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因素,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交互作用对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3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因素,并探讨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使用R 4.2.0软件中的Matrix包、epiR包、survival包对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的因素进行logistic相加交互作用分析。使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三个指标评价是否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果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均P<0.05)。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患者发生未完全缓解的风险分别是β2-MG未升高、KPS评分≥80分、LDH未升高患者的1.971倍(OR=1.971,95% CI 1.161~3.346)、2.056倍(OR=2.056,95% CI 1.057~4.000)、3.351倍(OR=3.351,95% CI 1.783~6.300)。KPS评分<80分和LDH升高两个危险因素之间存在负相乘交互作用(OR=0.317,95% CI 0.126~0.785);RERI估计值-2.07(95% CI -4.79~0.64),AP估计值0.50(95% CI -1.68~0.32),S估计值0.50(95% CI 0.22~1.13),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当KPS评分<80分、LDH水平升高均发生于同一患者时,它们的联合效应小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的乘积;当这两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不会对DLBCL患者产生新的效应。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乳酸脱氢酶类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 交互分析 完全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106例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76例(72%),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30例(28%),以11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nVision法检测EZH2、c-myc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及EZH2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中EZH2、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83/106)与48.1%(51/106),正常对照两者均不表达。non-GCB型中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GCB型(P<0.01)。EZH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均有关(均P<0.01)。GCB型中EZH2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4,P<0.001)。DLBCL中EZH2阴性组OS及PFS均优于EZH2阳性组(均P<0.001)。结论DLBCL患者EZH2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晚、血清LDH水平高、IPI评分高及non-GCB型相关。EZH2高表达可能与c-myc高表达有关,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非特指型弥漫B细胞淋巴(DLBCL-NOS)预后有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4例初诊的DLBCL-NOS病例,分析病人的AnnArbor分期和分组、国示预后指数(IPI)、β2-微球蛋白等因素与病人治疗后是否达到完全缓解(CR)与总体生存(OS)的关系。结果除了患者的年龄、IPI评分、AnnArbor分组地与患者的CR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患者年龄、IPI评分、骨髓侵犯,LDH和β2-微球蛋白水平、AnnArbor分期和分组、结外累及与病人的OS有关(均P<0.05)。结论除了IPI评分中的年龄、血LDH水平、结外病变、AnnArbor分期等参数外,AnnArbor分组和β2-微球蛋白也与DLBCL-NOS的预后有关。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 回顾性 Ann Arbor分组 &beta 2-微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MAD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治疗原发眼附属器双表达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1例接受R-MAD方案治疗的老年原发眼附属器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与预后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1岁,初始予经典R-CHOP方案化疗后,眼球肿物未见缩小,肿痛进一步加重,疗效欠佳,病情继续进展。随后予R-MAD方案化疗3个疗程,患者眼部肿胀消退,疼痛症状明显改善,获得较满意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MAD方案治疗原发眼附属器双表达DLBCL患者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但预后情况仍需长期随访。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眼肿瘤 双表达淋巴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对高龄难治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8年11月12日收治的1例采用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的高龄难治DLBCL患者资料。观察疗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89岁,因发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3个月余入院。患者对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方案敏感,经1个月治疗达部分缓解,不良反应少,仍在治疗中。结论应用新型靶向药物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治疗高龄复发难治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DLBCL是安全的,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难治 老年人 伊布替尼 来那度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在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DLBCL且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SUVmax最佳界值(10),将患者分为高SUVmax(≥10)组和低SUVmax(<10)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SUVmax与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SUVmax对DLBCL预后评估的意义。结果86例DLBCL患者中位OS时间53.3个月,3年OS率57.0%,3年PFS率53.5%。高SUVmax组3年OS率44.4%,3年PFS率42.2%;低SUVmax组3年OS率70.7%,3年PFS率65.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OS:HR=0.454,95%CI 0.251~0.823,P=0.009;PFS:HR=0.521,95% CI 0.292~0.930,P=0.027)。结论PET-CT SUVmax与DLBCL患者OS和PFS相关,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最大标准摄取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继发多发性骨髓以及肿瘤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的认识。方法对长沙市第一医院2021年4月收治的1例DLBCL继发多发性骨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2014年3月确诊为胃DLBCL,行CHOP、R-CHOP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7年后骨髓细胞学涂片见浆细胞增生并吞噬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IgG-λ型多发性骨髓。