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沙子沉积后再次活动和贯入是深水碎屑沉积层系重要作用。北海中部和北部古近系地层很好地记录了这些作用所形成特征,那里有大规模砂岩贯入体在很大范围对砂岩和泥岩层段储层形态和流体流动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规模、形态以及与母岩砂体关系,在北海古近系地震资料中看到大规模砂岩贯入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翼状砂岩贯入体,表现为从边缘陡倾整合砂体一侧或顶部(有时)发源不整合地震异常,可能属于沉积成因或贯入成因。这些贯入体厚度可达50m,可以10~35°角度切入已压实泥岩层段达100~250m。翼状贯入体形成可能与原有构造没有关系,但通常会利用包围泥岩中多边形断层系。第二类:锥形砂岩贯入体,表现为从独特反射点发源并向上延续约50~300m锥形振幅异常,而这种反射点位于可能母岩砂体上方几米至1公里处。这些贯入体厚度可达60m,其大部分范围都与层面不整合,倾角介于15-40°之间。供砂层系性质是推测,但可能具有近于垂直软弱带,如喷蚀通道(blowoutpipe)或多边形断面,而贯入体本身似乎并不受原有断层系控制。第三类:项部贯入岩复合体,是在较大规模母岩砂体之上形成贯入体网络。这些贯入体要么太薄,要么形状太复杂,因而地震数据无法很好地显示。尽管各个贯入体规模很小,但所构成顶部贯入岩复合体体积却可能有重要意义。大规模砂岩贯入体通常终止于不整合面,如Balder组底面(古新统最上部)、Frigg组顶面(下始新统)或渐新统底面,在那里它们可能已突出古海底。由于砂岩贯入体通常都有很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因此可以成为重要储层和厚泥岩层序中有效流体通道。由于砂岩贯入体地层位置�

  • 标签: 砂岩 地震描述 不整合面 碎屑沉积 流体通道 流动性质
  • 简介:地震资料中含有地下地质和岩石性质重要信息。经过正确处理、成像和分析后,这些地震资料便成为描述和评价页岩非均质性、原地应力以及脆性或塑性等特征重要信息来源。刊用成熟技术和最新研发技术,我们可以对地质构造属性、取决于频率属性、应力属性和岩石物性属性等进行提取、可视化并成图。对于页岩目的层认识、远景区识别与排序以及地震资料在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更好应用,这些属性综合分析和解释是至关重要

  • 标签: 地震属性 页岩 福特 地震资料 信息来源 原地应力
  • 简介:在北极陆地永久冻土区及沿世界上一些海洋外陆缘海下发现了大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这一发现激起了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成为一种可能能源强烈关注。然而,在将天然气水合物看作是人们消费得起有生命力天然气源之前,必须攻克重大乃至可能难以解决技术难题。对北极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综合信息表明,在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地下约130~2000m深处。近海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主要是根据已绘制海底下大约100~1100m深处异常地震反射层即海底模拟反射层推断。目前对世界海相和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资源量估算大体一致,约为20,000×109m^3。关于在界定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内所储集天然气资源量以及含水合物地层内天然气水合物含量等根本问题分歧证明了我们对天然气水合物知之甚少。但是,最近有几个国家包括日本、印度和美国已制定了雄心勃勃国家计划以进一步考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这些计划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诸如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生产系统设计以及更重要即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成本和经济性等关键性问题。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陆缘 储集 北极 海底 海相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最富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面积5×10^4km^2,目前已生产石油300多亿桶,估计可采石油储量为440多亿桶。该盆地含油气系统核心成分是:(1)世界级优质烃源岩[上白垩统拉卢纳组(LaLuna)],其沉积环境是缺氧陆架-陆坡,并经历过间歇性有氧作用和构造活动改造;(2)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河流三角洲环境中沉积优质碎屑岩储层;(3)两期均有大规模油气生成快速构造沉降,第一期出现在古近纪加勒比一南美板块斜向碰撞阶段,而第二期发生在新近纪塞拉德佩里(SierraDePerijfa)和梅里达安第斯山隆起过程;(4)沿着走滑断层、正断层和反转断层以及晚始新一渐新统区域不整合面发生了石油侧向和垂向运移。油气生成、运移和圈闭严格受马拉开波盆地构造演化控制。在古近纪,于盆地东北边缘发育前渊和马拉开波台地上与裂谷作用有关侏罗系断层走滑复活,决定了烃源岩和储集岩沉积早期构造背景。盆地北一东北边缘地下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已上倾运移进入盆地中南部上覆始新统碎屑岩储层,而运移通道就是南北走向走滑断层。马拉开波盆地附近塞拉德佩里哈和梅里达安第斯山在渐新世一中新世发生了隆起,使该盆地大部分范围出露地表,而这个时期正是盆地含油气系统发育第二阶段。盆地周围山脉隆起使盆地内部发生褶皱并下挠,形成了大面积马拉开波向斜。由于马拉开波向斜形成,在向斜盆地中部和南部开始生油,同时所生成油气向北运移。油气沿着复活走滑断层向马拉开波向斜翼部运移并进入隆起山脉附近中新统地层。选出石油已在马拉开波盆地边缘形成了大量地表油苗。

