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的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为47~77(59±3)岁。基于患者CTA构建优化三维颅内血管模型,利用流体力学方法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颅内动脉CT-FFR为0.59±0.18,有创FFR为0.60±0.22,由二者数值推测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有潜力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生理学意义的评估。

  • 标签: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20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诊断提示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49~86岁。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DU检查。对CTA及CDU显示的患者瘤体内漏、气泡影、脓肿、血肿、肠瘘及支架闭塞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CTA检查显示内漏为9例,CDU检查显示内漏8例,漏诊率为1/9,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9。其中CDU诊断Ⅱ型内漏3例,与CTA比较漏诊1例。CDU诊断Ⅰa型内漏3例,Ⅰb型内漏2例,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DU及CTA均未检出Ⅲ型及Ⅳ型内漏。CDU显示气泡影8例,与CTA比较漏诊率为2/10,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0。CDU检查脓肿、血肿、瘤体增大、支架闭塞以及瘤腔内液性暗区的比例分别为8/20、2/20、4/20、1/20及2/20,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TA检查3例主动脉肠瘘(AEF)患者,CDU均未检出。CDU随访显示5例解剖外旁路通畅,解剖外旁路闭塞患者1例,感染范围及瘤腔气体影减少患者2例,瘤体内漏情况无明显变化者1例,以上随访结果与CTA检查一致。结论CDU可对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瘤体内及瘤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准确率较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感染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报告1例我科接诊的主动脉夹层病例,总结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以及早诊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7例怀疑为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寻找动脉瘤。结果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前动脉瘤7例,大脑后动脉瘤9例,多发动脉瘤2例。结论CTA微创、安全,可三维成像,空间分辨率高,是动脉瘤性SAH重要有效的检查手段。

  • 标签: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再出血 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内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疑似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33±18)岁。根据患者影像检查的出血表现,分为急性脑出血(n=13)与非急性脑出血亚组(n=26);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史,分为治疗(n=11)与未治疗亚组(n=28)。然后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随机顺序盲法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动静脉分流。以DSA为参考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ASL或TOF MRA检测总体、急性脑出血亚组及治疗后亚组中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κ系数确定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诊断动静脉畸形患者29例,未发现动静脉分流者10例。ASL与TOF MRA阅片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非常好(κ= 0.83~1.00)。在2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对动静脉分流的检出率ASL为93.1%(27/29),TOF MRA为86.2%(25/29),而ASL与TOF MRA联合达到了100%。ASL、TOF MRA及联合两者诊断总体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0.966(95%CI:0.909~1.00)、0.914(95%CI:0.825~1.00)、0.983(95%CI:0.943~1.00),在急性脑出血亚组中诊断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1(95%CI:1.00~1.00)、0.833(95%CI:0.611~1.00)、1(95%CI:1.00~1.00)。结论ASL与TOF MRA联合是一种无创的检测动静脉分流方法。

