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桑花叶型(Mymv)病毒,亦称花叶型萎缩,过去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发病严重,四川局部地方亦有发生。近年来在涪陵市发病严重,蔓延迅速。据调查1988年仅在李渡镇石马村三、四社零星发生,到1990年,迅速蔓延到三个区(李渡、珍溪、清溪)八个乡(金银、镇安、石象、石龙、李渡镇、中丰、大胜、清溪镇),株发病率高达

  • 标签: 花叶型 鉴定试验 李渡 社零星 田间调查 抗病品种
  • 简介:近些年来,在桑蚕种母蛾微粒子检疫中,显微镜观察样本时,视野里所能看到的微粒子孢子的数目很少、孢子密度极低。据研究认为,当样本中的微粒子孢子数目在3~10^3N.bmL-1以下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因此桑蚕种母蛾微粒子检验存在着因样本所带微粒子孢子数量极少而镜检不到的事实。为了防止漏检,提高检出率,我们创新无毒样本复检技术,该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三级原种的母蛾微粒子检疫,效果显著。2012年的复检结果统计,原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10%,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23%。

  • 标签: 三级原种 无毒样本 微粒子病 复检
  • 简介:采伐与桑青枯发生关系密切,不同采伐形式,发病率明显不同,高温期间挫(艹远)降枝,可促进病害的发生,这已经生产和试验证明.挫(艹远)(即摘顶,以下同)是我省桑树增产主要措施之一,如何兼顾产量与防病?从八〇年开始,我们应用带叶挫(艹远)、留叶采横枝收获法,探讨对减轻桑青枯发生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三年来试验结果综合整理如下.

  • 标签: 桑青枯病 收获法 留叶采 防病效果 产叶量 荆桑
  • 简介:2008年11月27~28日,广东省蚕学会蚕病理生理学组在罗定市召开了“广东省蚕种生产微粒子防控技术研讨会”,来自省内产学研17家单位74位代表和省蚕学会姚宏中理事长和毛铿祖秘书长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上17位代表进行了交流,会议紧紧围绕我省蚕种生产中如何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的发生展开了热烈的经验交流和学术讨论。会议由蚕学会蚕病理生理学组组长廖富菽教授作了动员,

  • 标签: 家蚕微粒子病 蚕种生产 技术研讨会 广东省 防控 病理生理学
  • 简介:今年上半年省内部分县市急报在一些蚕桑主产区出现大范围的白僵,有些甚至是全村爆发。根据对部分县市村镇和蚕农的初步调查了解,这些地区的白僵确实来势凶猛、发病急、受害面积大、为害程度深,给蚕农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

  • 标签: 广西 白僵病 爆发原因 发病规律 病原
  • 简介:本文对防治家蚕NPV的新型蚕药"克毒灵"与其它同类蚕药进行了系统的药效比较试验.实验室试验及生产应用表明:"克毒灵"对家蚕NPV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和治疗作用,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同类蚕药,且对蚕的生长发育、产茧量、茧质、丝质等均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家蚕 BMNPV 克毒灵 防治效果 比较
  • 简介:本试验是对无土栽培桑树的方法和悬浮桑青枯病原菌液接种方法西方面进行研究。在温室中用泡沫塑料板槽加增氧滤水器,使营养液在槽内进行间歇性循环流动的设备中试验无土栽培桑树。同时研究以无土栽培桑树,在营养液里添加桑青枯病原菌的悬浮菌液中进行接种,使桑树诱发青枯。结果表明,在温室中用泡沫塑料板槽加增氧滤水器,使营养液在梢内进行间歇性循环流动的设备,能使槽内的营养液均匀,液温较为稳定,液中氧气充足,桑树生长良好。经无土栽培的桑树不同品种,待其成活后,再在营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桑青枯病原细菌,使营养液成为悬浮菌液,经这样自然接种,能诱使桑树发生青枯,并能较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各桑树品种的抗病性能。

  • 标签: 无土栽培 桑青枯病 抗青枯病 接种法 增氧 营养液配方
  • 简介:桑树新品种选797是山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现已经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认定。被山东省丝绸公司定为全省推广品种。选792的主要特点之一,即对桑黄化型萎缩有较强的抗性.本文即选792及新一之濑对桑黄化型萎缩抗病力鉴定研究初报。对于桑黄化型萎缩抗病力鉴定,目前一般采用大田诱发法及媒介昆虫传毒法。这两种

  • 标签: 桑黄化型萎缩病 蚕品种 新一之濑 蚕业研究所 抗性鉴定 推广品种
  • 简介:这次会议是由省农工委、农科院和省丝绸公司联合召开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杨汝岱同志对蚕种工作的指示,落实目标责任制,尽快解决微粒子的危害问题,提高蚕种质量,满足需要。“七·五”期间是我省丝绸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可以说是黄金时代,主要标志是生产发展,各项生产增产幅度较大,特别是蚕茧增加到268万担,增长48.9%;蚕种增加到700多万张,增长59%;工业总产值以10%的速度增长,加工体系基本形成,结构有所变化,丝织品产量增加

  • 标签: 丝绸公司 蚕种质量 微粒子病 蚕茧生产 工业总产值 危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