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护理干预对预防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针对100名骨创伤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分到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50)和实施预防性护理的研究组(n=50)。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结果:研究组关节恢复效果评分、疼痛感评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骨创伤 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 神经外科为临床重要科室,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则为神经外科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表现为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患者的治疗难度增加,严重时可能出现生命安全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后,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本文特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神经外科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骨科护理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路径。方法:课题对象共有60例,借助计算机随机抽检,分配人数均等两个试验组,每组病人各30例。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病人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针对性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数值显著较低,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性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式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 标签: 骨科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我们研究了一系列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不当以及术后抗凝治疗的不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风险因素。这些发现强调了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需要更加关注高危患者,并提供个性化的抗血栓治疗方案,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栓形成,风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DVT)这一疾病源于深静脉中血液的异常凝结,进而造成静脉回流的障碍,以下肢最为常见。由于DVT形成的临床特性,近年来DVT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本文深入剖析DVT的成因及潜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旨在手术中更有效地预防DVT的形成,同时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细致的医护服务。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在科技的引领下,磁共振成像技术影响力扩大,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本文以3.0T磁共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成像伪影的原因,全面探讨了其预防方法与手段,为图像质量的提升以及工作质量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发挥磁共振在医疗领域的作用,实现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健康重要的需求,加速医疗科研水平的上升。

  • 标签: 3.0T磁共振 成像伪影 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桃核承气汤对产后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78例产妇,以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其中参照组行常规治疗,此基础上对研究组行桃核承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DVT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效果高于参照组,并且在DVT发生率上,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有差异性(P<0.05)。结论 选择桃核承气汤,对生产完成后的孕妇进行干预,可以减少DVT的发生,强化治疗效果,促进产后的恢复。

  • 标签: 桃核承气汤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烧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从 2013 年 3月到 2019年 3月入院的重度烧伤 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患者,共 8 例。结果: 5 例患者会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烧伤,并进行溶栓治疗, 7-10 天左右血栓就会出现完全的溶解,血管也比较通畅,而且在滤器中置入 10-14 天左右就能够成功取出,其中有 1 例患者年龄在 60 岁以上,超过 14 天以上,就不会取出滤器 。结论:对于此 8 例患者出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与原因等进行分析,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其对于预防深静脉与减少并发症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重度烧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方法选取58例剖宫产,随机分为对照组(29)与护理组(29),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为41.38%,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0%,对照组为34.48%,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取预防护理干预,能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本文对于如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总结。首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进行相关描述,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其次,对如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做了详细展开,主要包括术前预防与护理、术中预防及护理、术后预防与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对术后的预防与护理做了更多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病情症状观察分析、体位护理、患肢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早期功能锻炼指导、辅助器具的应用及抗凝药物应用等。最后,对本文做了相应的总结,即术后良好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对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0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 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实施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妇产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脉II号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病程超过2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的病人,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疗效指标,根据统计学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分析,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管内皮因子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康脉II号胶囊对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期”患者具有临床疗效,且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

  • 标签: 康脉II号胶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quo 亚急性期&rdquo 患者 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