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长江流域6城市2012~2014年DPP-4抑制剂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为指标,对6城市2012~2014年DPP-4抑制剂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6城市DPP-4抑制剂总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提高,用量最大的是西格列汀,其他药品DDDs构成比在逐年提升。结论从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趋势看,DPP-4抑制剂是一类具有发展前景的药物,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 标签: DPP-4抑制剂 销售金额 用药频度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预防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血糖水平及焦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仅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5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糖尿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10月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观察两组穿刺法应用效果。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减少出血和痛苦,有效防止动脉瘤形成,提高了内瘘较局限、自体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有助于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具有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 标签: 钝针扣眼穿刺法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对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一2015年2月90例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左右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的患者分别为45例,将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则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将其的饮食进行治疗,将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进行分析,将分析的结构进行比较。结果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18.24士10.27)mmol/L,采取常规护理以及饮食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8.28士2.37)mmol/L,从数据来看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餐后血糖X24.16士10.38)mmol/L,两者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餐后血糖明显给予实验组(10.01士

  • 标签: 饮食治疗 糖尿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细菌培养与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0例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法(设为观察组)和细菌培养法(设为对照组)检测细菌性痢疾。比较两组细菌性痢疾的检出率,观察不同状况患者的PCR循坏数。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细菌性痢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的细菌性痢疾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岁、存在便血、培养阳性患者的PCR循坏数最低,而年龄≥5岁、无便血、培养阴性患者的PCR循坏数最高。结论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法在细菌性痢疾的检验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菌性痢疾 细菌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法 临床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美唑在吸入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药理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吸入性肺炎治疗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分别为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孢唑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孢美唑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观察组45例患者有效30例,显效12例,有效率达95%,对照组患者有效12例,显效24例,有效率达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患者4例,对照组不良反应患者6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美唑在吸入性肺炎治疗中的有效率有较大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头孢美唑 吸入性肺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给予米非司酮预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奇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即术前3个月,患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mg。对比分析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预处理前后和对照组术前子宫肌瘤的直径变化,手术情况(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预处理后子宫肌瘤直径小于预处理前,且小于对照组术前(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给予米非司酮预处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小子宫肌瘤直径大小、改善贫血、缩短手术时间,对肝功能、肾功能的影响不明显,值得在临床应用

  • 标签: 腹腔镜,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35例,对比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研究组病人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服务,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病人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服务后,其护理的有效率高达97.15%,对比组病人给予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其护理的有效率达到82.85%。研究组病人在护理效果有效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有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能够显著的提升疾病的护理有效率,极大的缓解病人痛苦,减少病人栓塞发生情况,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该护理方法在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急性感染性 心内膜炎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探索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对20例需要置入PICC患者进行操作,在置管过程根据腔内心电图P波变化确定导管进入右心房,后撤2-3cm固定,P波无变化者,使用超声探测血管,排除导管异位,探查心脏四腔,确定导管进入右心房,后撤到预测长度,固定。X线胸片定位,比较导管尖端位置。其中18例患者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1例患者置管过程中发现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多次纠正失败,1例患者送管困难留置在锁骨下静脉。

  • 标签: PICC 超声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龄重度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应用两种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龄重度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与膀胱小切口手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TURP与弹道碎石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术中平均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与膀胱小切口手术联合治疗高龄重度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高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旷置术在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5年3月13例14髋关节感染病例进行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58.4岁(32~78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有假体或内植物者予以取出,0.50%碘伏浸泡,然后植入含高浓度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的骨水泥占位器,术后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周,感染控制后二期再植入翻修假体。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2~42个月),经一期病灶清理,假体或异物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旷置,二期假体再植入取得成功,无感染复发。1例因占位器脱位行二次旷置,1例因占位器脱位、感染控制不佳行二次清创旷置术;3例占位器断裂,占30.7%;术后感染控制率92.3%。Harris评分由一期手术前的39分提高至二期翻修术前63分。结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可有效控制髋关节感染;彻底清创、碘伏浸泡冲洗是消除感染的重要环节;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推荐使用关节型占位器,有助于改善二次翻修关节功能的恢复。个性化制作占位器,采用一些改良的制作技术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过渡期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髋关节 感染 占位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在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弥漫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择4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弥漫性肝癌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CT诊断和病理检查,对诊断准确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38例患者确诊为肝硬化,符合率为95%,2例肝硬化合并弥漫性肝癌患者漏诊,漏诊率为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行超声检查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但是肝硬化合并弥漫性肝癌患者误诊率较高,需要对患者进行CT检查和病理检查等以使患者病情获得确诊。

  • 标签: 超声检查 肝硬化 肝硬化合并弥漫性肝癌
  • 简介:摘要对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参加本次研究的护理人员共有22名,共有11名为本科学历,14名为大专学历,7名为中专学历。以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呼吸内科护理服务中展开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长对责任制整体护理考核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护理质量各方面评分均优于护理前,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后护士长对责任制整体护理考核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中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是可行的,可以使护士的专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 标签: 责任制整体护理 呼吸内科 优质护理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活性期患者28例为非活动组,活性期患者23例为活动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学抗体联合检测方法检测所有患者和健康者,分析并比三组免疫学检测结果。结果活动组患者IgA、IgM、IgG高于对照组,C4、C3低于对照组,非活动组患者IgA、IgG高于对照组,活动组ENA、ds-DNA、ANAS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工作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人性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在住院时间与护理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焦虑程度评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手术室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能加快患者康复,并且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外科手术 人性化护理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规范PICC置管护理路径管理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PICC置管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规范PICC置管护理路径管理,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置管保留时间明显延长,一次性置管操作成功率及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而PICC非计划拔管人数明显减少(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局部渗血及渗液、肿胀、管腔堵塞、静脉炎以及导管意外脱出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对置管技术、维护以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PICC置管护理路径管理可有效提高PICC置管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PICC置管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PICC置管 护理路径管理 艾滋病 新型隐形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与护理模具相结合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应用中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方法以我国的护理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国内医学院应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现状,合理分析客观结构化考试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情况,并探讨标准化患者与护理模具相结合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标准化患者与护理模具相结合在客观结构化的护理临床考核应用中能有效提高考核结果评价的客观性。结论标准化患者与护理模具相结合在客观结构化的临床考核是一种客观、有效的考核方法,值得在护理考核中推广应用并深入研究。

  • 标签: 标准化患者 护理模具 客观结构化 临床考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治疗中,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2例需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其中36例为对照组,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另36例为实验组,在丙泊酚、芬太尼的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的咪达唑仑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与丙泊酚用量、麻醉OAA/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以及OAA/S评分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治疗中,使用丙泊酚、芬太尼符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进行静脉麻醉,具有起效时间快,苏醒时间早的特点,麻醉无不良反应。

  • 标签: 丙泊酚 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 静脉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