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胰胆管逆行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麻醉后,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模型。吡格列酮组腹腔注射吡格列酮后再构建模型。每组随机选择6只大鼠于手术后12 h剖杀,留取肺组织及静脉血。检测并比较三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NO水平;采用RT-PCR检测并比较三组肺组织TLR2 mRNA、TLR4 mRNA表达情况;比较三组间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和肺渗漏指数。分析TLR2和TLR4的mRNA表达情况与肺病理损伤评分、肺渗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血清淀粉酶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NO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吡格列酮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肺组织TLR2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以及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肺渗漏指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吡格列酮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Spearman相关分析可见肺组织TLR2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与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0.959,P<0.001;rs=0.924,P<0.001);由Pearson相关分析可见肺组织TLR2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与肺渗漏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57,P<0.001;r=0.958,P<0.001)。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TLR2 mRNA、TLR4 mRNA的表达进而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程度。

  • 标签: 吡格列酮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肺损伤 Toll样受体2 Toll样受体4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神经母细胞瘤LA-N-5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用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VEGFASODN和错义寡核苷酸(MSODN)转染LA-N-5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VEGF165和VEGF121mRNA转染前后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MTT法测定转染后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抑制率。结果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后72hVEGF165和VEGF121mRNA的表达:ASODN组为0.346±0.029和0.227±0.036,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为0.275±0.035和0.165±0.017。ASODN组和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均显著抑制VEGFmRNA的表达,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抑制作用较ASODN组更强(P<0.05);转染后ASODN组和ASODN+LipofectamineTM2000组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在48h时抑制率最高,分别为(39.92±2.7...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反义寡核苷酸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CC-2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对p16m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0—800nmol/L范围内不同浓度的TS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ACC-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反转录PCR(reversetranscrilotionPCR,RT—PCR)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分析不同时间(2、4、8、16、24h)100nmol/LTSA处理前、后ACC-2细胞中p16^INK4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p16^INK4a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TSA在50nmol/L浓度即能有效抑制ACC-2细胞的增殖(P〈0.05),并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00nmol/LTSA处理ACC-2细胞2—16h后,p16^INK4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消失;处理2之4h后,p16^INK4amRNA表达显著增高。结论:TSA可能通过改变组蛋白乙酰化的水平影响p16^INK4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水平,使p16^INK4a基因表达升高,影响细胞周期,从而有效抑制ACC-2细胞的生长。

  • 标签: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曲古抑菌素A(TSA) P16^INK4A DNA甲基化
  • 简介:目的观察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贴块法培养雄性Wistar大鼠胸主动脉VSMC,实验分A组(对照组)、B组(50μmol/LH2O2处理6h)、C组(50/μmol/LH2O2+1nmol/LDHEA处理6h)和D组(50/μmol/LH2O2+10nmol/LDHEA处理6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CP-1的mRNA表达;比色法检测细胞丙二醛(MDA)含量。结果B组VSMC的MCP-1mRNA表达及细胞MDA的含量显著高于A组;与B组比较,C组和D组VSMC的MCP-1mRNA表达及细胞MDA含量显著降低,其中D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HEA能显著抑制H2O2引起VSMC的MCP-1mRNA表达的上调,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VSMC的损伤,这部分是通过DHEA的直接抗氧化作用达到的。

