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脑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 FVH)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大脑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MRI图像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和FVH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价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VH与转归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5例急性大脑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男性37例(56.9%),年龄(64.35±12.13)岁。29例(44.6%)转归良好,36例(55.4%)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甘油三酯(P=0.037)、接受抗高血压药治疗(P=0.03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P<0.001)、DWI-ASPECTS(P=0.017)以及FVH评分(P<0.001)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评分(优势比6.477,95%置信区间1.570~26.716;P=0.010)和NIHSS评分(优势比1.869,95%置信区间1.326~2.635;P<0.001)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但DWI-ASPECTS与转归无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0.451,95%置信区间0.068~2.988;P=0.410)。结论FVH评分是急性大脑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梗死,大脑中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弥散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同侧MCA狭窄程度为50%~99%,且确定为责任病变。进行常规MRI及MCA最狭窄处血管壁成像。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MCA狭窄处的血管和斑块特征。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血管壁特征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5例存在MCA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年龄(68±14)岁,男性50例(76.9%)。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0例(46.2%),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5例(53.8%),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最狭窄处管腔面积较小[(2.36±1.09)mm2对(2.96±1.01)mm2;t=2.274,P=0.027],斑块面积[(4.46±2.08)mm2对(2.62±1.32)mm2;t=4.315,P<0.001]较大,重构指数(1.08±0.11对0.94±0.10;t=5.573,P<0.001)较高,而且明显强化斑块(63.3%对11.4%;χ2=19.034,P<0.001)和正性重构(80.0%对20.0%;χ2=23.311,P<0.001)更多。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面积(优势比2.01,95%置信区间1.35~2.98;P=0.001)、重构模式(优势比16.00,95%置信区间4.73~54.15;P<0.001)、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优势比0.568,95%置信区间0.34~0.96;P=0.033)和强化程度(优势比21.85,95%置信区间5.13~93.0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面积、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和强化程度三者结合的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0.93,95%置信区间0.84~0.96)。结论当MCA最狭窄处斑块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并且存在明显斑块强化时,更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鉴别症状性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脑血管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诊治的117例患者的139个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的比例将139个斑块分为训练集(97个斑块)和验证集(42个斑块)。根据MR图像和临床症状将斑块分为69个责任斑块和70个非责任斑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对责任斑块及非责任斑块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训练集斑块在平扫3D HRMR-VWI、增强3D HRMR-VWI、平扫+增强3D HRMR-VWI上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模型。最后联合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平扫+增强3D HRMR-VWI特征构建融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结果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的斑块内出血、狭窄处管腔面积、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斑块负荷、强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斑块内出血是预测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45,95%CI 1.402~35.397,P=0.018)。验证集中,平扫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低于增强3D HRMR-VWI模型(Z=-2.01,P=0.044,),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增强3D HRMR-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P=0.427),融合模型预测大脑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融合模型预测大脑动脉责任斑块效能最好,AUC为0.939,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76.19%、85.71%。结论基于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识别症状性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责任斑块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中动脉 影像组学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长期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易引起颈动脉慢性闭塞,而急性颈动脉和大脑动脉闭塞后进行支架取栓的患者甚少。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鼻咽癌放疗后急性颈动脉和大脑动脉闭塞患者,经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颈内动脉Acculink支架成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及早发现中风征兆可以把握治疗最佳期,使患者病情早日恢复。那么中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提醒大家需要学会识别并确认中风发生的警示信号,一旦发觉须及时送到医院诊治。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无论是哪种中风,都会给患者带来难以言喻的重大危害,因此及早发现中风征兆可以把握治疗最佳期,使患者病情早日恢复。

  • 标签: 中风 早期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患者的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治疗的70例经医学诊断的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脑中风患者,通过对比治疗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对照组脑中风患者采用国际上常规的康复理疗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进行与对照组脑中风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之口服中药、推拿按摩和针灸等中医治疗手段进行康复治疗。一个疗程后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通过Barthel指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过临床之后的Barthel指数方法分析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疗法对于脑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较高,并且几乎没有治疗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综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中风病临床实际,探讨中风病的病机,提出中风病虚为根学说,认为虚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因素火、风、痰、气、血五端皆由虚引起,无虚则火难炽、风难动、痰难生、气难滞、血难瘀,治疗中风病要补虚,补虚针对气血不足者,要补必蒹行;针对阴不足者补必兼清;针对阳不足者,补必兼温;针对阴阳俱虚者,阴阳互补;同时补必食补。

  • 标签: 中风 虚为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探究大脑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为50%~9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其临床功能预后之间的潜在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0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基于CFD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壁切应力比(wall shear stress ratio,WSSR)、压力比(pressure ratio,PR)、血流流速比(velocity ratio,VR)、横截面积比(area ratio,AR)、质量流比(mass flow ratio,MFR),基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预后良好组2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较预后良好组高血压患者(81.82% vs. 50%,P=0.020)、糖尿病患者(59.09% vs. 28.57%,P=0.030)和高脂血症患者均更多(54.55% vs. 25%,P=0.033),入院NIHSS评分(8.82±4.69 vs. 5.96±3.42;P=0.038)及24 h NIHSS评分(8.00±5.38 vs. 4.39±3.43;P=0.027)均更高,WSSR (3.04±1.56 vs. 8.68±9.67,P=0.002)、VR (2.02±0.59 vs. 3.65±2.16,P=0.000)、AR (1.30±0.13 vs. 1.62±0.34,P=0.000)及MFR (1.42±0.31 vs. 1.94±0.84,P=0.008)均更低,PR (0.99±0.01 vs. 0.97±0.04,P=0.011)更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r=0.334,P=0.018)、糖尿病(r=0.295,P=0.037)、入院NIHSS评分(r=0.425,P=0.002)、24 h NIHSS评分(r=0.472,P=0.001)、WSSR (r=-0.299,P=0.035)、VR (r=-0.384,P=0.006)和AR (r=-0.472,P=0.00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WSSR、VR、AR、MFR及高PR更易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且WSSR、VR和A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呈负相关。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流体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