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影像容积重建技术(three-dimensionalvolumerenderedcomputertomography,3D-CTVR)在耳硬化症与听骨链畸形/中断的传导性耳聋病例中对听骨完整性与病理状态的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6例(耳)病。所有病例外耳道正常、鼓膜完整、传导性耳聋、A型鼓室曲线、盖莱试验阴性,病史为自幼渐进性听力下降。所有病例术前行CT检查并进行CTVR重建。根据影像,按照3分法评判原则,选择与手术相关的听骨链重要部位为评判内容,以术中所见为标准,以平片(轴位和冠状位)为对照,对3D-CTVR影像显示听骨重要部位的图像显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CTVR重建影像能够直观显示听骨链的完整性及病理状态;对镫骨上结构及镫骨上畸形的显示与手术实际相比P值大于0.05,较平片(P=0.00)能够更好的反应实际情况。结论3D-CTVR能够很好的显示听骨链完整性及听骨的重要部位,对听骨精细结构的显示优于平片,二者结合更切合临床实际,这一技术为听骨链完整的耳硬化症和听骨链畸形/中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鉴别诊断方法。

  • 标签: 耳硬化症 三维容积重建(3D-CTVR) 平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在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本院于2013年01月~2015年02月收治的28例齿状突骨折患者,对其分别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检测工作,对比两种不同检测方式的齿状突骨折检测率。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检测方式的齿状突骨折检测率为96.43%,X线诊断检测方式的齿状突骨折检测率为7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开展检测工作后,其骨折检测率明显提升,能够及早的实现诊断和预防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齿状突骨折
  • 简介:目的:通过重建CT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CSOM)患者的咽鼓管解剖,结合咽鼓管测压结果分析CSOM患者的咽鼓管特点及与咽鼓管功能相关性。方法收集CSOM患者60例(68耳),其中行咽鼓管测压检查示咽鼓管功能不通33耳,为不通组;咽鼓管功能通畅35耳,为通畅组。正常对照组6例(12耳)。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分别行颞骨静态及Valsalva后CT扫描,并作咽鼓管重建,测量并比较组软骨部全长、静态下软骨部开放区域、Valsalva后软骨部开放区域、软骨段与骨段之间的角度。结果CSOM患者咽鼓管畅通组与不通组均较对照组全段软骨短(F=4.771,P=0.001),静态咽鼓管软骨段开放长度短(F=5.110,P=0.008),Valsalva后软骨开放长度短(F=5.214,P=0.008),但咽鼓管畅通组与不通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咽管软骨段与骨段之间的角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CSOM患者存在咽鼓管骨段结构异常。结论CSOM患者咽鼓管全段软骨、静态开放、Valsalva后开放长度均短,且部分存在咽鼓管骨段结构异常。咽鼓管CT重建可直观显示咽鼓管异常结构及软骨段开放情况。