  • 标签: 硫酸脱氢表雄酮 氧化性应激 平滑 血管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 简介:目的观察氟美松对一、二次打击急性肺损伤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尾静脉注射+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一次打击组(HCl组),气管内滴入pH为1.8的盐酸(HCl)2mL/kg;二次打击组(LPS+HCl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4mg/kg,4h后气管内再滴入pH为1.8的HCl0.5mL/kg;对照氟美松干预组(N+D组);一次打击干预组(H+D组)、二次打击干预组(L+H+D组);氟美松干预组。造模结束后立即腹腔注射氟美松2mg/kg。结果一、二次打击组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二次打击组在激素干预前显著低于干预后水平,一次打击组在激素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一、二次打击组BALF中细胞总数、PMN分类计数、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激素干预后二次打击组显著低于干预前水平,一次打击组在激素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一、二次打击组TNF-α,IL-1β,IL-4,IL-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次打击组TNF-α及IL-1β在激素干预前显著高于干预后水平,二次打击组IL-4和IL-10在激素干预前显著低于干预后水平,一次打击组在激素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ALI的病理生理过程和致病因素是紧密相连的,糖皮质激素的干预效果和病因是密切相关的,能减轻静脉注射LPS在气管内滴入HCl致ALI的肺部炎症性损伤,但对单纯较大量HCl吸入致ALI无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细胞因子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 盐酸
  • 简介:目的: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L-2Rα)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分析。方法:用PrimerExpressv2.0软件,根据GenBank提供的序列,在人IL-2RαmRNA的第2和第3外显子之间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提取总RNA,加入已优化的一步法FQ—RT—PCR反应体系,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并与pUCm—T载体连接。制备好的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经测序分析确定为特异性片段后,用T7RNA聚合酶转录为cRNA,作为FQ—RT—PCR系列浓度标准品。评价FQ—RT—PCR检测IL-2RαmRNA的特异性、线性、精密度和探针稳定性等。定量测定HLA—B27阳性活动组与阴性非活动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Rα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合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探讨与炎症活动的相互关系。结果:成功构建了cRNA标准品。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7~107cells/ml,其批内CV8.4%,批间CV9.6%;扩增产物克隆的双向测序结果经BLAST比较、分析,证实为IL-2RαmRNA特异性片段。对各30例HLA—B27阳性与阴性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测定表明:与正常人对照组结果比较,HLA—B27阳性组与HLA—B27阴性组IL-2RαmRNA和sIL-2R都有明显增加(P<0.01)。IL-2RαmRNA对炎症活动评价的灵敏度为96.7%。结论:FQ—RT—PCR具有灵敏、特异、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IL-2RαmRNA与sIL-2R比较更能反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能为免疫药物的疗效评价和药物筛选提供基因表达水平上的信息。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IL-2RΑ 强直性脊柱炎 TaqMan mRNA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鱼腥草素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1及mTOR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24只,体重(22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鱼腥草素钠组(每组6只)。采用烟熏和脂多糖气管滴注联合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大鼠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I3K、AKT1及mTORmRNA表达,并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I3K、AKT1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P〈0.05),mTOR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素钠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PI3K、AKT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mTO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地塞米松组相比,鱼腥草素钠组肺组织mTO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局部肺实变,肺泡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胶原染色显示肺间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鱼腥草素钠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鱼腥草素钠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呈轻度间质性肺炎,仅见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结论鱼腥草素钠能够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肺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下调PI3K、AKT1mRNA的表达、上调mTORmRNA表达有关。

  • 标签: 鱼腥草素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雷帕霉素靶蛋白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 mRNA原位杂交技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组织病理诊断为CIN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共261例,其中CIN1级60例、CIN2级41例、CIN3级51例、鳞癌72例和形态学正常的宫颈对照组织37例(HPV阴性10例、阳性27例)。将所有病理组织制成组织芯片,分别进行HE染色、HPV E6/E7 mRNA原位杂交检测及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完成染色判读,并统计分析其阳性率及阳性模式。结果HPV mRNA原位杂交在CIN1级中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基底至中层细胞核与质的点状染色(≤BME)及伴表层细胞内弥散整个核的片状染色(supD),即≤BME+supD模式;在CIN2级中主要表现为基底直至中层之上但未达上皮全层的细胞核与质的点状染色模式(>BME)和部分伴supD染色的模式,即>BME+SupD模式;CIN3级主要表现为>BME模式,且点状染色分布于上皮全层。在CIN1级、2级和3级中,上述3种染色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mRNA原位杂交技术有助于CIN的准确诊断与分级,且有着比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佳的特异性。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位杂交 E6/E7
  • 简介: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颈癌(CC)患者中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POU5F1和NANOG在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69例子宫颈癌组织和16例子宫颈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新鲜组织标本中POUSFl、NANOG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了解其在维吾尔族和汉族问的表达差异。根据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比较不同亚组患者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间POU5F1、NANDG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子宫颈癌组织中POU5F1mRNA、NANOG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癌旁组织高(P〈0.05)。维吾尔族CC患者POU3F1mRNA、NANOG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汉族CC患者(P〈O.05)。临床分期为Ⅱa-Ⅲ期、淋巴结转移阴性时,维吾尔族与汉族CC患者子宫颈癌组织中POUSFl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IIa~III期、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时,维吾尔族与汉族CC患者子宫颈癌组织中NANOG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CC中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POU5F1mRNA和NANOGmRNA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人群中存在差异性,而此种差异性在Ⅱa~Ⅲ期、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的CC中表现更加明显。

