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美国土著作家杰拉德·兹诺深厚的俳甸情结与他在日本的经历有关,但更源于土著文化与俳句之间三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契合点:其一、自然是土著文化之精髓,也是俳句主题意蕴的核心;其二、滑稽、戏谑的评说是土著捣蛋鬼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俳句内在的文化气质;其三、俳句非连贯性、多层次的表述特征也是后现代土著作家试图实现拆解白人语法哲学的理想语言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俳句是兹诺"升存"写作策略的理想文本试验田。

  • 标签: 杰拉德·维兹诺 俳句 自然 捣蛋鬼 升存
  • 简介: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法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研读文学作品,在与诗人作家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文学阐述其思想,甚至影射不便用学术话语言说的一些重要思考。在1942年的《陆地与海洋》中,施米特通过《白鲸》中捕鲸人与鲸鱼之间的抗争,将“陆地”与“海洋”这种地理上的对立上升为更基本的存在性对立,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基督与敌基督之间的永恒对立。而从他四十年代的书信中又可以发现,他极力向朋友们推荐梅尔尔的中篇小说《班尼托·西兰诺》,推广他对小说象征意义的阐释。施米特在西兰诺船长身上找到了当时欧洲精英知识分子进退谷的形象,特别是他个人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处境的影子。文学成为一种陌生化方式,使他可以隐匿地进行自我阐释、甚至自我辩解。他对《班尼托·西兰诺》的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这部源自现实的小说中超越现实的巨大象征力,但也存在偏离小说本意的关键要害。

  • 标签: 卡尔·施米特 梅尔维尔 《白鲸》 《班尼托·西兰诺》 海洋
  • 简介:清末民初,我国学界涌现出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曾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在西学东渐中接受新思潮的影响,使他们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因而能超越前辈,取得辉煌的成就。王国(1877—1927)就是这样一位继承乾嘉学派严谨之风并借镜西学精要而开创新路,受到学界普遍赞誉的巨子。早年王国为《时务报》书记,同时在罗振玉的东文书社修学日文、英文,开始接触“西学”,

  • 标签: 西学东渐 王国维 治学方法 大秦 海西 《时务报》
  • 简介:上海,无论是它繁华的历史遗迹,还是它时尚奢侈的现代城市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言说不尽的传奇。中国大上海的繁华与传奇,是无数上海女性作家生活的背景和书写题材。本文仅以张爱玲、苏青为例来阐述上海城市对上海女性作家的塑造,以及她们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这两点为端点,以上海女性与上海城市形象之间的双向塑造为支点,来讨论和言说女性思想与城市环境的心灵对话。

  • 标签: 上海 张爱玲 苏青 城市形象
  • 简介: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的“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美国及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130多人与会。此次会议在国内首次提出“英语国家文学”的概念,更加科学地概括了当前英语文学的发展态势,涵盖了除英美文学以外的其它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与会代表们从文学与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等各种文化势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出发,在国际视野中深入文学之,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询了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的主导倾向和发展规律以及英语文学网络的文化互动性。

  • 标签: 《当代外国文学》 文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文化视角 文化互动 研讨会综述
  • 简介: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在当时欧洲知识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18世纪德语文学作品当中,接受并化用“赵孤”题材的一个例子,是克里斯托弗·马丁·兰德的小说《金镜》。本文试图从兰德小说的文学形式入手,从体裁史角度考查《金镜》中“梯方成长故事”所体现的“君主镜鉴”与“修养小说”两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并发掘这两种体裁传统在“梯方成长故事”中此消彼长的张力关系,以及由此折射出的18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的个体化与市民化倾向;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赵孤”题材在“梯方成长故事”中与以上两种文学体裁传统的具体结合方式,为研究兰德对于《赵氏孤儿》的接受提供新视角。

  • 标签: 维兰德 《金镜》 《赵氏孤儿》 君主镜鉴 修养小说 体裁史
  • 简介:明代词话作家诸圣邻别出心裁地在《大唐秦王词话》中将诗、词、赋、赞作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使之彰显出一种“形神兼备、隽永传神”的艺术风貌。本文基于三人物角色的视觉审美,从“以形写神、以动传神、以意会神”三个方面,对剧迟恭三视觉形象的艺术意蕴进行探析。

