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DVT)的诊段、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0月剖宫产术后DV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下肢静脉的原因与术后长期卧床、手术损伤血管、术中术后应用止血药、妊娠期血液的高凝状态、及肥胖因素有关。10例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下肢疼痛肿胀、增粗、患肢活动受限、皮温低,部分患者伴有低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检查而确诊。采用抗凝溶栓及中药口服和外敷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结论重视妊娠期保健,术后严密观病情变化,及时发现DVT,及时积极的治疗。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下肢静脉形成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问题和处理办法。方法2013-2018年我院收治下肢静脉形成介入治疗患者97例,其中男38例,女59例,年龄39-88岁,平均(55±4.9)岁;血栓位于左或右下,病程1-20d,平均(6.2±4.9)d;经彩超、D-二聚体证实为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采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治疗,静脉置管,加用尿激酶治疗+腔静脉永久滤器植入。结果下肢静脉介入治疗常见问题有尿激酶溶栓可致纤维蛋白原减少9例;肝素过敏3例;穿刺点血肿及出血3例;机械吸栓后贫血2例;滤器取出困难5例。对尿激酶溶栓可致纤维蛋白原减少通过减少用药量、延迟用药时间、输新鲜血浆治疗;对肝素过敏患者抗过敏和华法林治疗;穿刺点血肿及出血预防是穿刺点8字缝合后加压包扎处理;对机械吸栓后可能贫血,术中控制吸栓时间和引流量,术后碱化尿液和输血治疗;对滤器取出困难患者采用导丝牵引法配合各种技巧取出下腔静脉滤器。通过系列有效治疗,全部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下肢静脉形成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中对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治疗手段,患者完全治愈。现将下肢静脉形成介入治疗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肝素 机械取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举措。方法筛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6例,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偏瘫伴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的80例下肢静脉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后患者痊愈37例,显效34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静脉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完善的护理工作可以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为了预防下肢静脉发生于脊柱手术后而实施的护理手段及其成效。方法以86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对血栓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血运、肿胀、压痛和腹股沟区的疼痛等情况,进而对患者实施全面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机械干预、药物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功能锻炼指导等,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以上86例患者在脊柱术后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之后,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100%(86/86),均未发生下肢静脉。结论临床上下肢静脉是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避免下肢静脉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出院。

  • 标签: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避免术后下肢静脉的方法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开展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且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下肢 深静脉血栓 术后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下肢静脉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患者平均年龄(52.5±13.5)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手术。分析(1)50例下肢静脉患者的病变部位。(2)对比正常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正确率。结果(1)50例患者中下肢静脉位于左侧27例,右侧21例,双侧2例。主要位于下肢近端静脉(40例),下肢远端静脉10例。急性者36例,慢性者14例。(2)正常及下肢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存在明显差异。(3)以手术为金标准,彩超诊断出49例下肢静脉患者,1例诊断为股静脉,手术显示为左髂外及股静脉,诊断正确率为9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有独特的优越性,可早期发现、诊断急慢性下肢静脉,对制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 下肢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下肢静脉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下肢静脉患者作为对象,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临床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应用综合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临床急性下肢静脉的患者给予综合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效果好,临床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介入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骨科卧床患者静脉形成不同预防对策的临床分析。方法针对我院1998年9月—2006年1月的骨科卧床患者(n=985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2月—2016年6月的骨科卧床患者(n=1065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预防措施(加强护理、指导功能锻炼等)。治疗组根据2006年1月份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形成的专家建议采取综合预防策略。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在静脉形成(DVT)的发生率、肺动脉栓塞症(PTE)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后(手术操作规范、正确使用止血带、术后抬高患肢、指导早期康复锻炼、卧床期间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等)发生下肢静脉形成52例(5.27%),肺动脉栓塞症5例(0.51%),死亡3例(0.30%)。治疗组采用综合预防(基本、物理、药物)后发生下肢静脉形成12例(1.13%),肺动脉栓塞症1例(0.09%),死亡1例(0.09%)。两组病例在DVT的发生率、PTE的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仅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在DVT的发生率、PTE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高于综合预防组。

  • 标签: 骨科 卧床 深静脉血栓 基本 综合 预防
  • 简介:静脉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外科术后静脉(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为30%-50%,而在妇科肿瘤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达7%-45%。而我国目前仍无确切的统计数字,但鉴于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故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DVT的预防十分重要。本文对我院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预防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妇科肿瘤患者 术后并发 预防 术后血栓形成 下肢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气压治疗仪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静脉(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予传统常规护理;治疗组53例,除传统常规护理外加用气压治疗仪。观察对两组患者下肢神经静脉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53例中仅2例(3.77%)发生下肢静脉形成。对照组52例中有10例(19.23%)发生下肢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形成,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脑出血 气压治疗 预防 深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取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患者98例进行分析,围术期形早期诊断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的49例纳入观察组,未采取抗栓溶栓措施的49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治疗有效率。结果98例患者经血液学检测与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下肢静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47/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极为常见,可在早期诊断下给予抗栓溶栓治疗方法,对下肢静脉的控制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骨科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神经内科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方式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中就诊的患者共计 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结果:为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 24.0%)显著低于对照组( 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预防神经内科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工作中,为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概率,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内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下肢静脉患者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2例下肢静脉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溶栓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和正确的健康指导。结果患者对护理很满意,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很快康复出院。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 深静脉血栓 滤器置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针对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12月89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结果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与遗传、肢体制动、恶性肿瘤、肥胖、高龄、麻醉、术后卧床时间过久等因素有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DVT的发生。结论加强对患者DVT的评估及健康宣教,指导卧床患者床上科学合理地活动、药物治疗等护理对策,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

  • 标签: 术后 下肢 深静脉 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