  • 标签: 咽鼓管 三维重建 中耳炎 声导抗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一年间我院口腔科埋伏牙患者26例行多排螺旋检查,通过成像技术,显示埋伏牙本身形态、走向、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检验其诊断符合率。结果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技术,26例患者共显示埋伏牙28枚,重建技术清楚的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走向,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26例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我科多排螺旋CT、重建所示情况基本一致。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眼部运动时,面部相关联部位运动的特点,为评价周围性面瘫时面部联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自行设计的“基于运动捕捉的面部运动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用力抬眉”“用力闭眼”两个表情动作中,面部相关标记点的运动,使用移动距离(Smax)及运动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其运动。结果1.“用力抬眉”动作,眉弓点左9.75mm,24.11mm/s,右10.14mm,25.87mm/s;除眼周标记点外,余标记点均有运动,移动距离为3.65mm至4.46mm,鼻唇沟点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其他标记点,左60.60mm/s,右62.70mm/s。口角点、鼻唇沟点运动距离、速率与眉弓点对应参数间线性相关关系强。2.“用力闭眼”动作,上眼睑点移动距离和速率最大,左10.56mm,87.68mm/s,右10.54mm,81.83mm/s。除眼周标记点外,余标记点均有运动,移动距离1.58mm至1.92mm,运动速率分布于11.40-14.76mm/s。口角点、鼻唇沟点运动距离、速率与上眼睑点相关参数线性相关关系差。结论健康人进行眼部主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标记点发生运动,其获得最大距离、最大速率的时间一致,用力闭眼动作中运动幅度最大的点在口角点,用力抬眉动作速率最大点在鼻唇沟点,运动距离最大的点在下唇中点。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目的:定量描述口部运动时,与其相关联的面部标记点运动,以探索评价面瘫、面肌联带运动的定量新方法。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运动动态分析系统”,采集“用力示齿”、“向右上拉口角”、“向左上拉口角”、“微笑”四个表情动作时,面部相关联标记点(眉弓点、上下眼睑点、内眦点、外眦点)的运动,以最大移动距离(Smax)和最大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结果1.口周运动为主的表情动作中,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均有运动,且与位于口周的标记点在某一表情运动中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2.“用力示齿”动作:Smax下眼睑点(左3.93mm,右4.15mm)>外眦点>上眼睑点>眉弓点>内眦点(左1.59mm,右1.53mm);Vmax眼睑点左上(42.643mm/s)>余眼睑标记点(31.58mm/s-37.62mm/s)>外眦点>眉弓点>内眦点(左11.71mm/s,右11.09mm/s)。3.“微笑”动作:Smax及Vmax上眼睑点(左3.05mm,36.14mm/s;右2.53mm,28.90mm/s)>下眼睑点>外眦点>眉弓点>内眦点(左0.69mm,7.22mm/s;右0.77mm,7.80mm/s)。4.“向右上拉口角”动作,Smax及Vmax外眦点及下眼睑点右侧明显大于左侧,内眦点右侧略大于左侧,上眼睑点、眉弓点左侧略大于右侧。5.“向左上拉口角”Smax及Vmax外眦点、上眼睑点、下眼睑点左侧明显大于右侧,余标记点左侧略大于右侧。结论健康人进行口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发生相关联的运动,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在同一表情动作中,上、下眼睑点及外眦点的Smax、Vmax大于内眦点、眉弓点。Smax及Vmax的较小值出现于“微笑”动作内眦点;较大值出现于“用力示齿”动作下眼睑点。“向左上拉口角”动作同侧面部标记点Smax及Vmax均大于对侧相对称部位标记点。表�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对于头颈外科医师来说,头颈晚期恶性肿瘤和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肿瘤及其包绕、粘连或侵犯的颈内动脉和,或颈总动脉是治疗的关键。目前公认的外科治疗方式有3种:①保留动脉完整性的肿瘤剥除术;②瘤体连同受累颈动脉切除术;③瘤体连同颈动脉切除加重建术。对于侵及颈动脉的恶性肿瘤来说,第一种方式属于姑息性手术,不能获得足够安全的手术切缘,不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而且剥除颈动脉外膜使肿瘤更易侵犯动脉,导致动脉破裂,并发致命性大出血。

  • 标签: 颈动脉切除术 一期重建术 晚期恶性肿瘤 肿瘤剥除术 治疗方式 致命性大出血
  • 简介:中耳炎手术的治疗目的,除了清除病变、求得干耳、预防并发症之外,恢复和提高听力也是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去除被破坏的中耳结构后,如何使声音完美传导到内耳是中耳手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即使是国际著名耳科专家的手术,术后患者听力骨气导差在20dB以内的概率也就是在70%左右,

  • 标签: 中耳炎 生物力学 中耳手术 中耳结构 术后患者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听力重建手术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97例(99耳)慢性中耳炎患者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并重建听骨链、成型鼓室,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听力重建疗效的10项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纯音测听示术前气导平均听阈(47.3±9.0)dB,术后(32.1±8.7)dB;术前ABG平均为(31.7±9.3)dB,术后ABG平均为(16.7±8.8)dB。其中镫骨存在、咽鼓管通畅、鼓膜张肌腱存在对听力重建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个因素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疗效,其中镫骨情况、鼓膜张肌腱、咽鼓管功能是较为主要的因素。

  • 标签: 慢性中耳炎 听骨链重建术 开放式乳突根治术
  • 简介:1前言“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是由台塑集团王永庆董事长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直接捐赠人工耳蜗,由中国残联委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由卫生部协助选定手术医院,各级地方残联、27家定点医院、81所定点聋儿康复机构参与执行的救助重度听障儿童的公益项目。