  • 标签: 马拉开波盆地 含油气系统 优质烃源岩 走滑断层 垂向运移 碎屑岩储层
  • 简介:以小波变换和偏移地震数据奇异性分析为基础,开发了一种新常规地震属性——SPICE(Spectralimagingofcorrelativeevents,相关同相轴频谱成像)。该属性提供了地下层状模型,包含丰富构造和地层细节,使得相干和阻抗属性更加突出。

  • 标签: 常规地震属性 SPICE 频谱成像 地下层状模型 连续小波变换 地震勘探
  • 简介:北极大陆永久冻土区以及全球大陆边缘外侧海底大型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发现,增强了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可能能源兴趣。但在把天然气水合物视为一种切实可行而且成本可以负担天然气供应源之前,人们必须解决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北极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综合信息表明,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埋深可能在130~2000m之间。近海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主要是根据称作海底模拟反射层异常地震发射层来推断,这些反射层分布深度在海底之下100~1100m之间。目前全球海洋和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有2万万亿m^3。在一些根本问题上,例如所圈定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天然气数量以及含水合物地层天然气水合物含量,人们观点很不一致。这说明我们对天然气水合物仍知之甚少。最近,日本、印度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启动了雄心勃勃国家项目,以进一步考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这些项目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性质、开采系统设计以及最为重要开采成本和经济性。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能源潜力 开采成本 分布环境 含气量
  • 简介:高油价及对于未来原油供应关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提高采收率,即一类能够显著地提高现有油藏采收率技术兴趣。大多数关于提高采收率经验依旧来自美国,它们主要是西得克萨斯二叠系盆地二氧化碳驱和加利福利亚SanJoaquln谷地几种热采工艺。每两年就要对这些项目进行一次清点。但世界范围内应用却正在日益增长。加拿大艾伯塔沥青热采正在迅速增加,

  • 标签: 采收率 目的规划 二氧化碳驱 原油供应 得克萨斯 热采工艺
  • 简介:地震波穿过含油气储层时,高频能量相对于低频能量衰减更快,地震波频谱特征表现为"低频能量相对增加、高频能量相对衰减"。利用改进S变换对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在时频域内通过谱模拟方法得到地震数据子波谱,能够有效消除反射系数影响,通过油气藏检测技术识别储层含油气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含油气储层刻画精度。实际地震资料油气检测结果与钻井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可行性。

