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五”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及其前进方向,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及其前进方向问题。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清晰、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其前进的方向、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同时.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把握好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期性 前进方向
  • 简介:本文从下面三个方面阐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一、《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它的发展创新;三、《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传统理论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理论形态。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传统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理论形态
  • 简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核心所在。

  • 标签: 共产主义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的自由发展 人类社会
  • 简介:增强理论自信是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行的重要任务和理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其生成和延展的自身逻辑结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耦合互动作用是其理论逻辑;党的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主体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逻辑;回应时代之问和迎接改革挑战的现实诉求是其现实逻辑;生成、服务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应然逻辑是其实践逻辑;在历史经验和比较鉴别中增强理论自信是其历史逻辑。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逻辑梳理和阐释,为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起到借鉴作用。

  • 标签: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共产党 理论自信 逻辑结构
  • 简介:中国话语的关键是“中国”,强调的是话语及其理论支撑的民族性、特殊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打造中国话语的总体要求。中国话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中国话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中国话语应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话语要把世界最关注的中国问题说清楚,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主张,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改变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 标签: 中国话语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以诚信机制为核心的社会资本,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机制状况虽然不容乐观,但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有助于完善诚信机制.

  • 标签: 诚信机制 和谐社会 社会资本
  • 简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 社会和谐 价值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党 经济社会生活
  • 简介: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关注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度困难群众,是我党“执政为民”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义和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具体反映。适应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要求与历史的必然。本文主要从政府救济与社会慈善互助两个层面分析我国社会救助机制的基本态势和问题,提出了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的路径与思考: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组织培育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环境政策优化机制、宣传教育普度机制、政府职能部门的扶持监督机制和具有国际视野、富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理论创新机制等。

  • 标签: 社会救助 慈善公益 救助机制 和谐社会
  • 简介: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过渡的过程中,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有其明显的缺陷和负面影响,推进既能适应农村需求又能与城镇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这无论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转变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统筹城乡 社会保障 和谐社会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之际,毛泽东所作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讲话”虽未明确提到“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从其倡导的“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 和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创造性运用
  • 简介:2006年9月21日至22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举办,作为上海社会院知名品牌“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一个分会,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伦理研究机构:有经济伦理国际奥委会之称的“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学会”(ISBEE,该学会作为合办者派出了5位不同国籍的执行委员与会)、由国际高层企业家领袖组成的著名Caux圆桌会议、美国圣母大学、中国伦理学会、上海伦理学会等。国内外知名经济伦理学专家学者和企业家40余人与会并提交了论文。

  • 标签: 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国际企业 市民社会 研讨会综述
  • 简介:社会学大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可以从"文本之外"与"文本之内"两个向度来加以评估和总结。从"文本之外"来看,李达在中国率先确立了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他撰写的《社会学大纲》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行世后在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从"文本之内"来看,《社会学大纲》不仅精心构筑了一个严整而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自觉地运用了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和批判的历史主义方法,而且在中国开创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为"实践的唯物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综合这两个向度,完全可以判定,《社会学大纲》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标志性成果之一。

  • 标签: 《社会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贡献
  • 简介:顾海良在《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4期撰文认为,《论十大关系》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研究 经典文献 顾海良 论点摘编 纪念活动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赵曜,男,1932年生,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第三届、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 标签: 赵曜 中共中央党校 评议组 社会科学规划 民族学学科 中国特色
  • 简介: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是广东肩负的神圣使命,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走出危机谋求发展成为广东进行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践的重要契机。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实践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如以调整结构为抓手,积极实施推进"双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实践为我们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本经验。

  • 标签: 科学发展 实践 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