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一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社会理论。比较研究意义是值得肯定,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人对自然界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鲜活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 标签: 生产力 交往能力 唯物史观
  • 简介: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研究提出了新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性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辩证法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吉藏首先明确提出。道教经过一个阶段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存在主义是对个体存在状态及其成因进行探析哲学流派,个体存在状态异化是导致个体产生不合理信念与心理障碍根源.要想解决心理障碍高发这一严重社会问题,需从修正个体信念系统出发.时代状况影响个体存在状态,个体存在状态是塑造个体信念系统主要素材,为厘清个体信念系统构成要素,需要对个体存在状态进行分解.基于对厌倦现象梳理与挖掘,可以发现时代状况与个体存在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揭示出存在状态对个体信念系统型塑机理,以及信念系统与心理障碍发生之间内在关系.通过对厌倦现象分析,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可以揭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个体信念系统进行修正与重塑路径与方法.

  • 标签: 存在主义 心理治疗 厌倦 信念 存在状态
  • 简介:《东西均》一书是方以智晚年代表哲学著作之一,在明末清初"三教合一"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教归儒"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系统阐述、对"名教"现实意义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死亡哲学思想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一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学术理想。而其"折衷"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自身悖谬现象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不可还原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起点、意识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分析所展示意识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意识自身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一种错误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时间 意识 存在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安东尼·朗(AnthonyA.Long),1937年8月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兼职教授。朗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研究成果,

  • 标签: 古典哲学 安东尼 百科全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专访 兼职教授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发展。但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
  • 简介:摘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划或者地缘政治角逐。它背后“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理念,既深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也更加切近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本意。这一理念所蕴含整体论思维方式和生化模式因果观不但不排斥个体权益,反而是后者最终保障。将这个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有望导致一个与个体主义哲学理念主导下冲突不断世界秩序截然不同世界秩序。这是历史给予中国和世界机遇和责任。

  • 标签: 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丝路秩序 因果观 囚徒悖论
  • 简介:摘要: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持守着自身特质“本体”。经过进一步论证,自我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框架内加以解决“寂静意识”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非对象性特征、静谧性体验以及伴随性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 标签: 胡塞尔 耿宁 自我 广延 原对象 “寂静意识”
  • 简介:近四十年来,大陆宋明理学研究贯穿几条线索,主要包括反理学研究、西方哲学援入与对话、思想史视野融合、理学与经学交叉研究等。其中反理学研究在不同阶段又分别表现为气学、实学和启蒙思潮研究等。这些研究取径在理学研究方面创获颇多,但偏于外在路径,存在不少问题。未来理学研究仍将多元发展,而内在径路研究才是理学研究之本。

  • 标签: 反理学 中西对话 思想史 经学向度 内在径路
  • 简介:石永泽(以下简称“石”):俞老师,您好!关于您故事我们听到过不少,这次想请您谈谈您学术生涯,相信对我们这些后辈会有启迪。您是如何走上哲学研究道路?从您发表作品我们知道您从事哲学研究是从海德格尔开始

  • 标签: 哲学研究 研究员 学术生涯 海德格尔 “石”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近代物理学是随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学实在问题讨论是由微观粒子不可观察性、量子力学概率性、非定域性等特征引起,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问题。科学是哲学一科学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终结者”,而是哲学“改造者”与“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学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实在: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学理论是在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过程完成,是对自在实在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一种语境论实在观。

  • 标签: 经典实在论 量子实在论 理论实在 谈论实在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活动视为一种基本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活动展开,所涉及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波普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没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批判,是对波兰尼一个强有力支持,但是她“具有认知主体认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