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构建由经济城镇、人口城镇、土地城镇、社会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5大系统19个因素构成的城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加权线性和法对内蒙古11个盟市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各盟市间的城镇水平指数存在一定差距,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对人口城镇率和城镇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比较分析,呈现人口城镇率和城镇发展水平双高、双底及高低三种类型,且多数盟市的城镇水平评价得分与人口城镇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 标签: 内蒙古 城镇化水平 评价
  • 简介:内蒙古城镇质量的提升是加快内蒙古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的城镇水平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率这一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对内蒙古城镇水平的整体研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法,建立城镇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分析各个评价因子对城镇质量的影响,综合评价处于第三梯队内蒙古城镇质量,对内蒙古与全国新型城镇建设质量进行比较,对内蒙古城镇质量的作出合理评价。

  • 标签: 内蒙古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的快速推进是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财政也逐步转变职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文章针对武陵地区城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促进武陵地区城镇健康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

  • 标签: 武陵地区 城镇化 公共财政 财税政策
  • 简介:本文通过建立山西省新型城镇指标体系,从经济城镇、人口城镇、社会城镇、环境规制、城乡统筹等五个方面测度了山西省的新型城镇水平。研究结论发现:(1)在2002-2014年间,山西省的新型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各个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太均衡,同时新型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速也存在差异;(2)通过进一步分析经济城镇、社会城镇、人口城镇、环境规制、城乡统筹之间还存在的发展水平和增速的差异发现,其中山西省新型城镇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今后应该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同时注重新型城镇的协调发展。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指标体系 构建 水平测度研究
  • 简介: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发展的政策建议。

  • 标签: 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 城镇化 中部地区
  • 简介: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协调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三个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的协调度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地市上升幅度呈现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在空间差异方面,三个系统的协调度呈现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梯度格局,并且以胶济线为界,胶济线以北地区明显高于以南地区;省内次级区域协调状态相比,半岛城市群地区优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协调性最差。同时,对山东省17地市人口—经济—土地城镇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划分。

  • 标签: 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山东省
  • 简介: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承载着一国或一地区现代任务的重要使命。伴随着城镇的推进,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也随之发生。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型城镇与行政区划调整的良性互动机制;接着对不当的行政区划调整对新型城镇发展所带来的"假性城镇"、经济社会管理、文化及心理以及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比较有益结果和不当调整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得出几点启示。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行政区划调整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快速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既创造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又给农村逐步推进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大量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增加非农收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优化了农民的收入结构.

  • 标签: 城镇化发展 山区农业 农村劳动力 南方 非农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
  • 简介:近年来,农业银行江西分行积极服务城镇建设,采取不同方式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阶段,江西城镇处于加速发展期,面对城镇蕴含的多元金融服务需求,江西农行需要创新服务思路,进一步探索服务城镇的有效模式与策略。

  • 标签: 城镇化 工业化 金融需求 服务路径
  • 简介:当前各级政府把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使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加快城镇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济源市从2005年成为全省城乡一体试点市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济源市农村人口比例高,穷困地区比重大,"三农"领域的改革对地方财政投入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济源是河南的缩影",因此以济源为研究对象,可以折射出河南城镇发展的对策选择和路径,对其它地市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城市道路提供了具体的思路。

  • 标签: 城镇化过程 城市化道路 农村人口比例 城乡一体化 南城镇 地方财政投入
  • 简介:近两年新型城镇优先发展城市之一,某银行针对在支持新农村、城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某市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分析,为银行支持某市新型城镇与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对策建议。

  • 标签: 银行 新型城镇化 现代农业
  • 简介:安徽省作为全国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加快安徽省城镇进程,促进安徽省工业城镇的良性互动,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将安徽省与全国的城镇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索安徽省城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江苏省的对比,从综合工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变动以及两协调等多角度预测了安徽省未来城镇发展趋势。

  • 标签: 城镇化 阶段性特征 趋势 预测
  • 简介:2005年以来,旬阳县依托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重点镇移民示范小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以“贫户下山,能人进镇、工业进园、资源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在8个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捆绑项目95个,集中资金3386万元.吸引社会资本5.68亿元.引导6000多农民进镇安居乐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搬迁工程 以工代赈 旬阳县 城镇化建设 扶贫 城乡统筹发展
  • 简介:使用城镇率、流动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和房屋竣工面积4个变量指标来反映我国城镇进程,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比分析2005--2013年全国、较发达省份和发展中省份的城镇进程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城镇率提高、流动人口占比增加,对房价的影响实际非常有限;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水平的增加才是引起房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房屋竣工面积的扩大则引起房价的下跌。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由于城镇进程不同,相比较发达省份,发展中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产生了更有效的住房需求。

  • 标签: 房地产价格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率 流动人口占比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 房屋竣工面积
  • 简介:改革开放的浪潮自1978年席卷全国后,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以至大批的城市新移民进入广东地区。通过研究新移民在粤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帮助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生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基于不同居住年限的广东省新移民获得的社会支持比较,以905名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岭南文化认同问卷,对广东省新移民的岭南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问卷研究。结果显示,实际支持、社会支持、情感支持与新移民生活居住年限呈正关。

  • 标签: 广东 城镇化发展 新移民 社会支持 社会融入
  • 简介:城镇对于农村妇女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城镇背景下,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大流动、观念的大变革为农村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就城镇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双重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城镇给农村妇女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城镇化 农村妇女 发展 影响
  • 简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当前,我国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有: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城镇的工作容纳能力;加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生活容纳能力;坚持分类开发,着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估制度;提高基础教育,加强职业培训等等。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路径选择
  • 简介:城镇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小型古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面临新型城镇发展冲击。兴城古城作为夹在“新”“旧”发展的冲击中,面临传统风貌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开发定位模糊等问题。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平衡理论提出措施:调整产业与用地结构,改善居住条件,完善管理宣传,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古城建设。

  • 标签: 城镇化 古村镇发展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