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简介:2002年8月下旬,在山西省长治马厂镇安昌村南为配合漳山电厂建设进行的田野发掘中,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多数为早期被盗的唐代弧壁砖室墓,均破坏严重,遗存少量的器物残片;仅有编号为ZAM2和ZAM8的砖雕墓与石砌墓各一座遗存完整,现简报如下.

  • 标签: 长治市 安昌村 墓葬形制 出土器物 金代
  • 简介:洛阳窑西周墓是我国西周时期洛邑成周城的周人贵族墓葬,它位于洛阳老城北窑村湟河西岸的庞家沟。1963年以来,先后在这里钻挥发现西周墓葬480余座,其中考古发掘了348座,车马坑7座,出土了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骨蚌器9500多件。由我和贺官保、陈长安等编写的《洛阳窑西周墓》考古发掘报告,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周折,最后在国庆五十周年大庆前夕,1999年4月才得以出版。

  • 标签: 西周墓 洛阳北窑 中国 文物考古 河南
  • 简介:<正>刘庄遗址位于临汝县城北0.6公里,刘庄村西北的梨园化工厂院内。遗址东部有一条宽约1.5—2、深约1米的近代排水沟,南部与煤山遗址相连。遗址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400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图一)。

  • 标签: 标本 口径 遗址 泥质 唇外翻 底径
  • 简介:浮世绘是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庶民的绘画,是以江户(东京旧称)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又叫江户绘。浮世绘的源流,早期与日本大和绘的屏障画联系密切,在描写闺情与寻常世态的绘卷和古典小说的木刻插图等风俗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描写民间日常生活为主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 标签: 浮世绘 风俗画 绘画 艺术形式 木刻 民间
  • 简介:营子汉墓墓地,位于内蒙古乌盟凉城县城东北2公里处。此地系蛮汗山东麓的丘陵山区,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山间盆地。墓地在村东小山子向阳坡地上。其南有浩瀚的岱海,这里自古是人类生活的好地方。1987年秋,砖厂生产用土时,破坏了汉墓两座。乌盟文物站,凉城县文物管理所立即

  • 标签: 凉城县 汉墓 发掘简报 文物管理所 内蒙古文物 汗山
  • 简介: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其中石雕造像2126尊,唐代造像约占整个窟群的三分之二,222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较大、造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洞窟,堪为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 标签: 北石窟寺 造像艺术 石雕造像 唐代 艺术风格
  • 简介:活跃在东魏、北齐的窦氏,虽然自称扶风郡望,但实际上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改汉姓政策时鲜卑纥豆陵氏所改的代窦氏。东魏北齐的代窦氏依靠军功起家,与皇室联姻,在文化上没有建树,形成了特殊的门风。新出的北齐窦兴洛墓志记载了其祖、父及其本人的仕宦经历,为了解窦氏家族的历史增加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北齐 墓志 窦兴洛 窦氏
  • 简介:本文根据典型遗址的分析,对镇江营文化和辛文化,两支分布于黄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然后对两支文化进行了比较,初步认定镇江营文化和辛文化属于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系统,并回答了后岗一期文化与辛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发生交流的时问和方式。

  • 标签: 后岗一期文化 北辛文化 镇江营文化 文化比较
  • 简介:鲜卑源于东胡,为东胡中最主要的部族之一,到了东汉时期,鲜卑逐渐形成自己的部族集团,兴盛发展起来,开始独立的见于史书。慕容鲜卑属于中部鲜卑的一部,东汉末季见于史书记载。慕容鲜卑从三世纪上半叶(公元221年)入居辽西至五世纪中叶(公元436年)燕灭亡,在五胡纷争、十六国林立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杰出表现在当时中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在辽西地区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寻慕容鲜卑发展的足迹成为一个

  • 标签: 棘城 方诸 文化面貌 莲瓣纹 柯比能 夯筑
  • 简介:一、概况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草胎泥塑造像12身,碑碣8通,彩绘壁画69.7平方米,阴刻墨书题记150方,造像内容丰富,时代久远,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是甘肃陇东古代文化中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

  • 标签: 北石窟寺 壁画 防治措施 病害方法 彩塑 造像内容
  • 简介:石窟寺是甘肃驰名的石窟群遗产之一,石窟开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1z)。1959年被发现,1963年开始正式保护,1988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三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北石窟寺 甘肃 古建筑 五泉遗存 历史文化
  • 简介:敦煌莫高窟第237窟中有一则汉文游人题记,含有统兵官、中书省左丞相(?)以及甘肃省(?)平章等官员题名,另外还有“红军至肃州赶(?)至”的记载。通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TK204V以及《明太祖实录》相关内容的考察,可知莫高窟第237窟汉文游人题记应与明初冯胜率军进攻甘肃事件有关,题写时间应在元宣光二年六月初。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第237窟 游人题记 北元
  • 简介: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皖南新四军的移路线存在许多争论。在皖南事变之前,新四军的移有三条路线可选,即北线、东线和南线。相对而言,从北线铜陵、繁昌间渡江转移是比较安全的。新四军经该线移路程较近、地形熟悉,掌握敌伪的活动规律,准备最为充分,具有政治优势,有敌顽矛盾可以利用,有渡江的经验可以借鉴,即使遭到拦截,可能遭受的损失也是最小的。但从北线转移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敌顽的封锁和国民党散布了新四军移消息。由于各种原因,皖南新四军最终放弃了从北线转移的计划。其主要教训是:项英犹豫动摇,丧失了渡江的最佳时机,高估了困难,没有舍局部而保整体的决心。无论新四军选择怎样的移路线,大部队渡长江和复杂的敌情迟早都是要面对的。

  • 标签: 新四军 皖南事变 北移路线 北线
  • 简介: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并称河北四大窑,其中井陉窑址发现于1989年10月,通过多次考古工作,共确认隋至民国时期的瓷窑址11处.2015年7月,井陉县防口村民在村南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白釉碗、盏托、执壶及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部分瓷器与窑具,后井陉县文保所调查后确认,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瓷窑址.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保所对防口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确认该窑址为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生产精细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 标签: 井陉窑 北防口村 瓷窑址 晚唐五代
  • 简介:东湾仔遗址是香港回归后首次发掘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特别是发现了一批保存有人骨的墓葬,很受瞩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遗址的分期、年代、文化特征和墓葬的特点等。将遗址原第二、三期遗存分为两期,大约为商代中晚期。将墓葬分为三个群组,各群组的随葬品各有特色,可能与所从事的生业有关。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均不高,但随葬品已出现一定的差别,说明贫富分化已现端倪。

  • 标签: 东湾仔北遗址 分期 墓葬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