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当前在国家和省市各个层面出台了很多推动智库建设的举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得益于此,但是智库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研究的时效性问题。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周期很长,时效性面临压力。二是智库的视野性问题。

  • 标签: 智库 大数据 中国特色 性问题 时效性
  • 简介: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西方发展经济学认为城市化代表着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史观既承认城乡分离的历史进步性,又认为城乡对立最终必然会走向城乡融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辩证地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使农村成为发展的主体。毛泽东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实践并不是浪漫主义的唯意志论,也不是反现代性的农业社会主义,而是追寻另类的现代性,体现出以人为本而非以资为本的发展理念。这段历史实践对今天中国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工农城乡关系 客观规律 发展经济学 “正统”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美外交工作,以责任担当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赋予其"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核心内涵;同时,努力破解中美双方的共识困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这一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推动两国沿着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不断前行。

  • 标签: 习近平 外交战略新思维 中美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1.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时代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国家重要战略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挥政策研究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

  • 标签: 中国特色 智库 科学决策 能力 政策研究机构 咨询作用
  • 简介: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宝。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战略为构建良好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提供了新机遇,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也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实现两者的良好互动,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意义重大。

  • 标签: 军民融合 军政军民关系 战略体现
  • 简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提高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决策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和地方软实力意义重大,也给地方党委政研部门如何更好担当作为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 标签: 地方党委 智库 政研室 决策水平 党委领导 治理能力
  • 简介: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本身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技术专家体制的社会背景、组织和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东方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似乎完全不同,但其基本目标和价值又很相像。苏联模式是国家主义,其基本弱点在于过分集中且服务于官僚统治精英的利益。南斯拉夫模式是国家主义和自治的结合,其特征是工人和经理在企业层次上起一定作用,但官僚在更高层次上起更大作用。技术专家体制的哲学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的哲学。一种批判的社会哲学既要为技术进步提供各种可能,又要铭记技术考量最终必须服从于人道主义考量。

  • 标签: 当代社会 技术专家体制 技术创新
  • 简介:在毛泽东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对“技术革命”的倡导和论述是核心内容却又容易被忽视。笔者试通过对毛泽东。技术革命“理论与实践主要内涵与特征的考察分析,探讨它的科学价值、深刻意义及其于今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技术革命 毛泽东 理论与实践 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 科学价值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列宁也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主席曾指出,评价一个政党作用的大小及好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

  • 标签: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工作 马克思主义 直接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发展
  • 简介: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问题”,即人不但丧失了自由个性,而且由于片面发展而成为机器附属物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因而导致了人失去了社会生活所应该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异化了的分工”。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消灭“异化了的分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综合技术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综合技术教育的“多元”本质能够促进劳动者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进而恢复其自由个性;它的技术(工艺)内容则能够让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进而为恢复人的意义提供社会基础。

  • 标签: 人的问题 分工 综合技术教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国有企业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改革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运作。本文依据近现代市场规则以及国企性质和特征,阐述了国企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作为竞争性经济组织的矛盾,分析了国企作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存在是否具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合理前提与条件。认为,国企虽然具有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但在实践中维护国企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逻辑上仍然要求国家或社会直接承担创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这不仅不利于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形成以民间资本为投资和收益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格局,而且有悖于改制的初衷,进而指出了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出路。

  • 标签: 国有企业 技术创新 市场规则 资源配置 民间资本 投资
  • 简介: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霍克海默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等同于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及马尔库塞“社会生产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等思想。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政府干预的视角,认为科学技术掩盖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成为新的合法性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我们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共进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哈贝马斯夸大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混淆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值得警惕。

  • 标签: 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互动关系
  • 简介: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不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扩散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整体谋划技术创新政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网络。

  • 标签: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政策 创新驱动 创新型国家
  • 简介:在以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类普遍面临着审美经验贫乏的现实。本雅明认为这根源于艺术品光韵的退隐。机械复制带来艺术作品光韵的消逝,而技术却可以将其再现。本文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蓝本,分析艺术品在膜拜与展示两种价值之间运动的原理,以求得艺术品光韵再现的契机,进而重获审美经验的可能性。

  • 标签: 摹仿 光韵 技术 机械复制 艺术自律
  • 简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邓小平这一铿锵有力的论断,为我们指出了怎么样依靠科技进步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

  • 标签: 科学技术事业 三代领导人 邓小平 技术关键 毛泽东 社会主义工业化
  • 简介:为了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上海市科协和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双科'讨论会,此届会议的主题是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的问题。参加此届会议的有北京、上海等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共五十来人。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 标签: 上海市科协 自然科学研究 哲学研究所 现代科学 哲学原理 社会主义原则
  • 简介: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落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重要讲话精神,由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4月14日至15日在重庆召开。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