  • 标签: 改进S变换 频谱特征 子波谱 油气藏 储层预测
  • 简介:由近地表结构、衰减和散射引起振幅炮检距变化(AVO)观测值趋势和变化,可以用伪频谱粘弹性2D模拟进行数值合成.而近地表结构造成振幅聚焦和发散,则在一定比例炮检距时窗内其引起AVO畸变比构造横向变化所引起畸变要明显.衰减和散射减弱了所有炮检距上绝对振幅.散射和波干涉加大了有关AVO测量值变化.由于内在衰减、与散射有关视衰减和几何聚焦相对影响,规格化AVO响应可能随炮检距增大或减小(相对于弹性,非散射一维解而言),从而,可以把预测AVO特性描述成密度、速度、孔隙度或泊松比反差函数.如果只有相对(规格化)振幅可用的话,就很难区分对绝对振幅有主要贡献那些参数间影响.例如,固有衰减产生振幅降低趋势(相对弹性平层模型而言)会与大炮检距范围内聚焦/散射或各向异性影响相抵消.当噪声级别足够高时,依据散射和衰减诊断信息就丢失了.因此,基于均匀层状弹性模型AVO观测值解释必须小心使用.因为一般来讲它不是唯一.AVO参数中横向变化是烃类检测关键,这样由近地表结构横向变化产生AVO横向变化,有潜在被误解可能,尤其在炮检距范围时间.

  • 标签: 衰减 散射 AVO测量值 影响 地震勘探 振幅
  • 简介:地球是一个巨大热机。通过热对流和传导,地球中心有大量热量不断地输送到地表。大多数在地球表层发生大规模地质作用,它们最终动力都是地热,例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在地壳中传导一部分地热,已被用于推动使沉积岩巾有机质转化为油气化学反应:如果没有地热,地球上就不会有自然生成石油。因此,测量地热并了解它在地壳岩层中传输机理对油气勘探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 标签: 地球 油气勘探 地壳 地热 板块运动 地质作用
  • 简介:渗透率是储层特征最重要岩石物理参数之一。测井给出了孔隙度和饱和度良好估算值,但是,从核磁共振测井中得到渗透率精度非常差。到目前为止,对于局部测量来说,可靠渗透率值只能从岩样实验室测量中得到,对于较大规模平均测定只能通过试井确定。

  • 标签: 渗透率 测量方法 储层 孔隙度 饱和度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
  • 简介:层析技术在医学中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地球物理界同样受到了层析技术影响和激励,对其研究及应用正在迅速发展。文章根据层析技术基本概念。论述了地震层析成象及层析静校正理论依据,给出了层析静校正在Promax系统软件中实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对野外实际地震资料试验处理效果。

  • 标签: 层析技术 静校正 地球物理界 地震层析成象 理论依据 Promax系统软件
  • 简介:对于高矿化度地层水油田,利用中子寿命测井可有效区别油水层,但对于淡水油田,由于油和水俘获截面相近,因此无法用其判断油水层。硼中子寿命测井就是对中子寿命测井技术进行改进而发展起来一种适应低矿化度地层动态监测新技术。它是向地层中注入高俘获截面的硼酸,增大地层水俘获截面,从而使中子寿命测井可应用于低矿化度地区,获取地层剩余油资料。该技术对于挖掘潜力油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硼中子 寿命测井 剩余油饱和度 现场应用
  • 简介:从1990年以来,以阿纳达科(Anadarko)为首合作项目已经在阿尔及利亚伯开恩(Berkine)盆地发现了超过20亿桶油当量油气储量。自1986年项目开始实施,到1998年HBNS油田首次投产,共经历12年经营历程。阿纳达科公司是1986年进入阿尔及利亚,当时其前身潘汉德勒东方(PanhandleEastern)公司与阿尔及利亚国家油气公司(SONATRACH,本文译为索那恰奇)签订液化天然气合同刚刚失败。那时,由于旧石油法限制了合同执行,许多外国公司都撤出了阿尔及利亚。阿纳达科却认为在伯开恩盆地存在一个储量丰富而未勘探含油气系统,但由于地表沙丘和地下盐层影响,使地震剖面难以识别,钻探难以开展。1990年1月,根据新油气法签订了一个产量分成合同,使阿纳达科有权勘探5百万英亩(2百万公顷)土地,作为交换,阿纳达科要投入1亿美元义务工作量。阿纳达科首口探井经1991年11月测试是口干井。此后对运移通道研究以及新二维地震数据采集,使该公司在1993-1998年期间发现了9个重要油气田(单井自喷产量达到21,395桶/日)。自HBNS油田在1998年5月首次投产以来,原油日产量在3万桶至7万桶之间变化。随着其他油田开发,到2003年原油日产量将超过30万桶。阿纳达科合作项目的成功应归于管理层远大目标和承担风险勇气、对富有远景但尚未勘探含油气系统深刻认识、项目的有利时机(在比较有利新油气法出台前夕进入合同谈判)、与索那恰奇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新技术(地震和钻井)以及履行长期义务勘探工作量。未来挑战集中在为了阿尔及利亚和外国投资者共同利益,有效而及时地开发所发现油气田。

