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可能机制。方法: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它们的影响。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CRP、IL-6的水平(P〈0.05),增大剂量效果更显著(P〈0.05),同时对肝功能及血肌酸磷酸激酶(CK)影响不大。结论: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有抗炎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防治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糖尿病 炎症 阿托伐他汀
  • 简介: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患者血浆中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以及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propeptideofpro—collagentypeⅠ,PⅠCP)、Ⅲ型前胶原(precollagenⅢtype,PCⅢ)浓度的影响。方法96例AMI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常规治疗组,n=50例)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卡维地洛组,n=46例)。另外,选择健康体检者25名设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患者AMI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PICP和PCⅢ的浓度。结果患者AMI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PIcP的浓度和AMI后各个时段的血清PCⅢ及血浆BNP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维地洛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患者血清PICP浓度[(48.66±6.17)μg·L^-1us.(60.08±8.61)μg·L^-1,P〈0.05;(31.18±4.74)μg·L^-1。is.(45.62±6.47)μg·L^-1,P〈0.05]、PCⅢ的浓度[(24.12±3.67)μg·L^-1。vs.(28.45±3.61)μg·L^-1,P〈0.05;(13.28±3.57)μg·L^-1ys.(17.32±4.41)μg·L^-1,P〈0.05和血浆BNP浓度【(234.56±31.14)ng·LUS.(387.33±49.03)ng·L^-1,P〈0.05;(143.47±15.36)ng·L^-1vs.(224.64±19.47)ng·L^-1,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心脏胶原代谢活跃,与AMI后心功能不全关系密切。卡维地洛能降低AMI陈旧期患者血清PICP和PCⅢ浓度,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脑钠肽 卡维地洛 胶原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原辅助呼吸器对急进高原受试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12例平原健康受试者乘车进入3500m高原,使用高原辅助呼吸器辅助呼吸15min,检测受试者使用呼吸器前后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在使用高原辅助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后,受试者心率发生显著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提高(P均〈0.01)。结论高原辅助呼吸器提高了初入高原人群的动脉血氧水平。

  • 标签: 高原辅助呼吸器 动脉血氧分压 氧饱和度 心率
  • 简介:目的:探究移情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诊患者负性情绪及期望水平的影响,为这类患者的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UA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移情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引入移情护理)。两组于干预前后接受视觉模拟焦虑量表(VAS-A)、视觉模拟抑郁量表(VAS-D)及Herth希望指数(HHI)评价,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VAS-A和VAS-D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移情护理组干预后VAS-A[(6.3±1.2)分比(3.6±0.6)分]和VAS-D[(6.8±0.7)分比(3.2±0.4)分]评分降低更显著,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移情护理组干预后HHI各维度[对目前及未来的态度(T)、采取积极行动(P)和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得分和总分均有显著升高(P均〈0.05),而常规护理组无显著改变;与常规护理组比较,移情护理组干预后T[(11.2±2.3)分比(12.9±2.5)分]、P[(11.7±1.9)分比(12.8±2.7)分]、I[(10.9±1.9)分比(12.9±2.3)分]和HHI总分[(33.8±5.7)分比(38.6±6.2)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移情护理模式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诊患者,能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和期望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叶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高血压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20例(C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20例(A组)和银杏叶片组20例(G组);C组:常规服钙离子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或利尿药,A组在C组基础上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G组在C组基础上加银杏叶片,选择同期2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为正常对照组(N组),N组常规服谷维素。各组治疗疗程1年。治疗前后各组均抽血清测TGF-β1浓度,超声心动图测量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质量(LVM)。结果:G组TGF-β1浓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左心室质量均低于C组(P均〈0.01),TGF-β1浓度与LVMI和LVM均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银杏叶片下调TGF-β1浓度,抑制高血压病患者心室重构。