  • 标签: 子宫颈癌 肿瘤相关干细胞 P0USF1基因 NANOG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GBE50对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常压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M)和GBE50组。GBE50组于每天缺氧后按照80mg.kg-1口服GBE50,21天后观察管腔面积/管总面积(LA%)、RT-PCR测肺组织中的iNOS(诱导性NO合酶)活性的变化、用放免法测血浆中cGMP、NO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GMP、LA%明显降低(P〈0.01),iNOS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和NO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GBE50组LA%、iNOSmRNA明显下降(P〈0.05)和NO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cGM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E50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银杏酮酯 肺动脉高压 一氧化氮 NO合酶
  • 简介:Ur50μg/ml可降低LPS诱导COX-2mRNA的表达,Ur200μg/ml显著性降低LPS诱导COX-2mRNA的表达,Ur100μg/ml能明显降低LPS诱导COX-2mRNA的表达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晚期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大鼠甲状腺细胞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对甲状腺组织的损伤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以外的机制.方法以FRTL细胞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AGEs刺激24、48、72h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FRTL细胞TGmRNA和TPO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4h:2.5mg/L组(TG2.27±0.25,TPO2.5±0.17)、5.0mg/L组(TG2.07±0.074,TPO1.08±0.15)、10.0mg/L组(TG2.13±0.16,TPO1.08±0.12)、AGEs抗体组(TG2.48±0.12,TPO2.43±0.8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G5.64±0.16,TPO5.19±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2.5mg/L组(TG1.29±0.89,TPO3.44±0.40)、5.0mg/L组(TG1.22±0.16,TPO3.17±0.21)、10.0mg/L组(TG0.67±0.07,TPO1.4±0.13)、AGEs抗体组(TG3.93±0.14,TPO4.91±0.24)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G6.17±0.31,TPO5.0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2.5mg/L组(TG1.25±0.57,TPO1.53±0.11)、5.0mg/L组(TG1.17±0.18,TPO1.61±0.03)、10mg/L组(TG1.09±0.07,TPO0.71±0.06)、AGEs抗体组(TG3.44±0.30,TPO3.06±0.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G8.10±0.22,TPO8.35±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体外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明了AGEs对甲状腺细胞TGmRNA和TPOmRNA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提示糖尿病对甲状腺组织的损伤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以外的机制.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FRTL细胞 晚期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 聚合酶链反应 甲状腺球蛋白 碘化物过氧化物酶
  • 简介:目的探讨刺五加多糖(ASPs)对刀豆蛋白A(ConA)造成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7组,对照组,模型组,ASPs低、中、高剂量(36.25、72.50、145.00mg/kg)组,联苯双酯滴丸(阳性药,200mg/kg)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NF-B抑制剂/抗氧化剂,200mg/kg)组。ASPs、联苯双酯滴丸组每天疃给药1次,连续7d;对照组、模型组和PDTC组以0.1mL/10g生理盐水ig给药。于末次ig后,PDTC组ipPDTC,再于0.5h后,除对照组外均尾iv20mg/kgConA诱导肝损伤。8h后处死动物取材,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脾脏组织中IL-2、IL-4、IFN-γ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SPs显著降低血清中AST、ALT,IL-2、IL-4、INF-γ血清、脾脏组织中的蛋白含量及脾脏组织中mRNA的表达(P〈0.05、0.01),且均呈剂量相关性。结论ASPs降低转氨酶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刺五加多糖 刀豆蛋白A 免疫性肝损伤 IL-2 IL-4 INF-γ细胞因子
  • 简介:本研究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hosphatidilinoditol—specificphospholipaseD,GPI—PLD)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RT—PCR和酶转化底物的百分率的方法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发组、难治复发组、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酶活性和mRNA表达,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组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mRNA表达和GPI—PLD活性分别为I.86±0.32、(46.96±7.15)%;缓解组分别为1.26±0.29和(33.36±5.13)%;难治复发组分别为1.79±0.19和(44.31±7.22)%;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7±0.23和(35.38±5.15)%。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的GPI-PLD活性与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PL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变化一致;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活性与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GPI-PLD是否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GPI-PLD 骨髓单个核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E6/E7mRNA在结果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中的分流效率,探索其在ASCUS分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青岛市立医院妇科门诊行细胞学筛查结果为ASCUS的女性405例,年龄21~65岁。根据HPV检测方法,分为3组:HC2组、HPV分型组、hrHPVE6/E7mRNA(E6/E7)组。比较3种HPV检测方法分流ASCU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阴道镜转诊率、CIN2~+/CIN3~+检出率。结果(1)E6/E7分流ASCUS的CIN2~+灵敏度为100.00%(90.51%~100.00%),CIN2~+/CIN3~+的特异度分别为64.84%(53.06%~75.99%)、56.46%(43.98%~69.7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41%~100.00%)、100.00%(99.34%~100.00%),与HC2和HPV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0.79%(37.91%~44.29%)、15.79%(10.07%~20.94%),高于HC2(P〈0.05)。阴道镜转诊率为47.80%,低于HC2和HPV分型(P〈0.05)。CIN2~+检出率为19.50%,高于HC2(P〈0.05)。(2)E6/E7分流ASCUS检测CIN2~+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HC2和HPV分型(P〈0.05)。结论hrHPVE6/E7mRNA分流ASCUS的灵敏度、特异度与HC2相似,PPV和CIN2~+检出率更高,阴道镜转诊率更低,可用于ASCUS的分流。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E 6/E 7 MRNA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3G(APOBEC3G)在不同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类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慢性HBV感染类型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PBMC中APOBEC3G的表达状况。结果不同慢性HBV感染者中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肝癌组的APOBEC3GmRNA水平分别为6.62±0.17、6.58±0.32、6.69±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32、11.07、15.60,P均〈0.05),但不同慢性HBV感染者之间PBMC中APOBEC3G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5、0.86、0.69,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虽有APOBEC3G的表达升高,可能只是HBV慢性感染的伴随表现,APOBEC3G在人体内对HBV复制的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抑制作用。

