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西蓟马是世界性害虫,利用西蓟马对寄主植物嗜食性的差异,通过驱避作用防控西蓟马,能够为绿色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西蓟马嗜食的甘蓝和非嗜食的大蒜上互喷汁液,采用黄瓜+甘蓝、黄瓜+大蒜2种相间种植方式,研究它们对西蓟马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结果】在甘蓝上喷洒大蒜汁液后,甘蓝叶片上西蓟马的虫量和产卵量均明显减少.大蒜汁液浓度越高,减少得越多;在大蒜上喷洒甘蓝汁液后,大蒜植株上西蓟马的虫量和产卵量明显增加,且增加程度与甘蓝汁液的浓度呈正相关.黄瓜和甘蓝相间排列时,西蓟马在黄瓜叶片上的数量与单作黄瓜叶片上无明显差异;但黄瓜和大蒜相间排列时,西蓟马在黄瓜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单作黄瓜上的虫数,多52.4%.【结论】在嗜食寄主植物上喷洒非嗜食植物汁液或间作非嗜食的寄主可以明显减少西蓟马的选择性.研究结果为利用非嗜食植物挥发物防控西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方法.

  • 标签: 西花蓟马 寄主选择性 植物汁液 相间种植
  • 简介:【目的】蝇蛹俑蜂是很多双翅目害虫的蛹寄生蜂.了解温度对寄生蜂寄生效能的影响是利用寄生蜂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方法】实验室条件下设置温度为21、24、27、30、33尤,测定温度对蝇蛹俑蜂雌蜂寄生瓜实蝇蛹功能反应的影响.蝇蛹俑蜂对瓜实蝇蛹的功能反应用Mkhaelis-Menten-n型功能反应模型Na=AN/(f+W)进行拟合.【结果】不同温度下蝇蛹俑蜂的寄生潜能(4)和寄主半饱和密度(F)不同.当温度在27尤时,其寄生潜能最大;而寄主半饱和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结论】瓜实蝇在瓜地盛发期的栖境温度适宜蝇蛹俑蜂的寄生.

  • 标签: 蝇蛹俑小蜂 瓜实蝇 温度 寄生潜能
  • 简介:【目的】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分别在19℃,22℃,25℃,28't2,31℃下饲养橘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统计各温度下卵到蛹的的获得率、蛹重、羽化率、存活率及飞出率。结果表明卵到蛹的获得率28℃最大,为62.12%,19℃最小,为43.12%;蛹重25℃最重为1.3854g/100粒,19℃最轻,为1.2610g/100粒;羽化率25℃最高,为93%,31℃最低,仅82.67%;存活率31℃最高,为66%,19℃最低,仅为4.67%;飞出率25℃最高,为65%,31℃最低,为16%。综合不同温度下的卵到蛹的的获得率、蛹重、羽化率、存活率及飞出率得出25℃-28℃是大量饲养橘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的最佳温度。

  • 标签: 橘小实蝇 伴性遗传品系 蛹色
  • 简介:【背景】对寄生蜂与寄主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寄生蜂有效利用的基础。寄生蜂雌蜂通常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进行产卵。【方法】在室内26℃条件下,研究了橘实蝇蛹体型大小对蝇蛹俑蜂产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饥饿方法处理3龄橘实蝇幼虫以获得体型大小(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寄生蜂选择寄生。【结果】蝇蛹俑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中等的寄主蛹,然而,随着寄主体型的增大,后代雌性比率增大,且寄主蛹个体大小与后代雌蜂体型大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橘实蝇蛹个体大小对蝇蛹俑蜂后代发育历期和寿命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蝇蛹俑蜂雌蜂能够根据寄主蛹质量来调整后代数量和性比,以使后代适应度最大化。

  • 标签: 橘小实蝇 蝇蛹俑小蜂 体型大小 适合度
  • 简介:【背景】实蝇的竞争可能发生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但未见卵和蛹的种间竞争的相关报道.【方法】将橘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及蛹按照相应的比例或龄期分别进行混合培养,分析2种实蝇的卵或蛹混合后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是否受到彼此影响.【结果】橘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同龄等量混合,对彼此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影响.当橘实蝇和番石榴实蝇的蛹为新鲜蛹时,分别与比它们蛹龄大1d的对方蛹混合,蛹的羽化率分别为(87.67±3.61)%和(84.33±2.56)%,显著小于对照,说明在此混合蛹处理中,后化蛹者的发育可能受到先化蛹者的抑制.【结论与意义】总体上,在卵和蛹期,橘实蝇与番石榴实蝇未产生竞争作用;但不排除蛹期竞争的可能性,这种竞争可能存在于特定的蛹期.

