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环境下,高中生物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遗传作为高中生物必修课,也是学生生物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相较于其它模块知识而言,生物遗传模块内容更为抽象,若使用灌输式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学生很难形成有效认知。鉴于此,本文也就新课改下高中生物遗传有效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希望借此突破生物遗传教学困境。

  • 标签: 新课改 高中生物 遗传学 有效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探讨自然流产的遗传病因。方法收集106例自然流产样本,取胎儿组织行CMA检测,分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结果检测成功94例,成功率为88.68%。共检出染色体异常54例(57.4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44例,以非整倍体为主,其次为三倍体和嵌合体。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例,其中两例累及猫叫综合征区域。另检出染色体嵌合体6例。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及拷贝数变异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CMA能够快速明确其遗传病因。本研究显示孕10~11+6周自然流产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可为临床咨询提供依据。

  • 标签: 自然流产 染色体微阵列 染色体异常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高龄妇女(≥35岁)的生育力下降,卵母细胞和胚胎的非整倍体发生率高,流产风险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一直是生殖领域的难题。胚胎植入前遗传筛查技术(preimplantationgeneticscreening,PGS)是指在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过程中,对卵母细胞的第一、第二极体及早期胚胎行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检测,选择染色体整倍体的胚胎移植入宫腔,以期改善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及现代分子遗传的发展,新的活检方法及遗传分析技术不断出现,如囊胚期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微阵列技术、二代测序技术等,使得胚胎植入前PGS的诊断效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本文就胚胎植入前PGS在高龄妇女助孕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改善高龄妇女妊娠结局中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辅助生殖技术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高龄 非整倍体 嵌合体 囊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例不同类型的Prader-Willi综合征的诊断,分析不同的分子遗传实验技术在这类罕见遗传病诊断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方法首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2例全面发育迟滞的婴幼儿血液样本进行初步检测,之后对病例1行CMA家系分析,用ChAS和UPD-tool软件计算检测数据。对病例2加做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病例1经CMA和UPD-tool家系分析诊断为母源单亲二体型Prader-Willi综合征,并发现该病例的15号染色体实际为同源/异源一体的整条母源单亲二体型。病例2经CM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诊断为缺失型Prader-willi综合征。结论针对不同分子遗传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合理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和准确诊断基因组印记病,以便及早干预、治疗,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 标签: 基因组印记病 Parder-Willi综合征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甲基化特异性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mapping allele with resolved carrier status,MaReCs)对于鉴别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胚胎易位携带状态的价值。方法采用MaReCs技术对25例相互易位和15例罗氏易位携带者的囊胚进行检测,经过遗传咨询后择期移植可移植的囊胚,孕16~20周行羊水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比较MaReCs检测与羊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相互易位组和罗氏易位组囊胚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正常率差异无统计意义(28.6% vs. 32.0 %,P>0.05);分别有12例(48%)相互易位和8例(53.3%)罗氏易位携带者获得了胚胎易位携带状态的结果。已妊娠的11例羊水穿刺检测结果均与MaReCs结果一致。结论MaReCs是一种区分平衡易位携带者胚胎易位携带状态的可靠方法,可帮助一定比例的携带者选择完全正常的胚胎移植,减少平衡易位向子代的传递。

