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民法院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从推进人民法院改革、努力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透明度出发,大胆探索法院管理新路子,主动与媒体联姻,形成舆论和司法良性互动的态势,成为法院管理文化系统工程中的大亮点。

  • 标签: 中级人民法院 管理文化 太原市 系统工程 透明度 司法
  • 简介:5月9日,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因受贿3318万审被判死缓。2009年以来,包括许宗衡在内至少有18位副部级或以上官员被判刑,18人中没有个被判死刑,5人被判无期徒刑,

  • 标签: 死刑 贪官 2009年 无期徒刑 深圳市 死缓
  • 简介:忽如夜春风来──谈谈新闻结尾的艺术湖北《随州报》金鸣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写好结尾,能使新...

  • 标签: 新闻结尾 新闻工作者 新闻写作 新闻作品 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
  • 简介:2002年2月份.我从某省会城市所普通高校毕业.开始联系工作。我学的专业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但是我早在毕业前就把我专业对口的行业给枪毙了,理庄是没有挑战性。创业是我直的梦想,但是我苦于没有资金和经验.就先选择了在家国际货代公司(UPS,fedex,dnl)上班.目的是想先积累点资金和社会经验。然而,不到一千块钱的工资和枯燥重复的工作很快把我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不等了,现在就创业!两个月后,在家人反对声中我辞去了在别人看来还挺不错的工作,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创业者的行列。

  • 标签: 旅游与酒店管理 生意 代理 大专 2002年 FEDEX
  • 简介:6月1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移动终端消费视频内容的时长比2011年增加了倍,移动观看视频时间占全球在线视频观看时间的比例接近5‰我国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公共视听载体、移动互联网音视频等各类视听新媒体运营主体,纷纷进入视听服务市场,视听新媒体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竞争渐趋激烈。《报告》多角度展现了视听新媒体发展情况和趋势。

  • 标签: 新媒体 市场规模 发展研究中心 视频内容 互联网电视 移动互联网
  • 简介:我希望大家眼光更长远,不要挑赚钱的捷径,不要抄袭,要花更多时间去原创,《老友记》就是这样才赚到了大钱。

  • 标签: 导演 故事 中国
  • 简介:作为门职业,新闻工作有定特殊性与复杂性,在于它与繁多的公共事件和复杂的公众生活紧密相联。职业赋予了他们受尊重的光环、不失尊严和卓尔不群的感觉,但同时也给他们诸多苦恼和矛盾。

  • 标签: 职业 专业主义 同情心 记者 新闻工作 公众生活
  • 简介: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20个教师节。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光的追求——追记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次日,刊登《7天,还原个真实的马祖光——个记者的采访手记》,深入报道了马祖光的先进事迹。文章见报后,多方叫好。有评价称,“读起来让人感动不已”,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作为这场战役性报道的亲历者,心中确有所感触,体悟良多,深感个“真”字,耐得琢磨。

  • 标签: 采写 系列报道 战役性报道 采访手记 评论员文章 头版
  • 简介:他准确而透彻地分析了我国漫画发展的动态,针见血地批判了漫画创作和漫画编辑工作中的种种弊端。对于怎样做个合格的漫画编辑,书中都做了精辟的论述与分析。

  • 标签: 漫画创作 编辑工作 随笔
  • 简介:对具有论辩功能的多模态公共话语进行重构解读,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将“论辩重构”的责任由分析者转向修辞者,即修辞者或认可重构有效性,或通过进~步论辩否定重构合理性。文章以此为研究起点,以美国广播公司则题为“胡锦涛访美:经济和熊猫”的电视新闻作为文本,从多模态论辩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重构,以探讨并试图解决这问题,并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开拓新领域。文章同时指出,作为多模态话语的电视新闻,其不同模态间往往存在互动关系,因此解读时需将其看作是连贯、关联的整体给予“并行”分析。

  • 标签: 论辩 多模态话语 电视新闻 重构
  • 简介:某大学校门的侧,新的广告牌上赫然贴着:“出入校门请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十四个大字。善于思考的人读了顿生疑团:这句话说得通吗?要人遵守,做得到吗?爱评头品足的青年议论开了:这不是存心要和全校师生过不去吗?什么时候,学校给咱们发了两个证件?找做这个规定的人来问问,看看他自己怎样执行。

  • 标签: 学校门 未注册商标 企业名称 商品质量 《北京晚报》 一九
  • 简介: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我们做记者这行的,为了深入采访,精心写作,身体、精神、思维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季不分冬夏,时不分昼夜,哪里有新闻往哪里跑,心理上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有增无已。再加上起居无时,饥饱无度,长此下去,身心能不受到损伤?据生理学家研究,人过30岁以后,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实际上身体的功能平均每年要丧失0.8%。因此个人要想长寿的话,等过了30岁,至迟到35岁的

  • 标签: 青年记者 一封信 超负荷运转 压力感 《科技日报》 从何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