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无论是对于法治化还是市场化抑或民主化来讲,对财产权问题的认识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学者在讨论中国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对未来提出设想或者实践者在面临选择具体变革措施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种种复杂现象背后的症结,正在于财产权。比如,在探讨公司治理问题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国有股权是隐藏着的重要约束;在探索国家转轨之路时,"斯托雷平"式的资产分配也引起学者的深深忧患;人们也意识到,苏东的变革模式同中国的变革模式之间的重大差异也在于所有权变革的路径不同;物权法起草过程中,现实中财产关系的模糊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障碍;甚至,农村里女儿出嫁所面要临的财产分配,也能够引发一系列对制度的思考。"财产权"潜伏和穿梭在因果关系所形成的网与网之间。对财

  • 标签: 财产权 中国改革 产权问题 市场化 现实问题 公司治理问题
  • 简介:<正>本辑《北大法律评论》首先为大家在商事与经济法律领域推出几篇有独到价值的学术论文。由于传统大陆法系截然划分"债权/物权"、"契约/组织"等概念,如何在大陆法框架内认识作为商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托法?一向是商事法律中

  • 标签: 信托法 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 证券市场 民族主义 法律评论
  • 简介:<正>本辑《北大法律评论》分为"主题研讨"、"论文"与"评论"三大主体部分。纵观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重大变化之一就是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逐渐为社会文化史所取代,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微妙关联与深层互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这种如今方兴

  • 标签: 清代 互动关系 中国法律史 司法档案 习惯法 法律评论
  • 简介:<正>宪法与政制可以说是古典法理学与政治哲学的经典主题,在当今的法学理论中,宪法与政制制度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尽管有些学派主张避开研究这些宏大叙事的主题,转而研究更为实证或微观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对这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积累和深化我们对世界和中国的宪政问题的认识,那

  • 标签: 宪法变革 欧洲法院 美国宪法 政治哲学 宪政实践 法国大革命
  • 简介:本次司法改革由微观到宏观涉及诉讼程序改革、审判机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各个层面,而其中“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则是可能牵动程序、机制和体制的神经中枢改革。在微观层面的诉讼程序上,以审判为中心可能体现为以庭审为中心的原告一被告一审判者之间在诉讼程序内部的权利义务配置与实现模式;在中观层面的审判机制上,以审判为中心可能体现为“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审判者一审判管理者一审判监督者之间在诉讼程序外部的司法权限与责任配置模式;在宏观层面的司法体制上,以审判为中心可能体现为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之间在公权力结构关系上的调整。然而,这样界定是对“以审判为中心”这一改革目标的理论诠释,还是以学术理想为指南的理论建构?是否准确、是否恰当、是否合理?“以审判为中心”作为政治话语中的改革目标,与学术语境中的“审判中心主义”是什么关系?与第一轮改革所推进的“庭审中心主义”改革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以及,这一具体改革目标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改革总体目标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只有界定这些基本概念、厘清这些基本关系,才能看清司法改革的逻辑前提与现实基础,才能找到相关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原理基础。就学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如果概念和理论既不能解决也不能解释现实问题,甚至不能准确定义和定位其研究对象,除了在一场混战中各说各话,还能指望有什么理论贡献呢?上世纪90年代在未经对抗制、职权主义模式等基础概念进行正确定义和对中国相关问题进行准确定位的情况下,便已启动了以对抗制为目标的审判方式改革,我们为此已交足了学费。二十年之后,即使远不能说中国学术发�

  • 标签: 庭审中心主义 诉讼制度改革 编者按 司法体制改革 审判中心主义 审判机制
  • 简介:当前,世界上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整个世界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动之中。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处于既要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反和平演变的严峻考验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知彼',识别和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和平演变的图谋,本刊本期摘录了主要是1990年以来美国、西欧政界要人,台湾当局以及西方和港台新闻媒介的有关资料,供读者研究或学习时参考。