  • 标签: 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 拷贝数变异 平衡易位 携带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精子测序技术在新发突变单基因病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针对3个携带新发突变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家系,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ultiple-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对单精子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WGA),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变异位点以及目的基因上下游2M范围内有效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信息,构建携带突变的风险单体型与不携带突变的正常单体型。对待测胚胎进行WGA,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单体型信息判断胚胎致病位点的携带状态,选择不携带致病变异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共挑取16份有效单精子样本,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Kabuki综合征、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个新发突变单基因病家系中成功构建单体型。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PGT for monogenic disorders,PGT-M)结果提示有10枚胚胎携带父源致病变异;6枚胚胎不携带父源致病变异,其中2枚胚胎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除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夫妇外,其余两个家系的夫妇共获得4枚正常胚胎,移植后均未妊娠。结论对于家系中男性携带新发突变的夫妇,可以利用单精子测序技术构建单体型,进而进行PGT。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单基因疾病 单精子测序 新发突变
  • 简介:在过去十年中,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椎间盘退变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此前,人们认为身体的过重负荷,尤其是与职业相关的负荷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椎间盘组织退变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磨损的过程,椎间盘营养状况不稳定加重了其进展。然而,在对双胞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中发现,腰椎过大的体力负荷,尤其是与职业或者运动有关的腰椎负荷过大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只起到一个很小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椎间盘退变的过程影响很大,可用以解释成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74%的差异。自1998年开始,一些和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型相继得到确认,这使遗传作用得到证实。此方面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椎间盘退变的生物机制,包括基因和环境因素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与研究中使用DNA分析技术相比,使用表型或定义和测量来研究椎间盘退变和遗传受到更多限制,标准的公认的椎间盘退变的定义尚未明确。常用的各种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方法都是按照定性来进行轻重排序的,缺乏精确性。尽管椎间盘退变常见,但其特殊症状的普遍性还不清楚。通过对正常人和腰痛患者的流行病研究可以评估椎间盘退变的各种症状,其范围极大。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差异,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这阻碍了对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研究。

  • 标签: 腰椎间盘退变 流行病学 遗传学 椎间盘组织退变 DNA分析技术 体力负荷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孕期超声检查提示肾脏异常的胎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为其遗传咨询及产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及影像检查的结果,穿刺采集胎儿羊水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与胎儿临床表型相关的候选变异位点进行家系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孕期超声提示胎儿双肾增大、回声增强,肾内多发囊肿、羊水过少。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胎儿携带PKHD1基因存在两处既往未见报道的复合杂合变异c.5137G>T和c.2335_2336delCA,分别为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均可能产生截短的PKHD1蛋白。上述变异分别遗传自胎儿的母亲和父亲。结论产前影像检查结合遗传检测诊断胎儿为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PKHD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为胎儿的致病原因。上述结果为胎儿的临床干预以及家庭的再生育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PKHD1基因 变异 胎儿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例高龄孕妇的产前诊断,为20三体嵌合体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一名43岁孕妇行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7,XN,+20。CMA检测结果未见异常。核型分析和CMA技术结果存在差异。在验证样本一致性实验中,发现羊水细胞培养前后两次CMA检测结果不一致。培养之前CMA结果未见异常,与核型结果不一致;培养之后为47,XN,+20,与核型结果一致。羊水细胞FISH检测结果为nuc ish(D20Z1)×3[11]/(D20Z1)×2[89],即胎儿约有11%的细胞为20号染色体三体。患儿出生后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结论该例胎儿羊水样本可能为20三体嵌合体,培养过程中47,XN,+20细胞可能存在优势生长,导致羊水细胞组成的变化。胎儿FISH检测提示的20三体嵌合体可能来自于胎盘非限制性嵌合或患儿的体细胞20三体嵌合体。

  • 标签: 20三体嵌合体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会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基础上影响基因表达。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两种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途径。表观遗传修饰发生异常是许多癌症重要的发病机理,其中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尽管对AML致病机理的研究已有重大进展,但是其治疗方法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或乙酰化的异常在AML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还没有治疗AML的表观遗传修饰药物上市,但是有两个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已经用于临床。在所有AML的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中,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是研究得最深入的,其他的药物如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组蛋白去甲基化抑制剂、突变的异柠檬酸脱氢酶抑制剂等还处于早期临床评价阶段。

