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在多层螺旋CT经下肢静脉途径增强扫描技术。方法采取留置静脉针,抬高下肢20—30度,短时间大量灌注造影剂,选择恰当扫描时间,分别扫描主动脉期和腔静脉期。结果所有肺癌患者经下肢静脉途径增强扫描出的图像均能达到满意的诊断要求,供血动脉清晰可见。结论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到下肢静脉血流特点、肺癌的血供、造影剂流速及造影剂总量对经下肢静脉途径的影响,选择恰当的延迟扫描时间,从而也能取得与经上肢静脉增强一样满意的影像。

  • 标签: 肺癌 增强扫描 造影剂 下肢静脉 延迟扫描时间
  • 简介: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CT增强扫描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对比剂外渗的概率以及对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较之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出现对比剂外渗的几率较低,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经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到CT增强扫描的过程中,有助于降低对比剂外渗的发生几率,提高了扫描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预防双源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8月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CT室接受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94例,女752例,年龄(48.30±8.65)岁;将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接受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8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912例,女770例,年龄(48.38±8.79)岁。对照组实施常规双源CT护理流程,研究组根据受试者的年龄、近3个月化疗次数、高血压、近1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糖尿病状况确定造影剂外渗风险分级,并执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检查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CT图像质量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9%(10/1 682)比1.40%(23/1 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P=0.019)。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9例,中度1例;对照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12例,中度11例,重度1例;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31);研究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0.45)分比(2.75±0.43)分](t=1.297,P=0.295)。结论分级护理在双源CT扫描受试者中应用可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减轻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严重程度分级,且CT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源CT 增强扫描 造影剂外渗 分级护理
  • 简介:摘要CT增强扫描对恶性肿瘤的诊疗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CT增强扫描的广泛应用,与之而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就恶性肿瘤相关性肾损伤、危险因素、CT扫描方案及预防方案等达成共识。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对比剂 肿瘤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诊断时,应用CT检查(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间展开本次研究,将对应时间段内36例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CT检查(增强扫描),并和手术所见进行对比,探讨CT检查的价值。结果本次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22%,所得患者病灶长度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检查(增强扫描)对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 CT 检查(增强扫描)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部孤立性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经病理确诊的孤立性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进行研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观察最高强化和出现的时间。结果22例肺结核球中,18例不强化,4例呈周边环状强化;21例炎性假瘤中,均呈现高度强化,CT都在100HU以上;7例增强后最高CT和主动脉最高CT同时出现,分别为注射后的22s、24s、25s、29s、31s、32s、34s。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反应肺结节的血供特点方面作用明显,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结核球 炎性假瘤 动态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接受 CT 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护理中,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收治的 108 例接受 CT 增强扫描的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 54 例)和研究组( 54 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对象则需接受人文关怀护理,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满意率以及负性情绪进行观察。 结果: 研究组对象接受护理后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 SAS 、 SDS 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针对接受 CT 增强扫描的患者,让其接受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较好,该方案的可行性较高。

  • 标签: CT 增强扫描 人文关怀护理 满意率 焦虑 抑郁
  • 简介:<正>随着CT图象清晰度的增加,诊断正确率的提高,CT扫描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增强扫描CT检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自1986年以来,我院对大部分增强扫描病人采用静脉推注造影剂同时加入地塞米松5至10mg,并辅以心理护理,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发碘 CT增强扫描 过敏性休克 中速 CT扫描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使用碘造影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使用碘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3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9例,研究组患者给予CT扫描的相关护理措施干预,总结扫描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2.70%(P<0.05)。结论对使用碘造影剂CT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可明显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的急救效果。

  • 标签: CT增强扫描 碘造影剂 不良反应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10-2018.10期间于我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1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完成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通过使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护理方式,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有较高使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小结节20例,术前以2.5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3min后薄层扫描。动态观察其强化形态、分析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及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恶性结节明显强化,强化较高,1min内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强化迥异,无明显峰值出现。结论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别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肺内小结节 螺旋CT 恶性结节动态增强
  • 简介:目的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mm,平均(8.64-3.7)mm;管径为3.2~7.0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N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胃结肠静脉干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容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CT定位增强扫描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05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80例患者分别进行平扫CT定位扫描以及增强CT定位扫描,并且均进行相同的靶区勾画以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将增强CT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每个照射野的跳数,给予进行记录,然后在平扫CT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中,再以相同的跳数计算剂量。结果与增强CT比较,平扫CT的GTV、PTV平均剂量分别增加了2.18%和1.8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强CT与平扫CT比较,各个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应用CT增强扫描CT平扫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有明显差异,说明应用CT增强扫描在临床中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放疗剂量会产生影响,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其影响情况来制定放射治疗计划。

  • 标签: CT定位增强扫描 胸中 下段食管癌 放疗剂量 影响
  • 简介:摘要本文简单分析造影剂渗漏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办法,以求提高CT增强扫描成功率,积极预防造影剂渗漏等问题发生。

  • 标签: 碘造影剂渗漏 CT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就诊的106例肝脏肿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和CT增强延时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延时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组诊断肿瘤特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06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肝癌有39例(36.79%),肝脏转移肿瘤有22例(20.75%),肝血管瘤有17例(16.04%),肝囊肿有14例(13.21%),肝母细胞瘤有8例(7.55%),肝脏局部结节性增生有6例(5.66%)。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8.11%(104/106),2例误诊,误诊率为1.89%;而多排螺旋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91.51%(97/106),9例误诊,误诊率为8.49%;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70,均P<0.05)。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CT增强延时扫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5.13±0.57)cm,CT平扫诊断为(4.23±0.67)cm,两种方式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时,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可有效鉴别肿瘤性质以及类型,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治肝脏类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案。

  • 标签: 肝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诊断,鉴别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CT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在本院胸外科进行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者穿刺或组织检查证实,对患者给予动态CT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CT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采用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结果,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结果良性肺结节增强扫描后与增强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恶性肺结节增强扫描后与增强前相比升高具有显著性(P<0.05);且恶性肺结节的CT变化显著高于良性肺结节(P<0.05);CT增强扫描诊断对孤立性肺结节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能够可靠、准确的判断结节的良性和恶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 动态增强扫描 孤立性肺结节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原发性胰腺癌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分别评价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6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CT与MRI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2种不同的检查方法检测后,MRI检查出的病灶数较CT检查结果显著增多,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检查肿瘤<1cm的患者例数,差异显著(P<0.05),其中CT检查的肿块<1cm的患者6例,其中8例漏诊肿瘤<1cm,对比两组检查肿瘤>1cm的患者例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原发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其临床诊断价值高,应广泛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胰腺癌 MRI 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