结论对于长期生存的DLBCL患者应密切随访,对第二肿瘤应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继发原发性 浆细胞 吞噬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淋巴病(LC)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连续回顾收集2011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28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例LC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照病理进行分析。结果L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8/11)、步态不稳(9/11)、行为异常及人格改变(5/11);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有细胞数增多(8/10)、蛋白升高(8/10)、糖含量降低(2/10)、氯化物降低(4/10)。11例L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弥漫病变,同时累及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8例(8/11)、基底节区7例(7/11)、丘脑5例(5/11)、小脑6例与脑干6例(6/11);11例LC患者的病灶呈等/稍低密度影与稍长T1、稍长T2信号,6例(6/11)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5/11)以及6例随诊病变出现不均匀斑点、斑片状、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有9例(9/11)初诊扩散不受限,2例(2/11)及9例随诊病变出现扩散受限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低信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显示5例有不同程度胆碱复合物(Cho)峰升高伴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与NAA/肌酸下降(5/5),3例出现脂质峰(3/5);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者3例,其中2例(2/3)病灶呈稍高摄取,1例(1/3)未见代谢增高。结论LC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弥漫脑白质病变,无明显强化及扩散受限,NAA/肌酸降低、Cho/肌酸增加伴脂质峰;对LC认识不足以及穿刺活组织检查不当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脑淋巴瘤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性脑白质病变 多模态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巩固治疗老年人初治中高危/高危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auto-HSCT的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初治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结果全部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中位年龄65(60~75)岁;13例(41.9%)淋巴结外受累部位≥2处,13例(41.9%)骨髓累及,IPI中高危(3分)21例(67.7%)、高危(≥4分)10例(32.2%);移植前疾病处于完全缓解(CR)21例(67.7%)、部分缓解(PR)10例(32.3%)。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0(9~16)d、12(8~58)d。移植后中位随访20.9(3.1~73.0)个月,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3.2%(1/31),2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7.2±8.4)%、(72.7±8.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部分缓解状态[OS(HR=30.064、95%CI:2.231~405.209、P=0.010),PFS(HR=9.165、95%CI:1.926~43.606、P=0.005)]和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3×106/kg[OS(HR=12.004、95%CI:1.234~116.807、P=0.032),PFS(HR=6.115、95%CI:1.325~28.221、P=0.020)]是影响老年淋巴患者OS及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可能改善经慎重选择的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移植前疾病状态和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是影响auto-HSCT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青蒿素衍生物SM1044诱导弥漫B细胞淋巴细胞株SU-DHL-4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SU-DHL-4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PCR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结果:SM1044可诱导SU-DHL-4细胞凋亡,且具有剂量依赖(r=0.98,P=0.02);促进胱天蛋白酶3剪切片段及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剪切片段的产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1044可使SU-DHL-4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1044可促进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显著升高。钙离子螯合剂1,2-二(2-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四乙酰氧甲基酯(BAPTA-AM)和SM1044联用组,抗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基因的表达改变是对照组的(2.494±0.289)倍,明显低于SM1044单用组的(4.204±0.42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OP的表达也由SM1044单用组(5734.46±713.66)下调为联用组的(2006.17±7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也可显著下调SM1044诱导的胱天蛋白酶3剪切片段及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剪切片段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M1044可以诱导SU-DHL-4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SM1044促进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和内质网应激相关。

  • 标签: 青蒿素衍生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SU-DHL-4细胞株 细胞凋亡
  • 简介: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可以采用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由于人们对美容要求的不断提升和减少全身系统化疗的不良反应的需求,目前,对于部分皮肤恶性肿瘤,其外科手术不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皮肤恶性肿瘤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该文主要论述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基底细胞癌、皮肤B细胞淋巴的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 标签: 基底细胞 淋巴瘤 B细胞 皮肤 治疗
  • 简介:摘要B细胞淋巴(BCL)是一类具有明显异质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不断改进,BCL患者的缓解率有所提高,但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复发难治的现象。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一种新疗法,目前CD19 CAR-T已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弥漫B细胞淋巴的治疗。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多项研究报道了CAR-T治疗复发难治BCL的最新进展。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免疫疗法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39岁.因左鼻塞1年伴双颈肿块1月入院.该患者于1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左侧鼻塞,未经处理.1月前双颈出现无痛肿块而来我院就诊.