  • 标签: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表观遗传修饰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血管球瘤(glomus tumor)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特征,提高小活检及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并准确评估其恶性潜能。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诊断的血管球瘤1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对3例血管球瘤行BRAF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5例为良性血管球瘤,2例为恶性潜能未定,3例为恶性。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呈实性片状围绕毛细血管排列,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相对一致,胞质淡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Ⅳ型胶原及波形蛋白。3例血管球瘤均未见BRAF第15号外显子V600E突变,3例均出现BRAF第16号外显子同义突变,1例良性和1例恶性血管球瘤出现BRAF第3号外显子M117R错义突变;1例良性血管球瘤出现KRAS第3号外显子D69N错义突变;1例恶性潜能未定血管球瘤出现KRAS第5号外显子同义突变。结论气管血管球瘤罕见,在小活检及术中快速冷冻诊断中极易误诊为类癌。分子遗传上BRAF基因未出现V600E突变及蛋白表达,BRAF和KRAS基因出现了罕见位点的突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非结构异常胎儿的基因组异常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因超声非结构异常而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631例孕妇。根据孕周不同抽取羊水标本或脐带血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SNP-array)。按超声非结构异常指标数目分为1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2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3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核型34例(5.39%,34/6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2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4例。SNP-array检测发现异常结果53例(8.40%,53/631),包括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32例及不明意义变异(VOUS)21例。1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2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3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 检出率分别为4.57%(21/260)、4.76%(7/147)、16.67%(4/24),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χ²=7.419,P<0.05)。单一非结构异常组中,鼻骨发育不良、胎儿生长发育受限(FGR)、颈部透明层厚度增厚(NT)的致病性CNV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8.11%(3/37)、7.04%(5/71)、5.60%(7/125)。结论SNP-array技术相对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能显著提高超声非结构异常胎儿遗传异常的检出。合并多个超声非结构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呈上升趋势。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前诊断 临床结局 超声异常
  • 简介: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间叶性肿瘤,诊断主要是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50%~60%的IMT中存在ALK基因重排,而在另外一小部分缺乏ALK基因重排的IMT中存在ROS1、NTRK3、RET、PDGFRβ、IGF1R基因的重排。本文就IMT分子遗传特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为该病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 标签:
  • 简介:摘要转子作为近年来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研究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纤维性颤动的驱动灶。光遗传是一种结合离子通道和光的有利特性,允许以非电压门控方式来定量调节细胞电生理的新技术。本文对光遗传和转子的相关特性进行综述,意在通过两者的联系探讨光遗传消除转子治疗房颤的可行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转子 光遗传学 视紫红质
  • 简介:摘要皮质发育畸形是以皮质结构异常、灰质异位或脑组织大小的异常为特征的一组病变。DNA测序技术和甲基化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皮质发育畸形的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皮质祖细胞中引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激活的体细胞镶嵌突变是某些类型的皮质发育畸形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皮质发育畸形尤其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分类及遗传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皮质发育畸形 甲基化 遗传学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医学遗传是探讨人类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以及应用遗传原理和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甘肃医学院医学遗传教学团队积极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立足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对医学遗传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教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改革持续推动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发展,希望能够为同类院校医学遗传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医学遗传学 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
  • 简介:摘要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及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的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DNA修复和减数分裂重组及细胞转录相关的基因在POI中被广泛鉴定,表观遗传修饰与POI的相关性也逐渐被揭示,这为POI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综述POI相关的遗传发病机制进展,为POI育龄女性的遗传咨询和POI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下一代测序技术 表观遗传学 遗传学因素
  • 简介:摘要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人群携带率高,是儿科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病。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可以有效预防SMA患儿的出生。为了规范SMA的PGT技术,由中国神经病、儿科学和生殖遗传专家组成脊髓性肌萎缩症胚胎着床前遗传检测专家共识编写组,讨论和制定了本共识,供临床应用参考。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 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Alazami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病因分析。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致病基因,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中两例患者均存在LARP7基因的母源性的c.94A>T(p.Lys32*)无义变异和父源性的c.1141A>G(p.Lys381Glu)的错义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致病性标准分类和功能预测软件分析,确定二者是该Alazami综合征家系的遗传病因。结论本研究发现了LARP7基因两个未见报道的变异,丰富了LARP7基因变异谱。

  • 标签: Alazami综合征 LARP7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颅缝早闭是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融合造成的先天性骨骼疾病,根据是否伴随除了颅面部畸形之外的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大约85%的颅缝早闭是非综合征型,综合征型仅占15%,综合征型会导致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颅缝早闭的发生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多态性,常见相关基因包括FGFR1、FGFR2、FGFR3、TWIST1、MSX1、ERF、TCF12等。综合征型与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遗传致病模式具有差异性,目前绝大部分颅缝早闭遗传研究集中在欧洲人群。颅缝早闭的分子遗传研究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有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颅缝的发育,以及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遗传研究的回顾,对颅缝早闭的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缝早闭症 分子遗传 综合征型颅缝早闭 非综合性型颅缝早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