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利用社会支持护理提高子宫全切除术患者自尊水平、生活质量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常规护理+社会支持护理;将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自尊水平评分、GQOLI-74评分均高,护理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施以社会支持护理的效果更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并对其生活质量有着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社会支持护理 子宫全切除术 自尊水平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齐拉西酮在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喹硫平治疗)和观察组(齐拉西酮治疗),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N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9.44%,对照组3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在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中的治疗效果与喹硫平相当,但齐拉西酮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喹硫平轻,更容易被女性患者所接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齐拉西酮 喹硫平 精神分裂症 女性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不良反应情况下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齐拉西酮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泌乳素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利培酮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5例,将其列为观察组,给予该组为期8周的利培酮治疗;另选取同期未接受药物治疗的健康人群15例,将其列为对照组。然后检查两组受检者的血清泌乳素含量变化情况,并通过PANSS量表进行阴阳性分析。结果治疗效果13例缓解,2例无效;血清泌乳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观察组出现了显著变化,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PANSS评分改善者的PANSS评分增值≥30%,而无效者的PANSS评分增值<3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泌乳素含量会在利培酮剂量增加后出现明显上升,而且临床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血清泌乳素 利培酮 PANSS量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延续性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外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水平、疾病复发率、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性护理可提高其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疾病复发,促进疾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延续性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应用氨磺必利、利培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探寻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予以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利培酮治疗,每组各58例。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PANSS,并进行疗效以及安全性判定。结果与对照组有效率84.48%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6.21%,虽有所升高,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WilcoxonW=3417.500,X2=0.289,P<0.05)。T0时间段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T1、T2时间段比较,观察组的总分及阴性症状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时间段t=2.86,t=3.26,P<0.05;T2时间段t=4.78,t=3.83,P<0.05)。观察组患者TESS评分总分为(1.21±0.34)分,对照组则为(2.45±0.45)分,两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5)。结论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氨磺必利疗效更好,安全性更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老年 氨磺必利 利培酮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棕榈酸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76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利培酮组、棕榈酸帕利哌酮组各38例。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棕榈酸帕利哌酮组则给予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时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棕榈酸帕利哌酮组患者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和利培酮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相似,治疗后1周利培酮组上述评分未改善,而棕榈酸帕利哌酮组显著改善,在治疗时间达到8周时两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棕榈酸帕利哌酮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比利培酮组低,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效果,但其中棕榈酸帕利哌酮起效更快,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棕榈酸帕利哌酮 利培酮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80例,随机分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组(40例)和无抽搐电休克组(40例),分别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8次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12次。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组与无抽搐电休克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组,经过治疗后,有效38例,无抽搐电休克组,经过治疗后,有效30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RBAN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无抽搐电休克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且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较无抽搐电休克更为安全,对阻止白质完整性损害的作用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强。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无抽搐电休克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门诊PICC患者采用微信教育在改善社会支持和导管维护依从性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月至2016年12月门诊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门诊常规教育,观察组采用微信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和导管维护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社会支持总分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社会支持总分均较干预前出现上升(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检验表明观察组的导管维护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教育能有效的改善门诊PICC患者社会支持度及导管维护的依从性,临床运用的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门诊 PICC 微信教育 社会支持 导管维护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应用氨磺必利及利培酮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参照组实施利培酮治疗,研究组实施氨磺必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阴性症状与参照组对比,具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率与参照组对比,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氨磺必利及利培酮药物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氨磺必利效果优于利培酮,两组用药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氨磺必利 利培酮 首发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棕榈酸帕利哌酮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78例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39)予帕利哌酮缓释片6mg口服三天,无过敏反应即予肌注棕榈酸帕利哌酮;对照组(n=39)予利培酮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12周、24周末分别进行PANSS、TESS、PSP及MARS量表评估。结果最终研究组n=36、对照组n=37完成研究,4周、8周、12周、2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PSP、MARS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P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S在第4周及第8周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及第24周较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剂对照组TES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酮注射液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标签: 棕榈酸帕利哌酮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社会功能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6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微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97%)共3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共22例,且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75.76%)共25例,明显高于观察组(30.43%)共10例,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少,社会生活功能得到提高。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精细化护理)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康复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康复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康复效果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恢复期 精细化护理 康复效果 自我管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用阿立哌唑和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阿立哌唑或喹硫平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患者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喹硫平组较阿立哌唑组的下降幅度小,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多;且经治疗后,喹硫平组与阿立呱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7%与95.12%。结论阿立哌唑与喹硫平的治疗效果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中不分伯仲,但在安全性上,前者更高,且剂量更小,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 标签: 阿立哌唑 喹硫平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立哌唑联合齐拉西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特定研究时段(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分裂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资料,以床位号奇偶数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治疗,而观察组则给予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联合用药的方式,而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脂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水平无名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老年患者,采取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联合用药的方式对血脂水平无明显的影响,且精神分裂症状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阿立哌唑 齐拉西酮 老年精神分裂症 血脂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与氟哌啶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6例首发的、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哌啶醇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定量表(SCoRS),分别在治疗后4、8、12周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PAN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8周,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后4周(P<0.05);治疗8周与治疗12周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8、12周,两组患者的SCo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4、8、12周后试验组SCoRS评分分别为(30.89±9.16)、(30.11±7.45)、(28.01±8.4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与氟哌啶醇都可以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帕利哌酮缓释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效果显著优于氟哌啶醇,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帕利哌酮缓释片 氟哌啶醇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连续硬膜外麻醉行无痛分娩对新生儿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的远期影响。方法在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阴道分娩单胎妊娠产妇中随机抽取170例作为本次分析对象,根据产妇镇痛实施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讨论组各85例。其中对照组未实施镇痛方案,讨论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的AAMD-ABS总评分和韦氏智力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无痛分娩对新生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安全性。

  • 标签: 连续硬膜外麻醉 无痛分娩 新生儿 社会适应能力 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