  • 标签: 自旋标记物 动脉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动静脉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上所见的斑块内出血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人群的出现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连续收治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分别比较所有斑块内出血组及症状性斑块内出血组与无斑块内出血组人口学特征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与所有斑块内出血及症状性斑块内出血相关的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276例,年龄(66±11)岁。其中41.3%(114/276)出现至少一个斑块内出血,28.1%(32/114)是症状相关的;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是所有斑块内出血及症状性斑块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分别为2.15(95%CI:1.42~3.24)和3.46(95%CI:1.94~6.17)。结论斑块内出血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人群的出现率并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是斑块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其在识别症状性斑块内出血时不具有特异性。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肌松解术治疗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的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54例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女20例,男34例,年龄60(51,64)岁,其中31例采用心肌松解术(心肌松解组),23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移植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旁路移植组均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到前降支,LIMA-LAD),桥血管流量14(11,20)ml/min;心肌松解组27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心肌松解术,4例采用心脏跳动下心肌松解术,其中1例因术中右心室破裂中转体外循环。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无院内死亡。术后随访26(18,32)个月,旁路移植组MACE发生率较心肌松解组高(40.9%比7.4%,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心肌松解术,旁路移植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2.681倍(OR=3.681,95%CI:1.812~8.685,P=0.011)。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显示,旁路移植组比心肌松解组手术效果差(旁路移植组9例患者乳内动脉失功能,心肌松解组1例患者>70%残余压缩,40.9%比3.7%,P=0.003),但对于10例合并有近端病变的旁路移植组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患者乳内动脉均通畅;1例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乳内动脉通畅,但术后2年再发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心肌松解术相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中期效果更好,而对于合并有近端狭窄病变的前降支心肌桥患者,旁路移植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肌桥 前降支 心肌松解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磁共振(MRI)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肝癌患者短期疗效预后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23例,其中男90例、女33例,年龄24~83岁,平均(58±10)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并在术前行MRI扫描。同时,所有患者在TACE术后3~4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并根据修正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进一步分为训练组(85例,其中42例有效,43例无效)和验证组(38例,其中19例有效,19例无效),两组患者组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随后,利用术前T2WI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基于R语言筛选特征性纹理参数,构建训练组和验证组的TACE短期疗效预测模型。结果每个患者的T2WI图像分析共得到396个不同的纹理参数,进一步利用LASSO降维及10倍交叉验证筛选得到5个特征性纹理参数,具体为stdDeviation,ClusterProminence_angle135_offset4,Correlation_angle135_offset4,Inertia_angle135_offset4,InverseDifferenceMoment_angle45_offset4,根据以上5个纹理参数及其对应系数值计算得到相应放射值(Radscores),并进一步构建训练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模型,发现其中训练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22~0.9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和69.0%,验证组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654~0.94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6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TACE疗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利用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技术预测肝癌TACE短期疗效是可行的,预测模式稳定且可靠。

  • 标签: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栓塞,治疗性 纹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急诊最为常见且最迫切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及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入院筛查及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方法本研究回顾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国内疫情相对集中时期(2020年1至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外科救治方面实行的应对管理方案,并通过对比2019年同期及不同防护级别下的急诊动脉瘤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在此管理方案下手术开展情况及疗效。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25日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7例,其中42例(33.1%)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行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急诊入院对患者开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实验室、影像学筛查,后期增加咽拭子病毒核酸筛查。同期急诊就诊患者中共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未发现筛查假阴性病例。相较去年同期,增加术前筛查后,急诊就诊到急诊开颅手术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流行期间(37±17)h比去年同期(29±12)h;P=0.05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9)。根据筛查分级采取相应的手术及术后管理方案及防护标准。初筛阴性相较于初筛待排除或可疑患者的急诊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尽管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倾向于延长急诊术前等待时间[开展核酸筛查前(36±15)h比开展核酸筛查后(40±20)h,P=0.453],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结论目前采取的神经外科急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新冠肺炎筛查流程及以新冠肺炎筛查风险分级管理为中心的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诊疗流程,能够有效筛查出新冠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杜绝疫情院内传播的前提下,保障患者急诊手术的及时、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大流行 神经外科操作 急诊医疗服务 动脉瘤破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出院1年生存及预后。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29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是否与支架相关分组,分为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VLST组)240例,冠状动脉原发原位病变组(denovo组)89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的终点事件。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再次支架内血栓,心力衰竭,卒中。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2.9%(绝对值240/329)由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引起。住院期间主要研究终点及次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3.3%比3.4%,P=0.987)(5.4%比4.5%,P=0.956)。平均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次要研究终点事件及TLR发生率VLST组高于denovo组(16.3%比6.7%,P=0.026)(9.6%比2.2%,P=0.0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年累积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1年累积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VLST组低于denovo组(P=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Ⅲ级(Killip′s),VLST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流TIMI 3级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与原发原位急性心肌梗死比较,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1年随访发现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较高。合并心功能≥Ⅲ级(Killip′s)及VLST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血流TIMI 3级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而LDL-C和HDL-C水平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密切相关,减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的危险性。

