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岩基是核电Ⅰ、Ⅱ类物项的承载基础,其动力参数取值对核电抗震设计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核电站岩基以块状火成岩为主,其动力参数取值和试验成果较少,而有关层状岩体结构的核电站沉积岩岩基动力参数取值和试验研究则未见报道。本文以我国首个以沉积岩为岩基的核电为例,基于振动基本理论,设计了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激振实验,并对比了垂直层理水平方向和沿层理水平方向的激振试验结果,旨在获得首个沉积岩核岛岩基的岩基阻尼比、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等动力参数,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依据。试验表明:由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获得的某核电站呈层状岩体结构的沉积岩核岛岩基动力参数相近,岩基抗压刚度系数为21.40—28.83MN/m3;岩基抗剪刚度系数为15.44—22.68MN/m3;岩基抗弯刚度系数为44.24—60.72MN/m3;岩基竖直向阻尼比为7.34%—7.68%;岩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为7.43%—7.44%;垂直层理水平方向和沿层理水平方向试验成果的各向异性指数为0.9%—7.5%;动力参数呈弱各向异性。试验结果首次给出了该核电站沉积岩岩基的动力参数取值范围,对具有相似岩基的核电抗震设计有较好的工程参考价值。

  • 标签: 核电厂 沉积岩 核岛岩基 激振试验 阻尼比
  • 简介:根据核安全法规和导则,对核电选址地震安全评价中发震构造与能动断层的关系,以及发震构造与能动断层鉴定的时代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近年来核电选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发震构造与能动断层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发震构造 能动断层 核电厂选址
  • 简介:本文分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新颁布的安全导则“EvaluationofSeismicHazardsforNuclearPowerPlants(NS-G-3.3)”与前版导则相比在内容、方法上的一些显著的变化;同时,结合我国核电厂址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实践,对该新版导则在我国的引进和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 标签: IAEA 安全导则 核电厂 厂址 地震危险性评价
  • 简介:为研究核电站结构.设备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针对某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反应堆进行结构与设备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通过对考虑与不考虑结构.设备相互作用的模型进行对比,开展模态分析、设计基准地震动下和超设计基准地震动下的动力特性分析以及楼层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剪力墙主体结构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层间剪力最大减小60%,水平向楼层反应谱峰值减小为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40%,提高了结构与设备的安全性,并为设备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但竖向楼层反应谱在结构竖向周期附近有放大作用,建议在设备抗震设计时予以注意。

  • 标签: 核电站 结构-设备相互作用 动力分析
  • 简介:在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CECS160:2004)》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广东地区的场地和地震作用特点,确定出了广东省甲、乙、丙类建筑不同设防水准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广东省91个城镇的特征周期分区值,为广东省建筑物抗震设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地震动参数。

  • 标签: 广东省 抗震设计规范 场地 地震作用
  • 简介:历史地震核查就是核查地震的宏观震中,而宏观震中应是地震能量的辐射中心。由于过去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历史地震的确定中,往往把破坏最大的地区定为震中,这样就有可能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定为震中。1558年,在广东省的西部与广西省交界处发生了一次中强地震,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将其震中定位于封川。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的县志和府志,阐述了地震发生时的人文环境,包括行政建制、政治局势、经济与文化、地质条件以及各地间的关系等,同时还结合地震破坏的地基条件和单边地震记载点的分析,认为以上所确定的地震震中,仅是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而不是地震的辐射中心——释放能量最大的地区。同时,通过1558年地震记载点与1584年肇庆2个地震记载点的比较,说明了这些地震的震中相近。最后,根据地震影响范围(地震记载点)确定了1558年地震的参数。

  • 标签: 宏观震中 地质灾害 1558年封开地震 地震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