  • 标签: 银杏 转化生长因子Bt 高血压 心室重构
  • 作者: 俞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0-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1期
  • 机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江苏 南通226300
  • 简介:目的:评价分析心律平和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5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心律平治疗,观察26例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探究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左心射血分数):(48.20±4.01)%;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32±4.77)mm;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9.33±2.57)mm,和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能够绝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心律平;胺碘酮;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索转换酶(ACE)D/Ⅰ基因多态性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185例左室收缩功能心衰患者(EF〈0.45)进行ACE基因多态性检测,前瞻性随26.43±18.19月,随访终点是死亡,分析ACED/Ⅰ基因多态性对心衰预后的影响。结果:ACEⅠ/D基因型分布频率:纯合子DD基因型34.0%.纯合子Ⅱ基因型18.4%,杂合子ID基因型47.6%。这三型患者在年龄、性别、种族、病因、皿压、心率、NYHA心功能、LVEF和药物治疗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CED等位基因患者的生存率比II基因型明显降低(1年生存率Ⅰ/ID/DD=53/43/34,2年=21/8.2/2.9,P=0.016)。结论: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基因多态性中DD型及D等位基因与心衰预后密切相关,是其预后预测因素之一。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 心力衰竭 充血性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I/RP)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规律及阿司匹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每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6、24h及3、5、7d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2h)模型。阿司匹林组于再灌注后即刻及每日清晨腹腔注射阿司匹林(80mg/kg,溶解于1.5ml的10%L-赖氨酸等渗盐水溶液中)1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10%L-赖氨酸1.5ml。观察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NRG-1、存活素的表达。结果①再灌注后24h,3、5、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47±0.11、1.22±0.08、0.85±0.15、0.59±0.12,对照组为1.87±0.18、1.45±0.14、1.05±0.08、0.75±0.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I/RP后各时间点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大鼠梗死侧神经元的细胞核及细胞质均有NRG-1和存活素的表达。梗死中心区两种阳性细胞表达数在再灌注后6h最多,随后逐渐减少,7d最少;梗死...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 阿司匹林 神经调节蛋白1 存活素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索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含量及二者比值的变化,评价吲哒帕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以及对TXA2、PGI2和TXA2/PGI2的影响,探讨吲哒帕胺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小板活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对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XA2、PGI2的水平,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吲哒帕胺治疗2周,并进行治疗前、后对照比较.结果:高血压组TX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GI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XA2/PGI2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吲哒帕胺治疗组,降压有效率为60%,治疗后TXA2水平明显降低,PGI2水平明显升高,TXA2/PGI2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XA2及TXA2/PGI2升高,PGI2水平下降.吲哒帕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可引起TXA2水平显著下降,PGI2水平显著升高,对高血压所致的血管内皮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PGI2
  • 简介:目的分析血浆B型0脑钠肽(natriureticpeptide,BNP)及血清前Ⅲ型胶原(procollagentypeⅢ,PCⅢ)对不同左心室舒张充盈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150例,均无收缩功能障碍,根据左心室舒张充盈类型不同分为正常舒张充盈型组、松驰受损型组、假正常充盈型组、限制性充盈型组.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血浆B型BNP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CⅢ浓度。结果①正常舒张充盈型组、松弛受损型组、假正常充盈型组、限制性充盈型组的B型BNP分别为(47±16)pg/mL、(147±24)pg/mL、(206±51)pg/mL、(357±64)pg/ml;正常舒张充盈型组、松弛受损型组、假正常充盈型组、限制性充盈型组PCⅢ分别为(81.5±31.4)μg/L、(107.8±30.8)μg/L、(125.3±37.3)μg/L、(157.4±55.4)μg/L,以限制性充盈型组增高最显著,方差分析显示B型BNP与PCⅢ在高血压患者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6,P〈0.05;F=25.4,P〈0.05)。②血浆B型BNP与血清PCⅢ呈正相关(r=0.580,P〈0.05)。结论血浆B型BNP及血清PCⅢ可客观反映无收缩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 舒张 利钠肽 前Ⅲ型胶原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胸痛住院患者88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和对照组,填调查表,入院择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采股动脉血,以AB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和IGF-1浓度,入院2周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处理.结果:AMI患者与AP患者相比,血清TGF-β1浓度较低(P<0.05),IGF-1血清浓度较低(P<0.001);冠心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EF(P<0.05)和FS(P<0.02)正相关.结论:TGF-β1和IGF-1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某种保护作用,其中IGF-1能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血清 TGF-Β1 IGF-1 冠心病 心功能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人重组人硫氧还蛋白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e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I组:假手术组(8只),Ⅱ组:缺血再灌注组(7只),Ⅲ组:人重组硫氧还蛋白保护组(6只)。Ⅱ、Ⅲ组分别在结扎左室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120min.Ⅲ组再灌注后立即静脉注人重组硫氧还蛋白。观察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人重组硫氧还蛋白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凋亡数量(P均〈0.01),并上调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P〈0.05)。结论:人重组硫氧还蛋白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抑制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来发挥的。

