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LAC)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监测54例AVM患者的hs-CRP、cTnILAC的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三项指标的水平均随着患者入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中,hs-CRP水平入院后0h即升高,阳性率达96.3%,并逐步升高,入院后24h达高峰,后逐步下降。而cTnILAC水平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2h24h升高。结论hs-CRP、cTnILAC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卡维地洛的降压疗效及其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入选8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配对原则分入卡维地洛组(卡组)及络德对照组(络组)。病人在用药前及总疗程结束后采血,用亚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NO,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浆ET。另1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NO、ET。结果:降压总有效率卡组为85%,络组为84.6%,两组用药后心率均下降,两组患者降压疗效及心率下降均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前血NO浓度: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上升(P均〈0.05),用药前血ET浓度:卡组、络组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药对NO、ET影响无显著差异,两药的不良反应较轻,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国产卡维地洛均有较好的降压疗效。高血压病人经卡维地洛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

  • 标签: 高血压 卡维地洛 一氧化氮 内皮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STEMI住院的患者244例,收集其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根据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分为3组:Ⅰ组(血糖〈7mmol/L,n=102);Ⅱ组(7mmol/L≤血糖〈11mmol/L,n=102),Ⅲ组(血糖≥11mmol/L,n=40)。分析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心功能不全、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女性患者(5.9%vs.17.6%vs.25.0%,P〈0.05)及糖尿病患者(8.9%vs.33.3%vs.95.0%,P〈0.05)比例增加。Ⅰ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比例少于Ⅱ组及Ⅲ组(15.7%vs.23.5%vs.25.0%,P〈0.05);GRACE评分值低于Ⅱ组及Ⅲ组及Ⅱ组[(148.7±33.1)vs.(160.0±37.6)vs.(171.5±41.2),P〈0.05],而Ⅱ组及Ⅲ组心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GRACE危险性评分(r=0.77,P=0.009)心功能不全(tau_b=0.248,P〈0.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STEMI患者入院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与住院心力衰竭GRACE评分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大于7mmol/L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随机血糖 心功能不全 GRACE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应变应变率成像结合冷加压试验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应变及应变率储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6例无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6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全部进行应变应变率成像及冷加压试验,获得冷加压试验前后颈总动脉的最大圆周应变应变率,计算圆周应变应变率储备。对病例组对照组的圆周应变应变率储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的颈总动脉圆周应变(18.16%±4.62%vs.28.56%±7.42%,P〈0.05)应变率储备(20.33%±5.81%vs32.09%±6.01%,P〈0.05)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变应变率成像结合冷加压试验可以获得颈总动脉的圆周应变应变率储备,圆周应变应变率储备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壁机械运动特性改变的新指标,同时可以反映颈总动脉的内皮功能。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总动脉 内皮功能 应变和应变率成像 冷加压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比值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67例)对照组(冠脉狭窄0~49%,45例),超声检测颈动脉最大IMT(max-IMT),抽血检测LDL、HDL胆固醇水平.结果冠心病组max-IMT、LDL/HD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65±0.75)mm比(1.59±0.47)mm,3.1±0.9比2.5±0.7,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ax-IMT冠脉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ax-IMT、LDL/HDL二者联合指标预测冠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6170.88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max-IMT、LDL/HDL与冠脉狭窄密切相关,联合max-IMTLDL/HDL可更好预测冠脉狭窄.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状动脉狭窄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明确人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不同时间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规律,在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且开颅经颞叶入路行血肿清除术患者24例,术中取脑出血灶周组织,并按发病时间分为〈6h、6~24h、25h~3d、〉3d组,每组6例,其中随机选6例取少许正常脑组织为对照组,通过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观察各组病灶脑组织HIF-1αMMP-9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h组脑组织含水量增加,6~24h组明显增高,25h~3d组达峰值,〉3d组逐渐减轻(P〈0.01);各时间点组与对照组MMP-9、HIF-1α阳性细胞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5,P=0.014),且各时间点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5)。脑出血6~24h组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25h~3d组阳性细胞数最多,之后逐渐下降,MMP-9(r=-0.858,P=0.000)HIF-1α(r=-0.892,P=0.000)表达量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MMP-9HIF-1α在人脑出血灶周的表达明显升高,与脑水肿密切相关;2者以协同的方式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

