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基因转染载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在现有的病毒载体中,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edadeno-associatedvirus,rAAV)安全性好,无致突变性和免疫原性,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同腺病毒相比,rAAV的弥散性更强;同单纯疱疹病毒相比,rAAV无神经毒性;rAAV既可转染分裂期细胞,又可转染静止期细胞,可长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因此,被誉为"最可能成为第一个安全的基因药物载体".rAAV对CNS的特异高效转染受到rAAV的类型,转染基因的调控序列以及转染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重组腺相关病毒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载体
  • 简介: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比较以不同分界血压分组的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索最优目标血压。方法入选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期间,连续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入院时距发病时间小于72h的患者,除外脑结构异常的患者,共92例完整病例资料,分析急性期血压与神经功能恢复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比较不同的分界血压下,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收缩期血压与人院第28天神经功能恢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160mmHg为界分组,收缩压≤160mmHg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收缩压〉160mmHg组。而以140mmHg和150mmHg为分界血压分组的两组患者第28天神经功能恢复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若低于160mmHg,可能与28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相关

  • 标签: 脑出血 急性期收缩压 神经功能 相关性
  • 简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microballoon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相关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等危险因素,探讨其以上指标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经头颅磁共振(MR)诊断为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为实验组及57例头颅MR正常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血胱抑素C(Cystic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指标中LDL、Lp(a)的升高均是无症状脑梗死发病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血脂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地震后灾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随机抽样选择的816例绵竹市高中学生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1)绵竹市高中学生PTSD发生率为13.11%;(2)绵竹市高中学生SCL-90各项指标分值(躯体化及人际关系敏感除外)远远大于常模组(P〈0.05);(3)绵竹市高中学生SSRS各项指标分值低于常模组(P〈0.05),而PSSS各项指标中,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分值高于常模组(P〈0.05);(4)绵竹市高中学生IES—R分值与地震当时的主观感受(r=0.36,P〈0.05)、亲人的受伤情况(r=0.21,P〈0.05)、朋友及同学的受伤情况(r=0.18.P〈0.05)、家庭财产损失情况(r=0.11,P〈0.05)呈正相关;(5)IES—R分值与SCL-90各项指标(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除外)均成正相关(P〈0.05)。(6)IES—R分值与PSSS中领悟社会支持总分(r=-0.09,P〈0.05)、朋友支持(r=-0.09,P〈0.05)、其他支持(r=-0.09,P〈0.05)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人群比较,绵竹市高中学生地震后的心理健康水取较差;他们较正常人群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更敏感;有效的社会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可降低PTSD发生率。

  • 标签: 地震 创伤后应激障碍 社会支持 高中学生
  • 简介:目的分析脑震荡患者血清S100B含量变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探讨血清S100B水平在脑震荡认知障碍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126例脑震荡患者急诊入院后6h、12h和第3天的血清S100B浓度,并和同期轻型单纯脑外伤患者比较.脑震荡患者常规治疗后,于入院后第1天、第14天及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将S100B浓度与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入院6h、12h后脑震荡组患者血清S100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h血清S100B浓度与各时段MMSE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均<0.05);入院12h、第3天血清S100B浓度与各时段MMSE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脑震荡患者早期(6h)血清S100B含量异常升高,并与认知功能损害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认知功能损害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脑震荡 S100B 认知障碍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简介:目的研究尼古丁对β-淀粉样蛋白(Aβ)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与β-淀粉样前蛋白(APP)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分别单独或与Aβ25~35同时作用于PC12细胞24h,然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PC12细胞上清液中的可溶性β-淀粉样前蛋白α片段(sAPPα)和细胞内胰岛素降解酶的表达水平。结果(1)尼古丁浓度于0.10~500μmol/L时,对PC1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均P〉0.05),当浓度升至1000μmol/L时则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P≤0.05);Aβ25~35浓度于1~100μmol/L时对PC12细胞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均P≤0.01),Aβ25~35浓度降至0.10μmol/L时则失去其毒性作用(P〉0.05)。(2)尼古丁浓度于0.10~1000μmol/L时,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呈现不同的作用:尼古丁浓度于0.10~100μmol/L时可部分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均P〈0.01),但不能使PC12细胞活力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均P〈0.01);而当尼古丁浓度于500μmol/L和1000μmol/L时则不产生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均P〉0.05)。(3)Aβ25~35(20μmol/L)和尼古丁(100μmol/L,1000μmol/L)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引起PC12细胞可溶性β-淀粉样前蛋白α片段分泌水平升高(均P〈0.01),其中以尼古丁浓度为100μmol/L时可溶性β-淀粉样前蛋白α片段的分泌水平最高。(4)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可导致胰岛素降解酶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浓度为100μmol/L的尼古丁可明显拮抗这种作用(P〈0.01),1000μmol/L的尼古丁则无明显拮抗作用(P〉0.05);将浓度为100μmol/L和1000μmol/L的尼古丁分别单独作用于PC12细胞时,胰岛素降解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古丁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与可溶性β-淀粉样前蛋白α片段的分泌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可能与�

  • 标签: 烟碱 淀粉样 Β蛋白 淀粉样 β蛋白前体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日间化疗病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解决肿瘤患者住院难、治疗不及时、患者流失等方面的问题。方法:确定日间化疗收治对象、收治流程;建立日间化疗管理新模式;对新模式的运作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进和创新,实现日间化疗病房医护一化管理新模式。结果:日间病房在医护人员配置和空间设置上可节约成本约50%以上。从2010年至2013年,日间病房患者由治疗轮次1轮增加到2-2.5轮,每月治疗人次由300人次增加到900多人次,日间化疗病房床位使用率由100.50%上升到245.00%;2013年患者住院满意度达99.95%,比2010年上升3.93%;获得患者表扬信由47封上升到299封。连续2年无投诉。结论:综合性医院设立日间化疗病房在方便肿瘤化疗患者治疗的同时,明显缓解了肿瘤患者等候住院时间,提高了病房的床位使用率,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日间化疗 医护一体化 创新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PD患者前瞻性记忆损害情况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改变的特点。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33例(PD组)和同期该家医院31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和ERPs综合检查。结果PD组EBPM和TBPM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N2、P300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300波幅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的P300潜伏期与EBPM和TBPM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8、0.582,P值均为0.000。结论早期未治疗PD患者存在EBPM和TBPM损害:P300潜伏期可作为判定PD患者EBPM和TBPM损害程度的电生理指标。

  • 标签: 帕金森病 记忆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认知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ehemiaattach,TIA)患者血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研究hs—CRP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反应与TIA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最新TIA定义为诊断标准的TIA患者70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比较各级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分别与高危组(6~7分)hs—CE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O.05),中危组与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0~2分患者血清hs—CE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5~7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而增高,以7分者为最著。结论hs-CRP与TIA患者ABCD2评分正相关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C反应蛋白质 ABCD2 炎症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脑电活动及脑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PD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BEAM频谱分析及脑影像学检查,对经MMSE初步测查后可疑认知功能障碍者进一步行成套神经心理学评估(FOM、RVR、DST、BD、BNT、HAMD)。结果PD痴呆组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分值明显降低,痴呆组慢波(δ、θ频段)相对功率谱较非痴呆组明显增高(P〈0.01),而快波(β1、β2频段)的相对功率谱显著降低(P〈0.05);痴呆组额叶、颞叶的皮质萎缩及皮质下萎缩程度明显增加,且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者明显高于非痴呆组;PD认知功能损害与额叶脑沟宽度、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前角指数及δ波功率值相关。结论神经心理学测验有利于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PD认知功能障碍与额颞叶皮质萎缩、皮质下机构萎缩程度、δ波功率及抑郁障碍密切相关,合并LA者痴呆发生率高。

  • 标签: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BEAM CT
  • 简介: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装饰品中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38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浆ET、CGRP含量.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偏头痛组的ET、CGR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ET和CGRP的比值升高(ET/CGRP)与偏头痛的严重程度有关,重度者显著高于轻中度者.结论偏头痛的发病可能与ET、CGRP水平失衡有关.

