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14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TACE联合3D—CRT治疗63例和TACE治疗8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ACE联合3D—CRT组有效率为65.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5%(P〈0.05);TACE联合3D—CRT组和单纯TACE组6m、1a.2a生存率分别为84.1%、55.6%、27.0%和59.5%、38.1%、19.1%,其中两组6m和1a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三维适形放疗 治疗
  • 简介:背景:Bcl-2基因转录异常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关系密切,对Bcl-2与原发性胃肠道DLBCL(PGI-DLBCL)的关系则缺乏充分研究。目的:探讨PGI-DLBCL中Bcl-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136例手术治疗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生存信息。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Bcl-2基因扩增,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分析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36例患者中,33例(24.3%)Bcl-2基因扩增阳性,90例(66.2%)Bcl-2蛋白表达阳性;基因扩增与肿瘤原部位、Ann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相关(P〈0.05),蛋白表达与肿瘤原部位和免疫表型相关(P〈0.05)。Bcl-2基因扩增阳性患者和免疫表型为非GCB型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显著低于相应阴性患者(41.5%对71.5%,P〈0.05;54.6%对84.6%,P〈0.05)。Bcl-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CHOP化疗的5年OS显著低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48.6%对80.3%,P〈0.05;66.4%对83.4%,P〈0.05)。结论:检测Bcl-2基因扩增对PGI-DLBCL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检出Bcl-2基因扩增者预后较差。非GCB型PGI-DLBCL中,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利妥昔单抗可提高Bcl-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胃肠肿瘤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 简介:对外科急腹症伴有糖尿病者的诊治不当,可导致糖尿病病情恶化,影响术后恢复,甚至造成死亡。1988年以来,我们收治并存糖尿病的急腹症病人92例,现就其围手术期处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急腹症 糖尿病 围手术期 处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按年龄和病因分组,比较各感染人群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衰竭发生率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老年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于青壮年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青壮年组(P〈0.05),住院天数高于青壮年组(P〈0.05);按病因分组中,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组及戊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住院天数亦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结论戊型肝炎患者以青壮年和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以急性黄疸型多见,老年、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组和戊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病情重,但预后均尚好。

  • 标签: 戊型肝炎 散发性 临床特点
  • 简介:病历资料患者女性,34岁,商人.因乏力、纳差伴肝区不适2月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伴肝区不适,化验肝功能ALT97u/L,AST54u/L,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未分型).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肝损害 病例报告 血清酶 维生素B
  • 简介: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致病菌经肠道、血流或淋巴系统,在腹腔内邻近器官无直接细菌感染来源(如腹腔脓肿,胆囊炎、肠穿孔等)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腔感染。肝硬化腹水患者SBP发病率达10%~30%,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虽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其病死率仍高达15%~20%。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 经验性 预防性治疗 进展
  • 简介: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获得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其常见的类型是细菌感染,可以是明显的膀胱刺激征,也可以有无症状性菌尿或严重的毒血症。其发病率据我国普查资料占人口的0.91%,其中女性占多数。我们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药物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复发性尿路感染 护理技术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自2000年至今介入治疗ITP37例,采用PSE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数量。结果PSE后3d、7d、14d,Plt和WBC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PSE治疗慢性IT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和以往传统治疗比较具有见效快、经济实惠、创伤小、副作用少等优点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ITP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 简介: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门体侧枝循环的存在使大量细菌躲避了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以及肝脏吞噬细胞功能的受损,再加上腹水是一个很好的细菌培养基,所以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死亡率很高,在发生第1次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后1个月的死亡率为32%,1年死亡率约为78%.由于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人们积极探索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检测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原学 检测研究 网状内皮系统 吞噬细胞功能 终末期肝病
  • 简介: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最具有特征的感染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大约10%~20%.此前,腹腔内并无原发性感染灶.SBP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肝硬化病情较重,可能提示已进入病程后期,预后颇差.伴有SBP者,病死率约50%左右,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死于SBP.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 病原治疗 诊断 感染性并发症 SBP
  • 简介: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因其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而容易误诊.作者对2000年~2002年本院收治的43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硬化 合并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毒性肝炎
  • 简介:背景:胃食管反流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夜间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伴IPF的GERD患者夜间食管酸暴露的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6例IPF.GERD患者、32例GERD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非GERD)。各组患者行24h食管pH监测,对夜间8h内(10pm-6am)的酸暴露程度,包括pH〈4的时间百分比、酸清除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4例(87.5%)IPF-GERD患者存在夜间酸暴露,其程度高于非GERD组(P〈0.05).而与GERD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IPF—GERD组患者前半夜pH〈4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后半夜(12.2%±3.9%对1.1%±0.5%.P〈0.05).GERD组两者无明显差异(10.8%±2.7%对5.1%±1.8%,P〉0.05)。结论:大部分IPF—GERD患者存在夜问酸暴露.其主要发生于前半夜。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肺纤维化 夜间酸暴露 食管PH监测
  • 简介:背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对108例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9%(142株).革兰阳性菌占31.1%(64株)。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治疗前单类耐药和多重耐药比例分别为50.9%和27.8%.治疗后多重耐药的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73.8%对27.8%,P〈0.01)。结论:对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报告合理选用抗生素,从而达到有效抗菌目的,并抑制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 标签: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细菌感染 耐药 抗生素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TLR2)表达,以及鼠三型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TLR2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和HBV-ACLF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TLR2mRNA;给Balb/cJ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pfu),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观察感染0、24、48和72h后肝脏TLR2水平变化。结果BALB/cJ小鼠在感染MHV-3后,与0h[(0.39±0.06)%]比,肝细胞TLR2mRNA水平在感染48和72h均显著升高[分别为(9.06±1.60)%和(6.42±2.42)%,P<0.05)],并于48h达最高水平,且两时间点细胞TLR2mRNA水平均与血清ALT和AST水平呈正相关(r=0.804,P<0.01;r=0.797,P<0.01);HBV-ACLF患者PBMC中TLR2mRN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2±5.26)%对(1.15±1.59)%,P<0.05)]。结论TLR2参与了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以及HBV-ACLF患者肝脏损伤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暴发性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鼠三型肝炎病毒 TOLL样受体2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