  • 标签: 听力重建 人工耳蜗 项目执行 捐赠 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定点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以自体砧骨重建听骨链的开放式IIIa型鼓室成形术的听力改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16耳)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胆脂瘤中耳炎接受开放式Ⅲa型鼓室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自体砧骨进行听骨链重建。术后随访3-6个月,评估患者手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分析指标为手术前后言语频率的纯音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所有均达到干耳。纯音气导听阈从术前的45.2到干耳。降至术后的30.6的干耳。纯音气导听阈(P〈0.05)。术前、术后气骨导差分别为33.1、术后7dB及19.8、术后7dB分别为从术前的析,其中气骨导差小于20dB者占62.5%(10/16)。结论在本组病例中,以自体砧骨行听骨链重建开放式Ⅲa型鼓室成形术,获得了较好的近期听力改善效果,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自体砧骨 听骨链重建术 听力
  • 简介: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进行听骨链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11年2月应用耳内镜(直径2.7mm,视角为0°或30°)行听骨链重建的5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近期疗效初步评估。结果52例患者全部顺利在耳内镜下完成手术,其中耳硬化症25例,鼓室硬化症19例,听骨链部分缺损8例。耳硬化症患者4例采用镫骨底板部分切除,21例采用小窗技术,7例无需外道后上壁盾板切除,即可在内镜下完成手术。鼓室硬化症8例去除病灶行镫骨撼动,11例切除砧骨及镫骨上结构,采用TORP或Piston进行听骨链重建。听骨链部分缺损采用TORP或PORP人工听骨连接,重建听骨链。经随访6个月以上的病例有40例,其中35例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骨气导差在15dB以内,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根据初步临床应用观察,认为耳内镜可以用于听骨链重建手术,尤其是耳硬化症患者。其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缺点是耳内镜下进行单手精细操作有一定难度,对于外耳道狭窄者不适宜。

  • 标签: 耳内镜 听骨链重建 耳硬化症 鼓室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患者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后听力重建效果,并对不同频率听力重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的920例患者,从中筛选具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87名,利用纯音测听对患者手术前后0.25kHz、0.5kHz、1kHz、2kHz、3kHz、4kHz、6kHz频率处的纯音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和气骨导差进行评估,比较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差异,探讨各频率重建效果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气导听阈总体平均值在各个频率均有显著改善,听觉重建效果从低频到高频呈下降趋势,其中1kHz以下频率明显优于2kHz以上频率;术后气骨导差总体平均值在各个频率均有显著改善,且听觉重建效果从低频到高频呈下降趋势,其中1kHz以下明显优于2kHz以上;术后骨导听阈总体平均值除4kHz,其余各频率均有显著改善,1kHz重建效果显著优于其他频率,未做听骨链重建患者平均骨导听阈只有1kHz频率略有改善;术后随访期内无复发患者。结论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在清除病灶同时可有效重建慢性中耳炎患者听觉能力,低中频显著。

  • 标签: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听力重建 频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Ⅲa型鼓室成形术采用自体和人工材料重建听骨链在听力改善、手术时间及费用的差别,为听骨链重建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接受Ⅲa型鼓室成形术使用自体砧骨、多孔聚乙烯部分听骨和钛质部分听骨进行听骨链重建的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60耳)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32例为闭合式手术,28例为开放式手术。听力统计以500、1000、2000和4000Hz的平均气骨导差值计算。结果闭合式手术中自体砧骨组、多孔聚乙烯部分听骨、钛质部分听骨组比较,术后平均气骨导差分别缩小(16.7±15.0)dB、(18.8±15.3)dB、(14.7±7.7)dB,均有明显改善,各组听力改善程度没有显著差别。开放式手术的自体砧骨组的听力改善不如人工听骨的两组听力改善。组的手术时间没有显著差别,但是采用自体砧骨的住院费是最低的,使用钛质听骨显著增加了医疗费用。结论自体和人工听骨链重建材料都可以有效提高听力,选择自体砧骨的鼓室成形术可以减少医疗费用,但在合并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时听力改善不如使用人工听骨材料。

  • 标签: 人工听骨 听骨链重建 鼓室成形术
  • 简介:随着影像导航技术和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促进了一些复杂和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尤其在鼻-颅底外科手术中体现出更多优势。不仅如此,影像导航技术还可用于临床教学,有利于培养优秀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医师。当然影像导航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应用,需要我们再认识。

  • 标签: 外科手术 影像导航 内窥镜检查 鼻窦 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