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死刑制度最能体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对于犯罪和刑罚的认识和态度。与我国社会发展同步,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制度经历了由增到减的演进过程,体现出我国主动适应刑罚国际趋势的状态,也呈现出我国自建国以来对于社会严重犯罪治理的不断探索和积极改进。诚然,我国仍然保留并继续适用死刑,但适用比例在不断减少和降低。

  • 标签: []新时期 死刑 适用
  • 简介: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法治意识的普及,让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法律案件。而对于许多性质严重的法律案件,网民都表达出希望司法机关对罪犯处以死刑的价值观念。这种言论的危害体现在影响司法裁判,不利于社会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对司法制度公信力破坏的三个方面。网络发展以及网络集群的形成,公民个人的心理与价值观,群体心理的社会效益都该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原因。分析过后,本文提出宣传正确的适用死刑观念意识以及坚持独立司法不受舆论影响对该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进行改善。

  • 标签: 网络言论 死刑 去个性化
  • 简介:摘要: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也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死刑的成本主要有执行成本、程序成本以及附随成本,其收益则涵盖一般预防、个别预防的功能及对受害人家属、民众的抚慰,对于这二者的比较难以得出以数据为支撑的结论,但随着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的增加,死刑的成本也势必会随之增加。死刑的威慑力是存在的,但若发生滥用,其边际威慑力也会递减。

  • 标签: 死刑存废 成本与收益 威慑效力 合理性
  • 简介:摘要:死刑的存废、去留,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抽象的理念之争到具体的个案适用,从报应论到功利论,从废除到替代措施,等等。那么,在最朴素的价值观下,当一个罪犯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到底对他施以怎样的刑罚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符合社会伦理。国家的集体意识对死刑是否广泛认同,是死刑制度存在的依据,我国基于国情仍然保留着死刑,随着近年来的改革,渐进地控制并减少死刑适用,寻找替代措施。

  • 标签: 死刑 保留 终身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