  • 标签: 国内外敌对势力 世界社会主义 台湾当局 国际敌对势力 严重挫折 政界要人
  • 简介:在将共同犯罪的参与人区分为正犯与狭义的共犯的立法例之下,如何准确、合理地诠释正犯与共犯的关系问题,是共犯论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而又重要的课题。在大陆法系刑法教义学中,该课题的研究几乎辐射到实行从属性、要素从属性、罪名从属性(共犯本质论)、违法相对性(共犯处罚根据论)等诸多共犯论的根基性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亦较为成熟。但反观我国,其广度和深度均较为有限,一般多是聚焦于共犯的实行从属性和独立性问题的讨论,而对其他诸问题的讨论远未充分展开;并且,相关见解显得过于陈旧,难以因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例如,关于实行从属性的问题,早已为德、日刑法学界所摒弃,将'心情刑法'发挥到极致的共犯独立性说依然大行其道于

  • 标签:
  • 简介:<正>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只有把司法过程放到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去认识、理解,我们才会深刻地看清司法现状乃至其今后的发展态势,从而才能提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建议。《北大法律评论》早在1999年就办过"中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中国乡村社会的法律"主题研讨关注中国司法中的问题。并且在以后的几年中,不断刊载这类有关司法问题文稿。对司法问题的重视,在其他杂志和书刊上同样也可以寻到痕迹。这的确是因为中国司法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而司法对于中国的法治化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缘

  • 标签: 司法过程 司法问题 发展态势 中国乡村社会 法律评论 中国司法
  • 简介:读者喜爱一份刊物,是因为刊物刊载了好文章,有时哪怕一句话一段宇一篇文,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也会让读者久久难忘,所以读者把刊物比良师比益友;作者呢,花费十二分心思写出来的文字和思想,满怀期望寄给编辑部,憧憬得到编者的认同,尽旱让读者读到;编者的本职就是为人作嫁衣裳,他从每天海量稿件中,睁大双眼,不敢错失一篇好稿。读者、作者与编者以刊为媒,因文结缘,如何使三者期望趋于一致,第14期话题“中国梦我的梦”的策划组稿实践,给我们上了一课。

  • 标签: 读者 编者 作者 为人作嫁 刊物 编辑部
  • 简介:我今年已经六十有六,仍乐此不疲地为《时事报告》写稿,究竟为什么?这是作者与编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使然。时事报告杂志社与作者彼此理解,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有些事例感人至深,我和杂志社的同志就是在这样互敬互爱当中加深了友谊。一个人总有写

  • 标签: 作者编者 编者深厚感情 超越作者
  • 简介:本刊于2001年改为双月刊后,收到明显的效果。一是发稿量增大,二是投稿量增大,这说明刊物已进人良性发展阶段。本年度本刊继续恪守其创刊宗旨,在裁判文书的说理研究方面锲而不舍,务使判决理由成为法院树立审判权威的一个重要标准,也使社会正义通过法院的说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 标签: 裁判文书 法院 判决理由 审判权 社会正义 说理
  • 简介:1995年6月,在全国性的律师体制改革不久,非凡律师事务所创办了这份名叫《判例与研究》的法学专业理论出版物,至今已连续出版35期。这份被称为“中国第一份民间法学刊物”的出版物,其宗旨和办刊方向很明确,即专门研究裁判文书的裁判理由。这个角度不大,却也很有点特别。在编者看来,有一个朴素的道理贯穿其中:判决书讲理了,法院就讲理了。

  • 标签: 《判例与研究》 判例 案例 中国 法律研究 法学教育
  • 简介:即使在"读者意识"的制约下,编者也决不是唯读者需要是从的机器。编者更擅长的,是在充分了解和认识读者需要的基础上,满足读者健康而美好的需要,摒弃不健康甚至丑陋的需要。完成这个过程,编者的个人好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正是有这样的能动性,编者"创造读者"的愿望才可能实现。

  • 标签: 编者 作者 读者
  • 简介: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各自精神利益能否得到满足的主体际之间的交往关系。三者之间的精神利益交往,通过正向运动和逆向运动而得到实现,其中,编辑主体在交往中,所承担的中介作用,是连接三者之间的重要枢纽。

  • 标签: 作者主体 编辑主体 读者主体 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