  • 标签: 前白蛋白 胆碱酯酶 总胆汁酸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术的远期预后。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行DES植入术患者414例,年龄(61.5±10.7)岁,男327例,女87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70岁组300例,年龄≥70岁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病变及远期临床预后。结果与年龄<70岁组比较,年龄≥70岁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31.6%比17.0%,P=0.001),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0.020)、高血压(P=0.018)、脑血管病(P=0.013)患病率较高,全因死亡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较高(P=0.025、0.013)。随访(21.4±9.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组全因死亡(HR=3.790,95%CI:1.271~11.298,P=0.017)、心源性死亡(HR=17.424,95%CI:2.440~124.410,P=0.004)发生风险高于年龄<70岁组。结论年龄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DES支架植入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可行,但需谨慎对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老年人
  • 简介:目的:观察太极拳练习对中年人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太极拳运动对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将8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太极拳锻炼组。锻炼组按一定强度条件练习12周。由专业人员采用SonoScapeSSI-5500超声检测仪对受试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2周太极拳练习能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提高了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太极拳练习能对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积极影响,可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太极拳 中年人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红党 林洪启 张戈军 潘湘斌 刘煜昊 程兆云 高传玉 韩宇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40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麻醉科,郑州 45146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中心结构性心脏病科,北京 100037,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郑州 451464,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心外科,郑州 45146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发生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TAVI患者6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TAVI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CAVB分成两组:CAVB组和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组(NCAV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为(69.1±7.3)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CAVB组为15例,NCAVB组为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3.325(2.132~13.061),P=0.005],主动脉瓣严重钙化[OR值(95%CI)为1.271(1.052~3.326),P=0.030]是TAVI围手术期CAVB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为11/15(11例),高于NCAVB组的6.0%(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严重钙化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较高。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围手术期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循环血流动力参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多中心前瞻性登记注册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住院期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右心导管术的ACS患者,以全因死亡作为主要研究终点,采用Lasso回归筛选具有预测价值的肺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参数纳入全球ACS事件注册(GRACE)评分中分析,比较纳入前后模型的预后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251例患者,年龄(63.7±11.5)岁,其中男198例(78.9%),女53例(21.1%),中位随访34.7个月。右心导管术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HR=1.068,95%CI:1.015~1.123)、肺动脉收缩压(sPAP,HR=1.033,95%CI:1.002~1.065)和舒张压梯度(DPG,HR=1.094,95%CI:1.008~1.187)是ACS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均P<0.05)。251例患者的中位GRACE评分为123分,预测全因死亡的C指数为0.703(95%CI:0.615~0.791)。在GRACE风险评分的基础上分别加上mPAP或DPG后,模型预测全因死亡的C指数分别提高至0.715(95%CI:0.629~0.801)和0.711(95%CI:0.625~0.797)。比较纳入mPAP或DPG前后的模型,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分别为4.3%(95%CI:0.2%~13.5%,P=0.030)和3.0%(95%CI:0.2%~11.1%,P=0.020)。结论肺血流动力学参数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可提高现有ACS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右心导管术 肺血流动力学 预后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00 kVp碘流率降低至120 kVp水平60%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2至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因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205例,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年龄23~87(60±13)岁。根据受检者体重分成5组,分别为<50 kg、50~59 kg、60~69 kg、70~79 kg、≥80 kg。所有病例均采用100 kVp管电压扫描并联合混合迭代重建技术(KARL 3D)重建,碘流率注射方案设置为120 kVp碘流率标准的60%(在指南基础上降低了10%),各组碘流率分别为0.9、1.0、1.1、1.3及1.4 gI/s。比较5组受检者CCTA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SD值),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以上指标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5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CT值及SD值,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SNR和CNR,以及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间CCTA检查对比剂用量和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0、34、38、43及48 ml,ED[M(Q1,Q3)]分别为2.24(1.88,2.56)、2.62(2.24,3.17)、2.70(2.48,3.20)、4.13(3.85,4.40)及4.44(4.01,5.02)mSv。结论CCTA100 kVp碘流率注射方案降低至120 kVp碘流率的60%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放射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体重 碘流率 横断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