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道德主体性系阳明“四句教”的思想宗旨,其以善恶之辨为经,以自在、自发、自觉和自由为纬,整体呈现了主体性的发生、发展、提升和实现的动态过程和逻辑关系。对阳明主体性思想的阐释与弘扬,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 标签: 王阳明 四句教 主体性 异化
  • 简介:中共七大所确定的政治路线是在全面抗战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全面抗战路线的肯定和发展。人民主体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中共七大政治路线中的人民主体观对于今天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中共七大 政治路线 人民主体观
  • 简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 标签: 哈尼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主义
  • 简介:<正>在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城市化'、'城市近代化'、'城市学'这样一些名词概念早已耳熟能详。城市作为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场所,一个不断生长、变迁的综合体,其自身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统一并紧密联系的漫长过程。在今天科技发达、统计调查手段多样便利的时代,对城市的多角度多领域的考察,已经不是阻碍重重、棘手难办之事,而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对某一个空间范围较广、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的特定城镇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调查就不是一件易事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中国、欧美、日本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们在中国一些城市及其周围农村进行了大范围的综合调查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 标签: 城市近代化 以今 名词概念 城市学 萨拉齐厅 社会调查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体的社会历史建构与后现代性研究、身心体验的信仰研究,以及历史文本、历史记忆与意义主体的探讨,论述了人类学的人本研究及其主体观照。

  • 标签: 人类学 人本 主体 身心 意义
  • 简介:16-18世纪,日本从一个地方武士特权阶层和首都贵族主导的社会,变成了新兴商人和平民逐渐掌握权力的商业化社会。一部分以教授汉文为生的儒士,凭藉其文化优势占据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有“颂华”和“贬华”腔调之分,但实质立场都是试图将儒学从中国背景中剥离。从而把中国古代圣人之“道”日本化。另一部分以中医谋生的儒士,在其医学研究中体现了清代学术的影响,比如新汉方考证派的兴起。总之,相比兰学对日本现代性影响被过分夸大,本文认为儒学影响了18世纪日本的走向。

  • 标签: 德川日本 儒学 兰学 颂华 贬华
  • 简介:一“嘉道的主体性”对二十多年来的清中叶及以後时段的历史研究,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恐怕是引用频率最高的几句话之一。

  • 标签: 历史研究 清中叶 主体性 政治 事件 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