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肠营养护理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以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12-2021.02之间,将8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40例)。对比组常规营养护理,实验组应用早期肠营养护理。比较2组营养状况、并发症率及满意度。结果:2组对比营养状况、并发症率及满意度等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经统计数据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痛消化镜检查期间患者护理需求,评价舒适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对检查患者情绪、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7月一2020年4月进行无痛消化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利用随机法分组护理。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焦虑、抑郁)、血压、心率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舒适度,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情绪。结果:护理后,组间SAS,SDS负性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况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舒适护理 无痛消化 内镜检查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消化镜检查患者配合度的影响。方法158例消化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护理,观察组在基础之上给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配合度。结果经过健康教育的患者在消化镜检查时配合度明显更高。观察组主动配合占比78%,明显高于对照组53%(P

  • 标签: 健康教育 消化内镜检查 配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瘘护理。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9月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动静脉瘘护理,20例为观察组,给予专科优质动静脉瘘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护士临床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瘘并发症(渗血、堵塞、感染)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临床工作更为满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专科优质动静脉瘘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对动静脉瘘的重视与保护,从而延缓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的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使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更为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行肠营养支持治疗的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态效果。方法 将4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PN),观察组采用早期肠营养(EN)。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各项营养状态指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肠内营养 胃癌根治术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 STBI)继发颅感染应用全身应用抗生素联合鞘注射抗生素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抽签的方式,随机将 2010年 9月 -2016年 9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 STBI继发颅感染患者 104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52例患者应用全身应用抗生素,观察组 52例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鞘注射抗生素,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探讨联合治疗方案应用于 STBI继发颅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 75.00%( p<0.05),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 STBI继发颅感染患者于应用全身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鞘注射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颅内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 抗生素 鞘内注射 临床疗效
  • 简介:2007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颁布《WHO传统医学国际术语标准》(WHO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iesonTraditionalMedicineintheWesternPacificRegion),虽然称为“传统医学”,但其实是“中医药学”,整本数据包括8个章节,第1章为总类,第2章为基础理论,第3章为诊断学,第4章为临床各科,第5章为治疗学,第6章为针灸学,第7章为药物治疗,第8章为传统医学典籍。另有前言及19本参考文献。

  • 标签: 世界卫生组织 传统医学 标准术语 WHO 国际 西太平洋地区
  • 简介:2006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是世界最大规模和最高水平的药学相关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会议,本次会议在中国召开将是我国与其他各国药理学家建立一种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机遇,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药理学研究的地位。作为药理学历史上在中国召开的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无论从参加人数以及参会的国家和地区数目来看,它对中国生物医学领域学术上的影响将不亚于一届奥运会。

  • 标签: 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 会议筹备 情况 人数
  • 简介: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 简介:患者男,52岁。因发现颈前部肿块1年余。于2006年2月27日入院。体检:颈前区偏右下方隆起,可触及5cm×4cm的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右叶中下部腺瘤伴液化。临床诊断右甲状腺腺瘤囊性变。2006年3月1日在气管插管全身吸入麻醉下进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在上胸和颈前部皮下注射膨胀液(50ml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1mg)。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横形切开皮肤约1.2,插入无损伤分离棒,在深筋膜和颈阔肌下钝性分离面积约为18cm×12cm的腔隙。

  • 标签: 内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甲状腺腺瘤囊性变 无瘢痕 颈部 甲状腺右叶 吞咽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BOLD加压螺丝钉固定治疗足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62例足部骨折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 n=31,微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 n=31, BOLD加压螺丝钉固定治疗),比较治疗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较短;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观察组较高( P< 0.05)。结论:为足部骨折患者应用 BOLD加压螺丝钉固定治疗,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BOLD加压螺丝钉 内固定 足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剂量、疗程和手术时机,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以个案形式阐述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所导致的局部反应。结果: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各有利弊,术前做好充分评估,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鼻中隔及鼻腔处侧壁黏膜接触所致头痛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38例患者经CT扫描证实,鼻内窥镜检查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黏膜接触,局部利多卡因试验鉴别头痛明显缓解,经鼻内窥镜手术矫正鼻中隔,纠正鼻腔外侧壁解剖结构异常,术后进行了临床疗效评估。结果38例患者经鼻内窥镜下纠正解剖结构异常,解除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治愈36例,好转2例。结论鼻腔黏膜接触可导致头痛,通过内窥镜下矫正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解除鼻腔外侧壁与鼻中隔黏膜接触,头痛可消失或明显缓解。

  • 标签: 头痛 鼻中隔偏曲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究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高血压的护理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6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鼻镜手术治疗,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处于正常值范围(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3%)比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21%)低18%,两组对比(x2=5.1207,p=0.0236)。结论临床对接受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内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 高血压 护理方法
  • 简介:单发小结节性病灶的诊断和治疗,是困扰胸外科医生多年的一大难题。我们对1998年4月至2007年4月经过手术治疗的86例肺单发小结节性病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结节性病灶 单发 肺内 诊治 手术治疗 外科医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在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术后确诊的43例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并分析CTA对颅动脉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与最终诊断对比,CTA对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3.33%、敏感性为96.55%、阳性预测值为96.55%;DSA对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4.82%、敏感性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94.82%;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CT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的显示效果优,可便捷地多角度观察动脉瘤的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术区解剖结构。结论CTA对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与DSA相当,与手术诊断符合率高,对颅动脉瘤病灶的显示效果优,且检查方便快捷、安全无创、费用低,可作为颅动脉瘤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