  • 标签: 鼻咽部 T细胞 盲肠 B细胞 恶性淋巴瘤 化疗
  • 简介:摘要套细胞淋巴是具有独特生物学、病理和临床特征的B细胞恶性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5%~10%,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套细胞淋巴具有侵袭淋巴的侵袭和惰性淋巴的难治愈特征,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研究的进展,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疗法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套细胞淋巴(MCL)是一种独特亚型的B细胞淋巴,以淋巴结起病常见,可累及胃肠道、脾脏、骨髓,临床病程多呈侵袭,预后较差,因此合适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对MCL的诊疗进行了深入报道,提供了更多临床治疗干预的选择。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治疗结果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淋巴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8例非霍奇金淋巴患者应用美罗华,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取护理对策。结果18例患者中3例出现发热、寒颤,1例出现过敏反应,8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使用时应重视用药前患者心理护理、掌握正确给药方法,用药过程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恰当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不同B淋巴细胞株中syk的表达情况,为分析B细胞淋巴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RT-PCR法半定量检测Raji、Ramos和Namalwa3种淋巴细胞中syk基因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3种B淋巴细胞中Syk蛋白的表达。结果Raji和Namalwa细胞sykmRNA(514bp)表达阳性,而Ramos细胞sykmRNA(514bp)表达阴性;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Raji和Namalwa细胞胞浆呈阳性染色,Ramos细胞胞浆未着色;Westernblot印迹分析结果显示,Raji和Namalwa细胞检测到特异性Syk蛋白的表达,而Ramos细胞未检测到Syk蛋白的表达。结论Raji、Namalwa细胞syk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表达阳性,Ramos细胞syk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表达阴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B细胞淋巴(DLBCL)中莫洛尼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1(PI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手术切除的38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法检测PIM1基因突变情况;筛选cBioPortal数据库中DLBCL相关的DUKE、DFCI和TCGA数据集,收集PIM1基因突变和表达、临床预后信息。将患者分为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和PIM1基因突变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MSI)水平及总生存(OS)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DUKE、DFCI、TCGA数据集中及十堰市太和医院DLBCL患者PIM1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分别为14.3%(96/673)、26.3%(26/99)、19.5%(8/41)和28.9%(11/38),其中突变位点与突变形式以第4号外显子和错义突变多见。不同年龄(DUKE数据集)、细胞起源(COO)分型(DFCI数据集)的DLBCL患者PIM1基因突变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2、4.40,均P<0.05)。DUKE、DFCI和TCGA数据集中,与PIM1基因突变阴性组患者相比,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中TMB均升高(均P<0.05)。DUKE和DFCI数据集中,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OS较阴性组差(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IM1基因突变阳性为DLBCL患者OS不良预后因素(DUKE数据集:HR=1.661,95% CI 1.151~2.396,P=0.007;DFCI数据集:HR=2.074,95% CI 1.031~4.172,P=0.041)。结论PIM1基因突变可能与DLB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基因,PIM1 预后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