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后路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健康成人新鲜尸体的8个枕颈标本,男5例,女3例,年龄(50.8±6.4)岁(范围35~60岁),身高(170.6±10.2)cm(范围155~180 cm)。将8具解剖结构完整且未行手术操作的标本建立为正常模型;将8具枕寰枢复合体的关节囊、韧带等连接结构破坏并锯断齿状突的标本建立为枕颈不稳模型;将8具安装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固定系统的标本建立为固定模型。分别给予正常和固定模型1.5 N·m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扭矩,并测量标本C0~C1和C0~C2节段的活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比较分析枕颈区正常模型和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变化情况,评价后路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固定系统的力学特性。结果正常模型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23.85°±2.43°、4.74°±0.55°、5.77°±0.75°,C0~C2节段上分别为30.6°6±3.05°、9.09°±1.37°、70.97°±9.48°;固定模型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0.71°±0.24°、0.24°±0.06°、0.34°±0.09°,C0~C2节段上分别为3.09°±0.82°、0.74°±0.07°、1.22°±0.10°。在疲劳测试组上,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0.86°±0.27°、0.30°±0.06°、0.42°±0.11°,C0~C2节段上分别为4.07°±0.86°、0.81°±0.12°、1.52°±0.13°,同正常模型比较,疲劳测试后的固定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均显著减少,活动度削减比均达90%以上。结论后路经寰枕斜坡螺钉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在屈伸、侧弯及旋转上的活动范围,具有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标签: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现象 模型,解剖学 活动范围,关节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骨盆、髋臼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8%,常伴有膀胱、直肠和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高达18%。其治疗先后经历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微创为代表的骨盆骨折固定式在临床上普遍开展。骨盆前环是骨盆重要的张力弓。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骨盆前环骨折约占3/4。笔者对用于骨盆前环骨折的几种微创技术,包括内置外固定(INFIX)、前柱通道螺钉固定、耻骨联合通道螺钉固定、前环桥接钢板固定等进行综述,为临床骨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抱器、锁定板、环抱器-锁定板联合固定手术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市第五医院胸外科96例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29例,年龄24~79(49.2±13.8)岁,均采用固定手术治疗。根据固定材料不同分组:选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37例为环抱器组,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38例为锁定板组,两种材料联合使用21例为联合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围期并发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断端数目、骨折部位、胸部并发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环抱器或接骨板、螺钉脱落等。环抱器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0.89)min,优于联合组的(13.50±1.83)min及锁定板组的(15.27±1.4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三组中锁定板组中出血量[(96.34±6.59)mL]最少,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三组患者伤口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以及肺不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环抱器、锁定板、环抱器-锁定板联合固定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均安全有效,环抱器组所需手术时间最短,锁定板组中出血量最少。

  • 标签: 肋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连枷胸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足部骨折治疗中,微型钛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对照分析法开展本次研究,样本资料为我院2018年05月~2020年01月收治的足部骨折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总数为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中药结合方案,比较两组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经过联合治疗后,关节疼痛、感染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型钛板固定与中药配合疗法应用在足部骨折治疗中效果明显,不仅降低了并发症出现几率,而且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控制中出血量。

  • 标签: 微型钛板内固定 中药 足部骨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你锁定钛板系统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20例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原因。方法:本文筛选近三年期间我医院接收的80例四肢骨折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作为观察1组研究病例,将观察1组患者存在术后骨不连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选取近三年期间我医院接收的80例四肢骨折固定患者作为观察2组,根据观察组分析结果对观察2组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将最终干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导致观察1组患者出现术后骨不连原因的因素主要包括骨折严重程度、术后管理不当、患者因素、手术切口感染、固定植入、螺钉松动、药物因素以及功能锻炼不合理等;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观察2组通过加强术后管理力度干预后,患者术后依从性和临床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术后骨不连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值较为明显,经计算已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及时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几率,确保患者的骨折康复效果。

  • 标签: 四肢骨折 内固定术 骨不连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钛板坚强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应用。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的同时,筛选到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患者,选取其中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样本,在对被纳入研究的8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之后,分别为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此期间对患者进行对比并对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观察组中的患者均接受了钛板坚强固定手术治疗,在开展小组间对比的过程中,不同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由于颌面部骨折而入院接受治疗时,钛板坚强固定治疗的方式在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恢复以及保证患者治疗有效率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颌面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为骨创伤性骨折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用锁钉钢板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性骨折患者(n=60),分别予以传统钢板固定治疗,以及锁钉钢板固定治疗,前者纳为对照组,后者纳为观察组,每组30例,收治时间为2020.1-2021.1。将2组的手术效果进行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患者的下床无负重活动、住院、骨折愈合耗时均较短(P<0.05)。结论:为骨创伤性骨折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用锁钉钢板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 标签: 骨创伤性骨折 锁钉钢板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手足部骨折患者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开始时间为2019年12月,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足部骨折患者86例作为本次的入组成员,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通过手术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通过微型钛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足部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使用微型钛板固定的方式对手足部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应该得到临床大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微型钛板内固定 手足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胫骨治疗中带锁髓内钉及钢板固定的疗效比较。方法:将医院诊治的82例胫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分别采取钢板固定及带锁髓内钉治疗,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就两组治疗情况展开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手术指标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钢板内固定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固定技术及微创骨科的发展与骨科护理。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和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传统固定技术治疗以及相对应骨科护理措施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微创骨科治疗并接受相关护理措施的41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以及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3%。结论:微创技术及其相对应护理措施的合理应用,整体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使用传统固定技术以及护理措施的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可见,固定技术以及微创骨科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促进骨科护理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骨科 内固定技术 微创骨科 发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0例实施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10例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钢板螺钉固定治疗骨创伤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将70例四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对比治理效果。结果 骨折恢复效果对比,观察组为97.1%,对照组为82.9%,观察组更高(P

