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 标签: 蚧虫 检疫 截获 疫情分析
  • 简介:[目的]芒果象属昆虫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北美洲和东南亚,寄主为芒果。其生活隐蔽,羽化孔未出现时看不出危害状,危害率可达30%~80%,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口岸截获的芒果象甲的数量日益增多,表明该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越来越大。[方法]运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对2003-2015年全国口岸截获芒果象属有害生物的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15年全国口岸共截获芒果象4156批次,22个直属局有截获记录。其中,截获芒果果核象甲3028批次,数量最多,占截获芒果象总批次的72.86%;芒果果实象甲和芒果果肉象甲相对较少,分别为837和291批次。截获芒果象的来源国主要为非洲和东南亚芒果象疫情分布国家和地区,且主要自进境旅客随身携带物中检出。[结论]我国口岸应加大对芒果象的检疫力度,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

  • 标签: 口岸截获 芒果象属 疫情分析
  • 简介:【目的】国际航行船舶可携带多种植物疫情,造成有害生物入侵。分析进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携带有害生物疫情,能够为对该类船舶开展针对性检疫查验提供依据。【方法】对台州口岸进境小型国际航行船舶的概况、食品舱卫生状况和携带有害生物种类、来源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2015—2016年调查了3193艘次船舶,共截获有害生物686种次,其中87.5%是昆虫类,截获比例最高时期为6—8月,55.9%的有害生物在干货类食品中截获,食品舱卫生差的船舶中有害生物检出比率为36.1%。【结论】进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携带有害生物情况严重,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明显的季节性,食品舱卫生状况与有害生物携带风险密切相关,应采取有效的检疫措施。

  • 标签: 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 船舶检疫 有害生物 调查 食品卫生
  • 简介:应用乙醇浸提法采集受红腹柄天牛不同程度危害的罗浮栲韧皮部和叶片,测定其中黄酮的含量,并分析黄酮含量的变化与红腹柄天牛虫害为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害虫危害季节罗浮栲的韧皮部和叶部中黄酮含量随不同受害程度而不同。与未受害的相比,受轻、中度害的植株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在害虫休眠季节,罗浮栲黄酮的含量在不同受害程度及未受害植株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天牛取食为害是刺激罗浮栲产生黄酮应激反应的直接原因。

  • 标签: 罗浮栲 红腹柄天牛 黄酮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Bt蛋白对地下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方法】在转Bt基因水稻收割的稻田里分别种植豌豆、紫云英和油菜作为茬作物。分别于2013年1、3和6月3次采集不同茬作物田中的土壤作为材料,于室内饲养赤子爱胜蚓,4周和7周,测定蚯蚓的生长发育指标、存活率以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此外,还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以及用Bt蛋白直接饲喂的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率。【结果】与种植过非转基因水稻MH63的土壤相比,分别种植过含cry2A和cry1C基因水稻的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及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1月份和3月份转cry2A基因水稻田以及1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采集的表层土样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地下10cm和地下20cm土壤中的含量,地下2层土样中的Cry2A蛋白含量之间无差异。3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以及6月份转cry2A和转cry1C基因水稻田的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均不受土壤深度的影响。种植的茬作物对土壤中的Bt蛋白无显著消解作用。室内模拟土壤最高Bt蛋白浓度的条件下,Cry2A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6.7%,Cry1C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5.0%,两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2A和cry1C基因Bt水稻的种植对蚯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转BT基因水稻 后茬作物 土壤Bt蛋白含量 赤子爱胜蚓 生长率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