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维扬名士江石大可,叔成江石(1870一1938),字汉,是清末民初一通儒,维扬城内大名士。他性度高阔,多才多艺,兼擅琴、棋、书、画、医药、诗文,充过军幕,办过新学,搞过实业,交游广泛。他的子女中,有革命烈士,有知名教授。他寄予厚望的次孙泽民,成为...

  • 标签: 张謇 扬州学人 扬州八怪 大达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革命活动
  • 简介: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嘞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1,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2,其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有的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其实,

  • 标签: 《西洲曲》 歌德巴赫猜想 乐府民歌 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 代表作
  • 简介:叫头鸡,又名焦头鸡,也叫“咬嘴”“较嘴”。按照规范的汉语,应称作“叫鸡”(善斗的公鸡)。叫头鸡话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口头流传),是安徽省利辛县很有特色的一种俚语,最早定型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老阚疃集。解放前,叫头鸡话在以阚疃镇为中心方圆百里的范围内颇为盛行。受其影响,叫头鸡在利辛县周边的淮南市、风台县、颍上县、阜阳市、蒙城县等地亦广泛流传。

  • 标签: 公鸡 皖西 民俗文化 民国初年 利辛县 安徽省
  • 简介:山水画大家黄公望是元四家之冠,其所作《富春山居图》为元代文人山水画转型期的经典作品,其意境清新简远、平淡天真,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对中国山水绘画艺术的一种创新,它构成了黄公望山水绘画艺术复杂多元的文化内涵。黄公望的绘画理论传世文献《写山水诀》,是对山水绘画技法深入研究的理论结晶。

  • 标签: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写山水诀》 创新
  • 简介:天地会“西鲁传说”探幽曾五岳[编者按]天地会起源问题,是谜象环叠、聚讼纷争的世纪公案。而洪门秘籍“西鲁传说”,更是谜中谜,案中案,历代史家对其评价不一,褒贬都有。主要有洪门缘起的“信史说”、部分真实说和荒诞不经毫无史料价值说。本文作者从方法论等角度提...

  • 标签: 天地会 南少林寺 史料价值 东山县 起源问题 萧一山
  • 简介:传统社会中的节日民俗活动有着丰富的事象,同时也呈现出复杂的多重内涵。本文便以明清时期常州端午节盛行的云竞渡为例,研究传统社会中节日民俗的多重内涵,来探讨节日民俗所体现的大众文化与精英世界之间的冲突和互动。

  • 标签: 节日民俗 龙舟竞渡 白云溪
  • 简介:<正>唐初,居住在洱海周围及祥云、凤仪、永仁、姚安、大姚、永胜一带的“西洱河蛮”,有一套与当地社会道德、风尚、礼仪息息相关的原始习惯规范。原始习惯规范以社会为文化背景表现为具有“社会意志”的风俗习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又表现为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唐初,“西洱河蛮“还处於“各据山川,无大君长,不相役属”的部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更没有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性的机构来认可习惯规范。故“西洱河蛮”的原始习惯规范还不可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还处於一种从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过程中,靠“礼”和纯朴的民约乡规来体现的阶段,此阶段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

  • 标签: 西洱河 法律规范 习惯法 道德规范 唐初 国家意志
  • 简介: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镇"六保"畲族村,畲民通过选择、失忆、补充、建构等方式,对当地汉族的汤夫人信仰予以采借和再编码,进行自我文化认同重构和社区文化整合。显然,在畲族漫长的历史迁徙和不可避免的畲汉文化涵化中,作为弱势族群和"迟到者"的畲族,往往基于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整合目标,对汉文化积极地采借、理性地选择、有目的地删改和补充,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开放、理性的文化认同意识,构成了畲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永恒的动力。

  • 标签: 畲族 迁徙 文化认同 “六保” 汤夫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