  • 标签: 骨创伤性骨折 钢板螺钉内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胼胝体切开(corpus callosotomy,CC)和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的疗效对比。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55例接受CC或VNS治疗的患儿。其中,男41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7.2岁,年龄范围为1.6~13.9岁;病程时间范围为1.2~10.0年;术前用药的平均种类数量为2.3种。将30例行CC治疗的患儿作为胼胝体切开组(CC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将25例行VNS的患儿作为迷走神经刺激组(VNS组);其中男21例,女4例。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诊断、服用抗癫痫药物种类、影像学检查结果、对≥6岁的患儿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第四版(WISC-IV)、对<6岁的患儿使用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后1年、3年的复查随访结果,比较癫痫发作频率、不同发作类型的手术有效率、Gesell发育量表评分、WISC-IV量表评分。结果①在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方面,CC组在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16.7%(5/30)和40.0%(12/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75%(不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20.0%(6/30)和16.7%(5/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情况在50%<发作减少<75%的有效率分别为40.0%(12/30)和13.3%(4/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和70.0%(21/30)。VNS组在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12.0%(3/25)和4.0%(1/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75%(不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24.0%(6/25)和12.0%(3/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情况在50%<发作减少<75%的有效率分别为12.0%(3/25)和32.0%(8/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分别为40.0%(10/25)和56.0%(14/25)。CC组与VNS组在术后1年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②在不同癫痫发作类型的手术有效率方面,术后3年,CC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发作减少≥50%的例数分别为:7例强直阵挛中有5例、9例点头发作中有7例、18例全身强直中有13例、7例全身强直阵挛中有6例、16例失神发作中有15例、所有5例肌阵挛、10例失张力中有9例。术后3年,VNS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发作减少≥50%的例数分别为:8例强直阵挛中有6例、9例点头发作中有3例、20例全身强直中有9例、所有3例全身强直阵挛、9例失神发作中有6例、5例失张力中有4例。③在Gesell发育量表评分方面(<6岁的患儿),CC组有18例,VNS组有12例。该18例CC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发育量表评分分别为(30.10±16.03)分、(33.20±21.54)分、(34.16±25.75)分;术后1年与术前的发育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 163),术后3年的发育量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该12例VNS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发育量表评分分别为(26.00±18.85)分、(32.25±23.97)分、(42.17±30.56)分;术后1年与术前的发育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42),术后3年的发育量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接受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的两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3年发育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 303)。④术前、术后行WISC-IV量表评分的患儿(≥6岁),在CC组有12例,在VNS组有13例,两组患儿术后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VNS组的总智商及各分项的改善程度更好。结论对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DRE患儿,两种手术方式都能长期有效控制癫痫发作,CC起效快。但控制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降低,VNS起效慢但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

  • 标签: 儿童 耐药性癫痫 胼胝体切开术 迷走神经刺激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后路固定融合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影响。方法: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本研究中抽选的9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椎体形成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后路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经后路固定融合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可观,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 标签: 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运动功能 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n=68,C3、C5、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n=66,C3、C4、C5、C6、C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结果两组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3、C4、C5、C6、C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4、C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4及C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跳跃式固定 连续性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固定与传统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采取抛硬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行传统后路手术治疗)和研究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固定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VAS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好,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 传统后路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儿童肘翻患者分别选择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以及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8例儿童肘翻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完成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完成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拆固定时间。结果: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0%)同常规组(92.86%)、(7.14%)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切口长度小于常规组,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拆固定时间均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有效应用,同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比较,在获得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较为一致。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可将中失血量减少,将切口长度减小;但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能够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拆固定时间有效缩短,二者各有利弊,具体应用期间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形确定对应治疗方法。

  • 标签: 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 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 儿童肘内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在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方法:择取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实验,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病患给予实施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而对照组则采取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椎体成形手术与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合并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进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发生率,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经椎弓根固定 治疗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方法:选取在我院2019.8-2021.9期间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2例,治疗过程中采取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探究手术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6个月疾病恢复情况良好,治疗后腰椎疼痛情况比治疗前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腰椎功能也有了明显的改善,P<0.05;术后观察患者手术治疗恢复效果,观察患者内部腰椎固定物没有出现松动和移动的情况,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比较好。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采取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方案,能够能帮助患者改善疾病症状,开展手术治疗的创面也会比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单侧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术 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