  • 标签: 偏头痛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肽 血浆 CGRP含量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流储备(CVR)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双盲法,对SAH患者进行CO2吸入试验,并用TCD测定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计算CVR值。将患者分为CVR下降的病例组、CVR正常的病例组、CVR下降的对照组及CVR正常的对照组。结果对4组DCI发生率进行校正的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VR下降可作为DCI发生的预测指标。结论对SAH患者进行CVR的评估可作为临床预测DCI发生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寒区试验部队军人心理健康状态及个性心理,并与行为反应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行为反应测评表对466名军人进行调查.结果部队军人SCL-90中有5个因子均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EPQ各维度中17~19岁和20~29岁组E分高于常模,17~19岁组N分增高.SCL-90各因子分、EPQ各维度与行为反应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应激水平及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影响行为特征的表现及发挥.

  • 标签: 试验部队 个性 行为反应 高寒区 心理健康 卫生工作
  • 简介:目的HHcy是脑血管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拟明确脑小血管病(smallvesseldisease,SVD)患者外周血Hcy水平与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连续入组缺血性卒中后门诊随访的非痴呆SVD患者,登记人口社会学、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全面认知评估。入组1周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Hcy,根据血浆Hcy水平将SVD患者分为HHcy组(Hcy>15μmmol/L)和正常Hcy(normalHcy,NHcy)组(Hcy≤15μmmol/L)。2周内行多模式头颅MRI检查。对2组患者的认知评分及影像特点进行比较,并与Hcy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研究共纳入81例SVD患者,平均年龄(64.3±7.4)岁;男性65例,占80.2%;轻度认知障碍50例,占61.7%。②HHcy组30例(37.0%),NHcy组51例(63.0%)。HHcy组吸烟比例高于NHcy组。③HHcy组执行功能中交替连线测验B(trailmakingtestB,TMT-B)耗时数高于NHcy组(P=0.016),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igitalsymbolsubstitutiontest,DSST)(P=0.013)、数字广度测验(digitalspantest,DS)顺背(P=0.029)得分低于NHcy组。④HHcy组较NHcy组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病变(63.3%vs39.2%,P=0.018)、深部白质病变(60.0%vs37.3%,P=0.036)和多发微出血(36.7%vs17.3%,P=0.047)的比例更高,且Hcy水平与脑室旁白质病变评分显著相关(r=0.227,P=0.041)。⑤经脑室旁白质病变评分校正后,Hcy水平与TMT-B耗时数(r=0.278,P=0.013)正相关,与DSST(r=-0.354,P=0.004)和DS顺背(r=-0.366,P=0.001)得分负相关。结论SVD患者外周血Hcy水平与执行注意以及脑室旁白质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外周血Hcy水平可能是SVD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认知功能 神经影像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青藏高原地区老年人睡眠监测指标与衰弱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衰弱指数量表调查结合标准多导睡眠监测情况。对青海红十字医院老年科住院体检的63~93岁(80.5)老人29名体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红蛋白、衰弱等级、REM潜伏期在80岁以下组及80岁以上(包括80岁)两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与TOTAL氧减指数在不同程度的OSAHS组(AHI1-4.99正常,5~14.99轻度,15~29.99中度,30以上重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指数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r=0.495),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473)、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626),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EM潜伏期呈正相关(r=0.381),与总胆固醇呈负相关(r=-0.39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412),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AHI指数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HI指数与TOTAL氧减指数呈正相关(r=0.964)、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533),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白蛋白呈正相关(r=0.449)、与白球比呈正相关(r=0.380)、与血糖呈正相关(r=0.416),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衰弱指数与年龄、REM潜伏期、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AHI指数与TOTAL氧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白球比、血糖之间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老年 衰弱指数 睡眠呼吸暂停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d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方面等凝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h内及10-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组,24h内及溶栓后10-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h内、溶栓后10-14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

  • 标签: 女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性别差异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病毒性脑炎28例,细菌性脑膜炎24例的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在急性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在恢复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与病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细菌性脑膜炎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