  • 标签: 硫氧还蛋白 再灌注 心肌梗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Hcy)疗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用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采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进行降Hcy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比较两组的炎症因子、血清Hcy、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病变血管数目及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半年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Hcy、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能有效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surgicalneum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脑下外侧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观察责任血管及其来源后将其推移,在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被微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92%。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占66%(70/106)。34例患者中发现面神经根区(rootexitzone,REZ)存在明显的压迫切迹。术后104例抽搐症状立即完全消失;2例抽搐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延迟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术中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以及垫棉的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面神经疾病 减压术 外科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对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以及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液透析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术后1年应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同时将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iPTH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26例;甲状旁腺全切除+自体移植22例。两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症状术后1天均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1年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TX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SHP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两种术式均有复发可能。

  • 标签: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切除术 冠状动脉钙化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双硝基异山梨醇(ISDN)对肺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肺心病病人,干预组40例,对照组10例,干预组静脉滴注双硝基异山梨醇6h,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前后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另有10例健康者检测血浆NO、6-KPGF1α、ET-1、TXB2水平.所有50例肺心病病人干预前及10例健康者进行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检测.结果50例肺心病患者TXB2、ET-1、mPAP、TPR、CEC均高于健康人而NO、6-KPGF1α显著低于健康者.干预后血浆NO、6-KPGF1α,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ET-1、TXB2明显降低(P<0.01).肺动脉平均压、全肺阻力均有降低(P<0.01)对照组无变化.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为(12.6±1.9)个/0.9mL,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血管内功能障碍,而ISDN对肺心病的作用、在降低肺动脉压力同时可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标签: 肺心病 血管内皮细胞 双硝基异山梨醇 干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对大鼠脚桥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只,13只大鼠内侧前脑束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作为模型组,另9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记录分析正常组9只和模型组7只脚桥核神经元信号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同时利用尼氏染色法观察6只帕金森病大鼠脚桥核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脚桥核神经元类型Ⅰ和神经元类型Ⅱ放电频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12.09±1.62)Hzvs(7.35±0.98)Hz,P〈0.05;(4.09±0.34)Hzvs(2.87±0.26)Hz,P〈0.01],放电变得不规则;脚桥核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损伤侧脚桥核大型神经元、中型神经元、小型神经元较正常侧分别减少了20.3%,19.4%和20.9%(P〈0.05)。结论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了脚桥核内神经元电生理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广泛变性及损伤。

  • 标签: 羟基多巴胺类 黑质 脑桥脚被盖核 帕金森病 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预行择期PCI的AMI患者7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例,年龄48~76(60.84±6.89)岁。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前30min加服曲美他嗪负荷剂量60mg,术后持续服用。比较两组患者PCI后ST段下降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曲美他嗪组ST段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7.48±9.12)mmvs.(3.64±0.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曲美他嗪组ST段下降超过70%比例增加(42.86%vs.8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LVE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曲美他嗪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美他嗪组CK-MB和cTnI的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为[(125.00±31.5)U/Lvs.(166.56±22.13)U/L]、[(1.63±0.44)ng/Lvs.(2.155±0.50)n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功能和心肌损伤。

  • 标签: 曲美他嗪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伴左室肥厚(LVH)的高血压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97例伴LVH的高血压病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52例和对照组(B组)45例。B组接受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三月后的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QTd、心率校正QTd(QTcd)。结果两组治疗后的QTd和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A组较B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能有效缩短伴LVH高血压病者的QTd,使心肌复极趋向同步,从而减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可能。

  • 标签: 高血压 左室肥厚 美托洛尔 QT离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