  • 标签: 橘小实蝇 番石榴实蝇 种间竞争
  • 简介:【目的】研究补充营养对周氏啮蜂海南本土地理种群和北京地理种群的生物学参数是否有差异。【方法】设置不同的营养(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水、空白)分别饲喂周氏啮蜂,统计2个地理种群的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寿命。【结果】2个地理种群的周氏啮蜂羽化后不久即可进行交配,补充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能显著提高2个地理种群的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蜂寿命,补充不同的营养对两个地理种群的雌雄比、发育历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饲喂10%蜂蜜的海南地理种群寄生率最高(84.60%),饲喂10%葡萄糖的海南地理种群羽化率最高(97.47%),饲喂10%葡萄糖的海南地理种群出蜂量最高(60.03头),饲喂10%葡萄糖的海南地理种群雌、雄蜂的寿命均为最高,分别为9.13和8.53d。营养和地理种群的交互作用对周氏啮蜂雄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比、雌雄蜂寿命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周氏啮蜂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补充营养可不同程度促进周氏啮蜂生殖力、寿命及寄生率,对寄生蜂繁育和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周氏啮小蜂 椰子织蛾 营养 地理种群 生物学
  • 简介:【背景】米尔顿姬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的植食性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蜂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I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的Maximum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蜂与膜目其他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26bp,COI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88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蜂16SrRNA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的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的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蜂与蚜蜂科的Encarsia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蜂科的Chrysocharis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蜂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米尔顿姬小蜂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 简介:【背景】米尔顿姬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的植食性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蜂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的Maximum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蜂与膜目其他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26bp,COⅠ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88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蜂16SrR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6SrRNA和COⅠ基因的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的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蜂与蚜蜂科的Encarsia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蜂科的Chrysocharis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蜂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米尔顿姬小蜂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 简介:[背景]椰心叶甲啮蜂在防治椰心叶甲危害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耐低温胁迫能力将决定该寄生蜂是否能在低温环境下建立种群并发挥控害效能.筛选椰心叶甲啮蜂低温胁迫下相关响应基因,可为揭示其耐寒性机理提供重要线索.[方法]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别以经0℃处理24h后的试虫与未经低温处理的试虫.DNA互为t.st.r与driver,正反向构建椰心叶甲啮蜂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鉴定阳性差异片段,并分别随机挑选正反向文库224和119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本试验所构建的cDNA消减文库为椰心叶甲啮蜂低温胁迫下特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分别得到了40和4个高质量ESTs,经PCR鉴定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于200~700bp之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新陈代谢、细胞结构、信号传导、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生理过程,并筛选出5类与啮蜂耐寒性相关的基因,包括Hsp家族蛋白、海藻糖磷酸合酶、谷氨酰胺合成酶、ATP合成酶β亚基和NADH脱氢酶.[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椰心叶甲啮蜂抗寒性状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揭示啮蜂抗低温耐寒机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椰心叶甲啮小蜂 差异表达基因 抑制消减杂交
  • 简介:应用prima蛋白加农药马拉硫磷对橘实蝇进行防治,每8d点喷一次,共喷5次。试验结果表明: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混合后点喷对橘实蝇的诱杀效果显著,保果率达到64.71%左右,卡方检验的结果为P=0.027〈0.05,表明点喷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的混合溶液对柚子的保果效果显著。

  • 标签: prima蛋白 橘小实蝇 防治效果
  • 简介:【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的海氏桨角蚜蜂对不同龄期"Q"烟粉虱若虫的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的"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蚜蜂取食和寄生。在48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的趋势;海氏桨角蚜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的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4和27.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1头),而寄生4龄粉虱的数量最低(16.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对海氏桨角蚜蜂的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对"Q"烟粉虱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的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 标签: 烟粉虱 海氏桨角蚜小蜂 取食寄主行为 寄主选择 生物防治
  • 简介:冈崎姬蜂是我国多种潜叶蝇的优势寄生蜂。鉴于蔬菜潜叶蝇尤其是入侵斑潜蝇在我国的肆意扩散和危害,本文总结了冈崎姬蜂的分类地位、分布和田间发生、寄主种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应用进展。冈崎姬蜂是一种抑性、卵育型的幼虫内寄生蜂,通过产卵寄生和取食2种方式致死寄主;雌蜂对寄主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寄生蜂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和极强的控害潜力,尤其适用于控制入侵我国的相对耐高温的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未来将以更高效利用该寄生蜂为目标,主要集中于:(1)生物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的全面深入研究;(2)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生理机制的研究;(3)因地制宜的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应用技术研究;(4)与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研究。

  • 标签: 冈崎姬小蜂 卵育型寄生蜂 寄主取食 控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