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石鲁,本名冯亚珩,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一个著名的大地主家庭。1940年1月在延安时,改名石鲁。15岁时,因逃避母亲为他包办的一桩婚姻,他去了成都入东方美专学画,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据他在《思想自传》中讲,在成都时,他曾在一本被当局禁止的杂志上读到《毛泽东自传》,毛的传奇故事及其救国平天下的理想,对他产生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石鲁 绘画思想 中国画 艺术精神 创作题材
  • 简介: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析布赫洛的理论,厘清其与彼得·比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情境主义"等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布赫洛 新前卫 文化工业 理论倾向
  • 简介:尽管在本世纪的前70年苏联一直是共产主义的化身并因此被当作资本主义的首要对手。然而无论如何,当它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普遍效法的模式并产生遍布世界的列宁式的政党组织时,对于西方民主的知识分子而言,苏维埃体系已经永久地终止了魅力。而当共产主义思想继续在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现代主义 资本主义 共产党 共产主义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列斐伏尔以战后法国社会剧烈变革为蓝本.预见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都市社会。继列斐伏尔之后,在新世纪之交,包括贝尔纳·斯蒂格勒以及奈格里在内的一系列西方著名学者指岀,马克当年在《大纲》中预言的工业生产力的“普遍智力化”之可能性在今天已经发展为“完全自动化的资本主义”[FullAutomatizationCapitalism].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 智能城市 问题域 工业生产力 60年代
  • 简介:一场表面上事关抽象艺术的展览,却需要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2016年底,捷克艺术家艾何乐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就举办了这样一个充满问题意识的个人展览。他用自己的作品提醒我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回归到创作的原境之中,即我们当下所处的数据时代的生活。以此,我们看待他仿佛仍是抽象形式的艺术作品时,会进入到另一个精彩的思维世界。

  • 标签: 义理 抽象艺术 艺术作品 问题意识 理解需要 抽象形式
  • 简介:罗丹前承古典雕塑,后启现代雕塑,被艺术史定论为是继古希腊的菲狄阿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之后的代表着西方雕塑发展的第三座高峰的人物,也是个饱受时人争议的人物。本文以他的三件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为例,探讨罗丹饱受时人争议的原因,即纪念性雕塑中的反纪念碑性。

  • 标签: 《加莱义民》 罗丹 古典雕塑 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 现代雕塑
  • 简介:“中国文艺复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艺术思想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命题之一。邓实(1877—1951)、黄宾虹(1856—1955)之间长达四十四年的友谊,对研究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段源自1907年的交往,在黄宾虹心中燃起一盏明灯,点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不久他移居沪滨,和邓实、黄节(1873—1935)等国学保存会创建人共襄“古学复兴”的大业,全力协办神州国光社,出版古典美术文献,开始了他现代文化人与艺术家的生涯。

  • 标签: 黄宾虹 邓实 现代主义 民族主义 思想关系 学术
  • 简介:现代建筑中的民族主义是基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而兴起的。对于1900—1940年意大利现代建筑中的民族主义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认识。首先,它呈现出了在早期的浪漫民族主义文化与晚期政治上的法西斯民族主义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其次,它表现了建筑和装饰艺术中现代主义风格发展的多元化观念。

  • 标签: 1900-1940年 意大利 建筑艺术 民族主义 现代主义 艺术风格
  • 简介:芙丽达·卡罗短暂的人生适逢墨西哥新政权的建立以及文化发展的时代交替。芙丽达与她的丈夫狄艾哥·里维拉在当时积极投身到民族独立运动以及墨西哥主义艺术创作之中。芙丽达的绘画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质.其坎坷离奇的身世经历、平权思想和革命意识,都在作品中得以直接和间接体现。而墨西哥文化民族主义,也是她借助作品向世人传达的重要内容之一。画家对民族元素的运用向世人展现了古墨西哥生动丰富的历史文化。

  • 标签: 墨西哥 芙丽达 文化民族主义 自画像 创作风格
  • 简介:全球化改变了地缘政治的格局,也改变了艺术生产系统乃至艺术言语的方式。当网络成为新的信息平台和话语机制的时候,艺术个体之间的边界不再清晰,认知的串联、形式的趋同抽掉了所谓原创的可能,并集体陷入了折中主义的危局……

  • 标签: 艺术言语 折中主义 生产系统 奥德 伊斯 地缘政治
  • 简介:后现代的理性写实与解构主义─—纽约画家马克·坦西作品解读段炼马克·坦西并不是要否认前卫运动在艺术发展中的价值,他反对的是艺术的单一,他不认为只有·前卫才是唯一的艺术。这种艺术观,是坦西的后现代重返具象写实的注脚,也是他的关于艺术哲学的绘画的中心。一小...