  • 标签: APOBEC3G 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T-合酶及血清低半乳糖基化IgA1(Gd-IgA1)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2014年1- 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收集门诊或住院HSP患者56例,分为4组,即皮肤型组(22例)、关节型组(9例)、腹型组(12例)、肾型组(13例)。2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T-合酶mRNA表达量,凝集素亲和ELISA法检测血清Gd-IgA1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Nemenyi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皮肤型组发病时长为(6.27 ± 3.09)d,关节型组(5.56 ± 3.05)d,腹型组(6.75 ± 3.75)d,肾型组(26.23 ± 14.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6.19,P < 0.05);肾型组发病时长明显长于其他3组病例组(均P < 0.05)。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组和健康对照组Cosm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9 ± 0.239、0.767 ± 0.181、0.719 ± 0.183、0.459 ± 0.121、1.146 ± 0.23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3.37,P < 0.05),各病例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且肾型组低于其他3组病例组(均P < 0.01)。各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T-合酶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05,P > 0.05)。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紫癜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血清Gd-IgA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06,P < 0.05),各病例组Gd-IgA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 0.05),肾型组高于其他3组病例组(均P < 0.05)。HSP组患者血清Gd-IgA1水平与Cosm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负相关,rs=-0.50,P < 0.01。结论HSP患者Cosmc mRNA表达水平下降,血清Gd-IgA1水平升高,二者呈负相关。

  • 标签: 紫癜,过敏性 B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A Cosmc T-合酶 低半乳糖基化IgA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联合外周血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DK2)mRNA检测对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阴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治疗的80例子宫颈炎等子宫颈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基因芯片检测2组患者子宫颈石蜡包埋组织的HPV-DNA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yclin A、CDK2 mRN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的相关因素。以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定HPV-DNA和外周血cyclin A、CDK2 mRN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HPV-D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75.00%(60/80)比13.75%(11/80),P<0.05];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cyclin A、CDK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8、1.49±0.07,均高于对照组(0.11±0.03、1.14±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1次(OR=3.093,95% CI 1.386~6.899,P=0.021)、初产年龄≤18岁(OR=3.684,95% CI 1.651~8.219,P=0.013)、HPV-DNA阳性(OR=4.125,95% CI 1.849~9.202,P=0.001)及外周血cyclin A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OR=3.800,95% CI 1.703~8.478,P=0.006)、CDK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OR=4.821,95% CI 2.161~10.756,P=0.008)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PV-DNA和外周血cyclin A、CDK2 mRNA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95% CI 0.700~0.838)、0.756(95% CI 0.688~0.823)、0.755(95% CI 0.689~0.820)、0.827(95% CI 0.766~0.888)。结论HPV-DNA和外周血cyclin A、CDK2 mRNA相对表达量可用于辅助诊断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且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更高。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鳞状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细胞周期蛋白A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 诊断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