  • 标签: 脑出血 缺氧诱导因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血清hs-CRP(超敏C反应蛋白)、MFG-E8(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Klotho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这一治疗基础上,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hs-CRP、MFG-E8、Klotho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高脂血症治疗总有效率血脂达标率分别为71.43%60.00%,研究组为94.29%8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FG-E8Klotho水平均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改善程度更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疗效,且有助于改善血清hs-CRP、MFG-E8、Klotho水平.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 血清HS-CRP MFG-E8 KLOTHO
  • 简介: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胸痛患者162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临床资料分为uA组、AMI组、SA组、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进行BNP、hs-CRP测定。结果①ACS组患者BNPhs—CRP水平均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BNP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NPhs-CRP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ACS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Gemini积分存在正相关(r=0.69、0.74,P〈O.05)。结论BNPhs—CRP可作为临床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B型钠脑肽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已有研究证实,首个口服可逆性ADP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所获得的平均血小板抑制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美国学者Cannon等的DISPERSE-2研究主要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AZD6140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期有效性。

  • 标签: 氯吡格雷 安全性 有效性 耐受性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口服
  • 简介: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周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七叶皂苷钠对其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叶皂苷钠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常规组,两组各33例.对照组选择30名健康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发病后24h、7d、14d血浆TNF-α血清NSE的含量.结果常规组血中TNF-αNSE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两者在发病后24h已明显升高,7d时达高峰,14d时又明显下降;两者含量与出血量均呈正相关,NSE含量与TNF-α含量也呈正相关.七叶皂苷钠组血中TNF-αNSE含量与常规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七叶皂苷钠可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NSE含量,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TNF-α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出血量越大,血清TNF-αNSE含量越高,两者均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记物、监测病情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 标签: 七叶皂苷钠 NSE TNF-α 含量 脑出血 患者
  • 简介:目的江西地区先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危害百姓健康。江西省政府已从2010年始,将先心病儿童免费救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为民工程。虽然先心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近年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先心病发生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对局部地区(江西地区)的先心病患者进行已知致病基因(EVC,TLL1,TBX5PTPN11)筛查,以发现与疾病密切相关显性率高的致病基因,为将来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必将有助于局部地区乃至中国先心病出生缺陷的控制。方法从先心病DNA样本库,按照编号随机按序抽取患者DNA标本46份100个遗传背景匹配的健康对照。根据PubMed文献报道,选择已知的4个致病基因EVC,TLL1,TBX5PTPN11,并设计相关引物,利用DNA直接测序法四个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进行双向测序。若核苷酸变异未在100个正常人群中发现,则定为基因突变。结果散发先心病室缺,房缺,动脉导管未闭、复杂先心分别为24例,12例,5例5例。基因筛查发现EVC基因突变4个,分别是位于3号染色体的L115V突变,6号染色体的Y258H突变,10号染色体的K445Q突变,15号染色体的R760CQ突变,其中Y258H突变出现在房缺患者,其它3个突变见于室缺患者。发现TLL1基因多态性2个,分别是位于7号染色体的E719E,19号染色体的1991A,在房缺、室缺PDA中均有存在。在房缺室缺患者中发现PTPN11多态性1个,位于3号染色体的F19L。46个筛查对象中未发现TBX5基因突变多态性。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非基因突变者比,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发病年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EVC基因是江西地区间隔缺损患者的常见致病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非突变者相比无差异。由于是基因筛查工作中的前期结果,还需要后期工作中进一步增大样本量,以便对先心病患者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加以客观分析。

  • 标签: 先心病 基因突变 致病基因 染色体 患者 江西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2、3、6、12、24、48、7296h末梢血的血浆F1+2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5.5±0.5)mg/L。结论血浆F1+2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塞
  • 简介:目的研究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功能改变。探讨房颤引起血栓前状态的原因。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A组)、28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B组)患者分别于房颤发作及终止后1周测定外周静脉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浓度,并与2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持续性房颤(C组)、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D组)及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A、B组惠者房颤发作时及C组患者GMP-140、TXB2TXB2/6-K-PGF1α比A组患者房颤终止后1周D组及对照组明显上升。A组患者血浆GMP-140、TXB2浓度及TXB2/6-K-PGF1α与房颤发作时间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左心房内径等临床参数无关。结论无论是器质性心脏病房颤还是孤立性房颤,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都存在血小板的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形成 血小板α-粒膜蛋白质 内皮 血管 前列腺素
  •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复旦大学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上海华山国际脑脊髓血管外科大会暨第八届全国脑血管病手术介入治疗高级学习班”将于2011年4月14—17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和学习班将秉承既往内容新颖实用、理论联系临床、手术结合介入的宗旨,

  • 标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 血管外科 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