  • 标签: 阿尔及利亚 投资 国际油气勘探 油气田开发
  • 简介:本文评述地表地球化学数据解释和显示系统方法,并讨论地表地球化学测量直接和间接方法。地表地球化学数据解释一开始必须着重确定背景值和可能出现异常样品。可以利用直方图和概率关系曲线图来实现这两类样品区分。由于地表地球化学数据本身存在干扰噪音,因此需要使用各种平滑化技术,包括线形测区移动平均值和网格数据移动单元平均值。利用一种方差分析法可以评价采样密度充分程度。所有地表地化数据都必须符合地质评价结果并有助于对石油潜力评价,同时在统计学上也要有意义。对多元统计法进行了评述,包括比率、交会图、分类对比类图以及三元图。对比较先进多元统计技术作了简要介绍,例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及神经网络技术。地表地球化学数据图形显示往往是最终成果。介绍了如何根据不规则间距控制点建立规则网格不同方法。对于估算网格点值地质统计分析和克里格方法进行了相当深入讨论。对于详细等值线制图和彩色浓度差异制图局限性也作了介绍。

  • 标签: 地球化学数据 图形显示 地表 地质统计分析 地球化学测量 评价结果
  • 简介:页岩气是目前天然气储量增长最主要因素,我国蕴含丰富页岩气资源,页岩气成功开发将对能源结构、环境政策及能源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查明影响页岩气高产地质因素,本文将页岩气藏与常规油藏对比总结得出页岩气藏特征;分析了页岩气生烃机理、赋存机理与运聚机理;探讨了各地质因素对页岩气开发影响能力与作用方式。研究认为,各种错综复杂地质因素主要通过含气量、含气页岩厚度与面积、脆度及孔隙—裂隙网络4个方面影响页岩气开发难度与商业价值。

  • 标签: 页岩气 含气量 厚度 面积 脆度 裂隙—孔隙网络
  • 简介:利用微地震事件空间-时间分布,为一套产油气密西西比系页岩估算了压裂作业前、后渗透率。在压裂作业开始时,微地震事件空间和时间分布,指明了可导致水力裂缝发育非线性孔隙压力松驰。这样就有可能应用Dinske等(2008)方法来估算压裂作业前、后这套页岩渗透率。水力裂缝周围这一原始页岩层渗透率约为4×10^-5达西,而水力裂缝自身渗透率约为1达西。对于水力裂缝长度和宽度也作了估算。微地震事件位置与能量比较表明,产生了水力裂缝微地震事件其能量要大于在压力向围岩扩散时所发生事件。孔隙压力扩散微地震事件空间分布与天然裂缝方位十分一致。

  • 标签: 渗透率 估算 页岩 地震活动 地震事件 水力裂缝
  • 简介:传统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在构造油气藏勘探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岩性油气藏勘探研究则缺乏具有针对性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地震平面岩相解释,它在地震切片解释方法基础上,发展了多属性融合成像、切片沉积相投影、平面岩相智能追踪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横向密集连续特性,提高了地震一地质解释效率和精度,对地下规模较小地质体具有很好识别能力,对岩性油气藏勘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属性融合 智能追踪 地震切片 平面岩相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