  • 标签: 尉迟恭 三维视觉形象 艺术审美
  • 简介:孙绍振先生在《美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问题》一文中,多次提到"一元价值""多元价值"等概念,而孙先生对一元价值的理解却有飘忽不定之嫌。本文意在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三价值观视角,探讨语文教育形塑国民性格的意义,使语文教育抛弃各种偏见,避免意气之争,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潮中去。

  • 标签: 语文教育 一元价值 多元价值 三维价值观
  • 简介:埃及女作家纳娃勒·赛阿达著作颇丰、影响深远,在当代阿拉伯世界颇具争议。由于她在性、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异见,一直在阿拉伯本土受到打压,不仅“文学家”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女性”的身份都遭到质疑。本论文认为,赛阿达的写作生涯是她反思和探索母语阿拉伯语的过程,她从语法、语言习惯和言外之意等多方面着手,尝试指出和弱化阿拉伯语承载的父权文化色彩和阳性中心主义价值观,驯服这陌生的“母语”,也呼吁女作家和她们的读者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思考,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 标签: 纳娃勒·赛阿达维 女性写作 阿拉伯语 父权文化
  • 简介:论文学史作为历史──从盖尔努斯的文学史观看近代文学史的形成王建文学史作为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客观存在的文学发展过程,它由具体的文学活动构成,如作者的创作,作品的产生与流传,读者的阅读等等;二、以文学发展的客观过程为基础撰写出来的文学史,它以书面...

  • 标签: 文学史理论 历史哲学 文学史观 语文学 施莱格尔 赫尔德
  • 简介:<正>一与中国大部分怀乡作家不同的是,张爱玲是一位纯粹的都市作家,她的散文是都市散文,描写都市生活,但张爱玲的都市散文,跟在她之前的新感觉派的作家并不相同,"新感觉派"侧重于描绘舞厅、咖啡

  • 标签: 新感觉派 城市美学 穆时英 都市小说 刘呐鸥 白流苏
  • 简介:王国维和叶嘉莹先生,俱是上个世纪在词学研究中开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两人的治词观念与方法也原则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渊源。据叶先生自述,在词学理论与词学研究上,她受王国的影响最深。

  • 标签: 词学研究 叶嘉莹 王国维 词学理论 略论 风气
  • 简介:回顾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天津文学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不同代际的作家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不过,创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和隐忧,它们成为天津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作为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版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天津文学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方法超越了其区域界限而具有了标本意义上的启示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总结,从城市视角解读新世纪中国文学。

  • 标签: 文学创作 天津 文学书写 城市 扫描 危机
  • 简介:本论文从分析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入手,探讨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为女性提供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文化空间和女性独特的现代与后现代都市经验。伍尔夫代表着现代女性与城市的瓜葛,背离乡村传统,向往繁华都市;布朗太太是现代与后现代二者之间的联结,她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挫折表明了女性希望走出幽闭的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里增加女性的可见度和公共影响力;克拉丽莎则是后现代小叙事的代言人,她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以妇女自己的语言和标准描述女性生活的体验,在公共领域将妇女问题包括进来,真正走出欲望的空洞以实现心灵的解放。

  • 标签: 现代 后现代 女性 城市境遇
  • 简介: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民进入城市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贾平凹的《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对比论析价值。"骆驼祥子"与"刘高兴"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游荡,最终被拒绝的悲剧历程,无疑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含义。无论早期的"骆驼祥子",还是当代的"刘高兴",均无法摆脱物质生存与价值伦理坚守这个巨大的文化宿命式的矛盾,于是"骆驼祥子"们与"刘高兴"们的城市生存悲剧成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农民 物质追求 悲剧 价值伦理 文化反思
  • 简介:威廉·卡勒斯·威廉斯的《帕特森》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描写一座城市的诗歌.可是诗人在"作者注释"中声称:"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看成是这部长诗的中心意象,那么威廉斯选择这一中心意象对美国现代长诗创作又有什么贡献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外批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探讨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手法,以窥见美国现当代抒情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 标签: 威廉斯 抒情史诗 长诗 意象 诗歌 史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