”“VV”的“V着V着”重叠,这却鲜有论述。重叠研究的重要方面是考察重叠同其基的异同。“V着V着”同动词带“着”和动词重叠都有直接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一千三百万字比较典范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中收集的174例“V着V着”重叠同“V着”和“VV”之间的对立出发,对重叠提出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描写与解释。

  • 标签: 重叠式 谓语性 汪曾棋 先行词 主语 从维熙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旅游解说词做为观光时导游员向游客讲解景物所用的应用文体,对于游客获得满意的游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旅游行业中使用的解说词均经专业人员撰写,是充分反映我国瑰丽多姿景观的美文。总体上讲,满足了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需要。但究其细微之处,似仍有美玉微瑕之缺憾。具体地说,就是存在着解说词不能适应自然景物变化及游客层次差别的问题。旅游界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

  • 标签: 旅游解说词 开放式文体 形式 内容
  • 简介:文章通过对比汉语和泰语中的名词重叠的词性及语义,发现这两种语言的名词重叠具有部分相同之处,更多的相异之处。其中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种语言名词重叠后均具有的词性有名词、形容词和量词。而不同之处则主要有:汉语和泰语能重叠的名词小类不一样,能重叠的具体的词语不对应;汉泰语中基属于同一语义类型的名词,重叠后两者的重叠在语义上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汉泰语名词重叠后的词性不完全一样。

  • 标签: 汉语 泰语 名词重叠式 语义 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宋代立国三百余年,尽管武功和国力都不能和威加四裔、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相比,但在文化上却呈现了“盛唐隆宋”的局面,宋代的文化建树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顶峰,许多文化现象让后人回味。其中在公文写作方面出现了许多在公文史上为人称道、彪柄千秋的家族公文大家,形成了宋代公文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子承父业、有的兄弟相继、有的几代相传,他们为宋代公文的历史地位确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宋代 盛唐 人称 呈现 立国 文史
  • 简介: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其中“VXVX”是类型丰富、分布范围广、援律性比较强的一种动词重叠。共同语中的“V着V着”就属于这种动词重叠。与“V着V着”相比,方言中的VXVX形式上更丰富,用法也更复杂,对方言中。VXVX”动词重叠的考察为共同语动词重叠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 标签: 汉语方言 动词重叠 持续
  • 简介:基于构的动态观,可以将"连"看作表强调义构的标记,动词拷贝型"连"字句"连V|都/也VP"因此而被重新分析为"连|V都/也VP"。该构的前项动词与后项动词在认知上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分别与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相关。该构由典型"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借助转喻"截搭"而成,表强调义的"V都/也VP"与其具有承继关系,是更为典型的构

  • 标签: “连”字句 动词拷贝 构式 承继 截搭
  • 简介:“为R之所V”的特征,前辈时贤已多有论述。笔者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调查了东汉三十四部佛经山,在十九部佛经(附录中加+者)中找到150例被动,结合已有的成果分析,认为关于“为R之所V”被动句的一些论断,仍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姑将自己的观察罗列于兹,敬请方家指正。东汉佛经的被动共计十一种,具体资料见表格(一)。和中土文献不完全相同。与唐钰明(1987)提供的《东汉被动频率表》㈢相比,佛经被动旬有下面几个特点:“为R所v”、“为R之所v”比中土文献运用频繁(“为R所V”东汉时在中土文献亦广泛运用,但在佛经中更为频繁);与中土文献相比,“见V”运用得很少;中土文献的“见V于R”、“V于R”、“为R见v”、“被”字佛经未见用例;“为”与中土文献大致持平;“所V”、“为R所V1所v2”在中十文献中未见运用。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为R之所V”。广泛运用的时代吴金华(1985)、唐钰明(1987)、柳士镇(1992)均指出,这一句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如:《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但何时广泛应用,说法纷纭。吴金华(...

  • 标签: 东汉佛经 被动式 为R之所V
  • 简介: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图片、音频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给予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让学生能够弥补见识上的不足,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文音影展开联想,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效果。

  • 标签: 信息技术 小学 语文 教学
  • 简介: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写作策略教学。但是从目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来看,老师普遍注重对写作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写作策略的引导与培养,这会严重的局限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对此,本文以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应用为研究中心,旨在引起广大一线教育者的重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

  • 标签: 写作策略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