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末以来,实践哲学转向已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种趋势,实践在马克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以实践为基点重新理解马克哲学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对马克实践哲学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这是中国特有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视角阐释马克实践哲学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哲学景观。面对这种变化,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实践哲学的基本理念、研究主题、思维方式和基本旨趣,对于推进实践哲学的自我理解以及当代马克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实践哲学 哲学理念 研究主题 思维方式 基本旨趣
  • 简介:伍德依据《资本论》中的一段话,推断马克界定了一种适用于所有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并进而断言:马克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然而,从《资本论》的相关文本语境来分析,马克仅探讨了特殊的“内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谈论泛指的内容和生产方式。因而,伍德误读或片面化地处理了马克的原文。其结论值得怀疑和商榷。

  • 标签: 正义 塔克尔—伍德命题 生息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简介: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看,马克在《共产党宣言》中实际上把资本主义看做一个好战而有法术的病人。这个隐喻反映了马克对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与残酷性、资本主义的能耐和资本主义的病态本质的认识。马克关于资本主义的隐喻和认识为其后继者提供了基本的认识框架。基于马克对资本主义的隐喻和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被取代的不可避免性及其长期性。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 隐喻 共产党宣言 认知语言学
  • 简介:摘要科技的进步造就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很大改变,关于正义的课题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各界必须正视的。马克倡导的正义观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属性,这也印证了当前社会的现实环境,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倡导的正义观。作者在文中阐述并分析了马克倡导的正义观,同时探讨了其理论的前瞻性与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推动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正义 意义
  • 简介:马克民生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面,贯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中,马克民生思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马克民生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对于我们改善民生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民生思想 启示
  • 简介: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直接促使了马克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而施蒂纳关于个体自由、"利己主义者的联盟"等思想启迪了马克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看到了施蒂纳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试图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构旧形而上学,即作为推翻旧形而上学之基础的"我"最终还是作为抽象的主体被固定下来了。在施蒂纳与费尔巴哈的对决中,马克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找到了绝对主体的感性实践基础。

  • 标签: 马克思 施蒂纳 唯一者 形而上学 哲学革命
  • 简介:美感经验是现代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至康德,关于美感经验形成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观念,即美感经验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康德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坚持的两种极端,但从根本上看,康德仍然没有走出理性主义的窠臼,为了弥补理性主义本身的不足,康德承认了客体是可以脱离先验的一种存在,并且吸收了经验主义的某些因素,使得客体成为独立于人的并且能为人所经验的存在物。

  • 标签: 美感经验 康德 历史性 马克思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 简介:马克、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法哲学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文化融合 法治建设
  • 简介:本文在马克基本经济范畴基础上,构建了投资的周期性动态模型,由分析这一模型可得出结论:投资的周期性来源于生产滞后期和投资生产能力形成滞后期,如果缩短这两个滞后期,就可以避免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并排除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投资周期的震荡幅度取决于资金积累率,如果将社会资金积累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则可将投资周期的震荡幅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个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有力地说明了马克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 标签: 马克思经济范畴 投资 周期性 动态模型
  • 简介:【中考预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不健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伟大过程。对“社会主义主和法制建设”知识的考查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2011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发布。因此。2013年对“社会主义主法制建设”知识更是考查的热点。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 民主 法律体系 中国共产党 法治建设
  • 简介:生态批评家们普遍认为,马克没有完整的生态危机理论,进而指责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内在的生态逻辑。柏克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态批评家们没有领会马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概念的生态维度,也不了解马克区分的两类可持续发展观念——“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致他们的环境危机思想本质上仅局限于对资本积累的环境危机的探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度理论分析和实际政治效应。柏克特对马克“两类环境危机”——“资本积累的环境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危机”——思想的阐发,表明马克的生态危机或环境危机理论已经有了完整的轮廓,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生态逻辑。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两类环境危机 两类可持续发展观
  • 简介: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这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马克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决定着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结果。马克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声。东西方主流经济学大都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孤立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 标签: 中共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
  • 简介:马克的个人所有制与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相统一,讲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是从社会整体即“共同体”着眼;讲个人所有制,则是从组成为“共同体”的每个劳动者个人着眼。每个劳动者都是所有者集体中的一分子,都是与公有制利益相关的主人翁。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共同利益不能实现为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就不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有制。如果国家所有制名为全民所有制,但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无关,国有经济的发展不能惠及广大劳动者个人,就徒有“全民所有”其名。

  • 标签: 个人所有制 公有制 私有制
  • 简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马克思 《手稿》 自然 实践
  • 简介:法国的巴师夏和美国的凯里从抽象的经济和谐原则出发,都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各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根本上是和谐的。凯里认为,美国国内不和谐的经济状况是由于英国大工业的发展对美国国内市场的破坏引起的,因此,他主张美国唯有实行贸易保护才能加速发展美国工业;然而,巴师夏认为法国经济关系之所以出现不和谐,是因为没有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因此他建议法国应该实行贸易自由制度。巴师夏和凯里不从经济事实出发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立场是错误的。马克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批判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从英国资本主义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创作了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

  • 标签: 马克思 巴师夏 凯里 研究立场
  • 简介: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化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社会自我批判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更在于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定位。

  • 标签: 社会自我批判 社会评价活动 忧患意识 社会关系构建
  • 简介:在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人类历史具有自然目的和人类自由的双重目的性,人类肩负着自然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双重使命。自然目的与人本身的目的互为前提,互相决定,二者共同构成宏大的人类历史目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整体渐进发展、局部重点突破原则。

  • 标签: 目的 自由 劳动
  • 简介:《圣经》要求善待贫民的律法十分丰富。“摩西律法”由于有时内外有别,在犹太教具有一定的民族狭隘性。耶稣的言传身教突破了犹太教的这种狭隘性,但因其强调对上帝的信靠和对天国福乐的期盼,具有较强的彼岸性。《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作为青年马克《莱茵报》时期重要的法学评论之一,其“穷人的习惯法”思想是从法学的角度对犹太基督宗教善待贫民的律法和文化传统的扬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此阶段剧变中的宗教思想观念。

  • 标签: 善待贫民 青年马克思 穷人的习惯法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简介:在国内学界,亚当·沙夫相比于同代的论敌路易·阿尔都塞,似乎并不那么知名,甚至其在中国学界的有限影响也与他对阿尔都塞观点的反驳息息相关。在其为数不多的被译为汉语的论著中,《结构主义马克主义》一书似乎成为他向当代中国学界传递学术思想的小小渡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阿尔都塞 中国学界 学术思想 结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