  • 标签: 解构主义 后现代 现代主义 作品 前卫艺术 现代艺术
  •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即学生经过学习、实践与反思,其经验系统发生了重组、转换或改造,由此形成了建构出的学习结果。这一理论对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一方面,基于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实践训练是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驱动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整合。

  • 标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
  • 简介:作为20世纪著名的美学家、现代艺术的维护者,阿多诺和格林伯格都从各自角度敏感地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过分析,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对精英主义趣味的推崇、对艺术自律的追求等观点中,两人的思想存在很多相似性,但就理论阐释的出发点和目的而言却差别很大。因此,本文旨在论述阿多诺和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中的主要观点,比较两人思想中的相似性与差别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现代主义理论的不同内涵与范畴。

  • 标签: 文化工业 庸俗文化 艺术自律 先锋派
  • 简介:本文以郑午昌的画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心,考察上海国画复兴运动中的新传统主义民族主义话语之间的关系。通过话语分析发现,郑氏关于国画复兴的话语与国民党官方所宣传的民族主义话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他的理论表述也使国画复兴的话语成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既表明了郑午昌对于国民党宣扬“固有文化”的主观认同,也是民族命运危机时刻的时势使然。在实践的层面,通过把文人画重新“镶嵌”到了一个新的艺术机制和社会环境中,实现了国画“整个的向上”。

  • 标签: 郑午昌 新传统主义 画学 复兴 民族国家
  • 简介:自然主义流派正站在俄罗斯文学的最前沿。从一方面,我们可以刨除偏见,毫不夸张地说,支持它的读者是最广泛的。这并非推测,而是一个事实。目前,所有的文学活动均与杂志相关。让我们看看,那些最流行的杂志,有着最大的读者群的杂志,哪一家不在刊载自然主义的作品?非自然主义流派中还有哪些小说和故事能使公众怀着特殊的兴趣来阅读呢?——我们倒不妨说公众除了自然主义流派之外还阅读其它小说吗?哪些非自然主义派别的评论家还能向公众施加更为强大深远的影响力?或说,还有哪些非自然主义派别的评论家,能像那些支持自然主义的反修辞者那样,与社会大众的观念和趣味如此贴合?在事情的另一方面,除了自然主义流派,还有谁总是处在舆论风暴的中心,总是受到最猛烈的攻击呢?各种在各方面毫无共同之处的派系在攻击自然主义的时候却能保持完全一致,他们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和并不存在的某些倾向强加给自然主义,然后对后者的每一言、每一行作出断章取义的曲解,直到完全忘记了基本的礼貌,实行最粗鲁的破口大骂。反自然主义者现在几乎是一直在呜咽式的喋喋不休。果戈里的切骨仇敌,那些已经被彻底击败的修辞派和所谓的斯拉夫派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完全没有!而后者,在承认果戈里为创立自然主义派别的宗师同时,与前者采用了完全一致的方式来攻击这一流派。

  • 标签: 反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 俄罗斯文学 文学活动 社会大众 断章取义
  • 简介:在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是当前中国设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设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设计人才培养不断变化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设计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利弊,引用结构主义教育理论重新思考和审视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在对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设计思维规律进行分析综述的基础上,建立起整合技能知识、工具方法、理论观念的三维立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基于这种理论模型,论文进一步对当前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性的探索。新的课程框架为进行跨学科的项目设计教学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平台,为适应当前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未来的研究希望利用教学实践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检验,进一步发展出一套基于跨学科设计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 标签: 结构主义跨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立体化知识结构
  • 简介: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特色是设计中的关注点之一。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成为当代中国设计应对全球竞争、树立中国设计形象的主要途径。但是,设计幕普遍存在着滥用和乱用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民族性、民族化等概念的辨析,进而对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正确运用民族文化符号这一问题作出尝试性的研究。

  • 标签: 设计 民族性 民族化 文化符号
  • 简介:1977年任教於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附中,1982年调入辽宁美术出版社,先後任画报编辑、《美术大观》编辑、副编审,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四十多年来编辑出版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曾获新闻出版系统全国优秀编辑称号。同时创作发表了很多连环昼、年昼、中国画和插图等美术作品。其中,尤以中国画、人物昼和田园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藏.

  • 标签: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美术出版社 编辑出版 美术作品 新闻出版系统 中国画
  • 简介:先人有言,篆刻乃雕虫小技。然此技令余迷恋之近20载。印宗秦汉余初涉印技,始于汉印,如同面对生面孔,不明优劣,于是摹临无数。久之,自觉刀下生风,使刀如笔,运用自如。创作时也无需设计,拿来就玩。那种激情,现在觉来,虽有些蛮横,倒也畅快。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