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降低致残率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急性脑血栓患者计 7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 n=38)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实验组( n=38),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Barthel评分、 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对降低致残率有显著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各项康复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康复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应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康复训练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新型抗血栓天然药物 血栓 抗血栓药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血栓形成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的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半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史,多数患者在安静,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康复期 护理 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发作 运动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下肢缺血 动脉旁路术 再灌注损伤 筋膜室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入我院实施骨科创伤医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40例,对照组实施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干预,观察组实施循环驱动仪+血塞通注射液干预,对组间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数据对比。结果:经比对,观察组疗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骨科创伤患者实施循环驱动仪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下肢肿胀症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创伤 下肢肿胀 循环驱动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影响因素,再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来提高后续输液护理质量。方法:选定本院行静脉留置针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研究样本共100例,分析患者年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留置时间、不同封管方法、性别与发生静脉炎的关系。结果:在10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发生率为35%,静脉炎的发生与留置静脉套管针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P<0.05),与年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不同封管方法、性别无明显的联系(P>0.05)。结论:留置时间越长,出现静脉炎的风险越大,因此在对患者行静脉留置针时,尽可量缩短时间,加强观察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情况。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影响因素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影响因素,再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来提高后续输液护理质量。方法:选定本院行静脉留置针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研究样本共100例,分析患者年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留置时间、不同封管方法、性别与发生静脉炎的关系。结果:在10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发生率为35%,静脉炎的发生与留置静脉套管针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P<0.05),与年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不同封管方法、性别无明显的联系(P>0.05)。结论:留置时间越长,出现静脉炎的风险越大,因此在对患者行静脉留置针时,尽可量缩短时间,加强观察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情况。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影响因素 研究
  • 简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升高,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亢进,脑血栓的发病率也较高。此类脑血栓病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他们实施身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7年7月~1999年8月,我科收治脑血栓病患者53例;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50~73岁;偏身

  • 标签: 脑血栓病 心理障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氧饱和度指导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动脉置管,抽取其动静脉气进行分析,监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并计算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复苏6h后再次监测,对两组患者上腔静脉氧饱和度低于70%的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上腔静脉氧饱和度高于70%时停止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当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者继续复苏,而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者停止复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6h和12h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中,采取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氧饱和度指导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 休克 复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置管长度对静脉渗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需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全部置入软管法,观察组采用不全部置入软管。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不全部置入软管可减轻对患者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有效减少静脉渗漏的发生。

  • 标签: 输注 静脉内 导管插入术 外周 物质外渗
  • 作者: 田甜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田甜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再加之饮食结构的改变,从而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发生率,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以上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易引起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等。脑血栓、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临床将其统称为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两个症状相似,且易混淆,但两者病因均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且多数病人与家属均对脑血栓、脑栓塞不了解,认为脑血栓、脑栓塞是一回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脑血栓、脑栓塞进行讨论一下,看看脑血栓、脑栓塞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为了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与血栓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伴随着慢性肾衰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血液透析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血栓风险。本文由此收集和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估不同抗凝剂的使用情况及其与血栓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液透析 抗凝剂 血栓风险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历介绍患者,女性,64岁,确诊左乳癌、胸壁转移1个月人院。2009年8月27日11:45取平卧位经左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导管(美国BD公司出品,型号4F),穿刺置管顺利,送入导管至体外测量长度后未抽出回血,冲洗导管通畅,正压封管,局部加压包扎。

  • 标签: PICC置管 上腔静脉 颈内静脉 PICC导管 局部加压包扎 肘正中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