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schwannoma)起源于神经的雪旺细胞,故又名雪旺细胞,是神经系统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1,极少发生恶变,好发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症状以神经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2。根据肿瘤是否有遗传性可分为散发和家系性神经。前者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后者中15-25%与家系性相关且多发肿瘤3,故命名家系性神经病(schwannomatosis)。神经临床表现相似,但是家系性与散发性神经的发病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的发病机制未明,基因突变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现综述相关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NF2 SMARCB1 LZTR1 神经鞘瘤 遗传学机制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2例杓间区神经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例1患者声音嘶哑1年,咽喉部异物感,术前检查示杓间区占位,手术时先行支撑喉镜检查,术中冰冻怀疑为神经,再采用会厌根入路,切除杓间区肿瘤,修复创周黏膜,会厌复位缝合。例2患者声音嘶哑伴咽部不适,当地医院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切除术并确诊为神经,术后2个月因复发转入我科,考虑既往手术史,直接采用会厌根入路切除,充分暴露、逐步分离并切除杓间区肿瘤,修复创周黏膜,缝合固定裂开的甲状软骨板。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患者发音良好,无复发。会厌根入路对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目的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小"∫”形皮肤切口,切除听神经30例,并保留骨瓣.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小"∫”形切口,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微创手术入路.

  • 标签: 手术入路 听神经瘤 治疗 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与目的:听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有几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但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应用最为广泛。本研究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治疗听神经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听神经患者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显露横窦和乙状窦,放出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显微镜下分离及切除肿瘤.分析显微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1例患者死亡,肿瘤总体全切率90.0%(27/30),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33%,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6.7%。结论:掌握桥小脑角区的解剖学特征、显微手术技巧以及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切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听神经瘤 乙状窦后入路 面神经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扩大迷路径路听神经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经扩大迷路径路听神经切除术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给予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15例听神经病人采用扩大迷路径路听神经切除手术围术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临床中1例患者切口出现并发症,经过治疗后15例病人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经扩大迷路径路听神经切除术围手术针对性的护理,积极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听神经瘤 扩大迷路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手术 护理
  • 简介:1引言听神经为主要起源于内听道前庭神经膜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亦称前庭神经。如果桥小脑角肿瘤最大直径为1-15mm,则为小听神经听神经最常见的症状为听力下降,约占95%,但其中7-20%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本文报告2例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小听神经,以期为突发性聋的鉴别诊断提供借鉴。

  • 标签: 突发听力下降 听神经瘤 首发症状 神经鞘膜瘤 桥小脑角肿瘤 突发性聋
  • 简介:摘要:手术作为听神经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然面临术后并发症较多的问题。本文探讨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阐述通过多种评估方法评估吞咽功能后,应用多种促进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恢复的方式,早期、及时、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术后护理的预期效果,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籍此文以期帮助患者术后恢复吞咽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及促进愈后提供参考。

  • 标签: 听神经瘤 手术 护理干预 吞咽功能影响
  • 简介:摘要女性盆腔肿瘤多来源于生殖系统,如子宫肌瘤、卵巢良性或恶性肿瘤等。除此之外,腹膜后肿瘤在影像学检查中也会表现为盆腔肿瘤。由于其位置特殊性,术前常被误诊为妇科肿瘤。本文报道了1例因盆腔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发现为卵巢成熟畸胎合并腹膜后富裕细胞型神经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盆腔肿瘤的诊疗进行总结,积累诊疗经验。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胸闷、咳嗽、咳痰、痰中带血1个月,于2011年12月16日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72/min,呼吸18/min,血压160/80mmHg(1mmHg=0.133kPa),气管右移,左下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胸部CT增强示:左下肺有一大小约13cm×10cm×8cm的占位,边界光整,病灶中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征象(图1)。左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

  • 标签: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 误诊
  • 简介:摘要听神经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听神经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例1为44岁右眼眶肿物渐增大2年女性患者,例2为25岁右眼球突出2个月女性患者。2例患者均表现为眼球突出,并可扪及眼眶下方肿物,无视力下降,MRI检查均显示眶内类圆形边界清楚占位,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均诊断为右眼眶良性占位病变,且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的远颅端移行为正常神经条索并进入下斜肌,结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2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瞳孔散大、下斜肌麻痹状态,证实肿物为起源于动眼神经支配下斜肌分支的神经

  • 标签: 神经鞘瘤 眶肿瘤 动眼神经 动眼肌 眼肌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颈椎的巨大侵袭性神经(Giantinvasivespinalschwannoma,GISS)的临床特点及结果并讨论外科策略。背景资料:脊柱的巨大侵袭性神经定义为占位损害〉2个椎体水平,侵蚀椎体的骨性结构,并向后侧和向外侧扩展累及肌筋膜组织。因为其临床发生率较低,特别发生在上位颈椎的就鲜有报道。方法:我们分析了巨大侵袭性神经(GISS)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影像学研究。

  • 标签: 神经鞘瘤 临床特点 侵袭性 上颈椎 外科治疗 外科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胸腰椎管内多发黑色素性神经的MRI表现。患者男,55岁,因双下肢走路不稳、左侧臀部疼痛就诊。MRI示胸12至腰骶椎水平椎管内多发占位,呈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相邻脊髓受压移位;增强扫描病灶呈较均匀强化。病理诊断结果为椎管内多发性黑色素性神经

  • 标签: 椎管 神经鞘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的影像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的CT与MRI表现。结果本组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最大径面均不位于腮腺内,但与同侧腮腺深叶分界不清,病灶向茎突前间隙内生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呈裂隙状位于肿块的内前方或消失;同侧翼外板及翼内外肌受压向前外移位;咽腔变窄;同侧茎突受压向内后方移位;内侧颈动脉区血管受压向后移位。8例神经的最大径均位于茎突后间隙内。肿瘤与腮腺深叶间可见清晰的脂肪间隙。5例肿瘤最大径面位于茎突水平的茎突后间隙,咽腔明显受压变窄,茎突受压向后移位,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外移位至腮腺与肿块之间形成明显分界。3例肿瘤最大径面位于茎突下颈动脉区,茎突受压向前移位,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前内移位,而对咽腔影响不大。结论虽然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的影像表现相似,不易鉴别,但从两者的发生部位及占位效应与腮腺的关系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分析,可以做出较准确地鉴别诊断。

  • 标签: 咽旁间隙 多形性腺瘤 神经鞘瘤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部神经的MRI表现特征与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例肝门部神经患者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7~67岁,中位年龄59岁。5例患者均行上腹部MRI检查,观察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信号、强化模式等,并分析病理。结果5例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第一肝门及周围;4例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1例为长条状;5例病灶边界清晰,包膜完整。3例为囊实性,2例为实性。病灶实性部分T1加权成像为等、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T2WI)为稍高、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为高、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为稍高、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为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内见较厚分隔,增强后分隔、包膜轻中度延迟强化,1例病灶内见液-液平面,1例囊实性病灶脂肪抑制T2WI呈"靶征"。5例肿瘤均紧邻血管,长轴与门静脉走行一致,1例病灶轻度压迫邻近胆管。病理显示5例肿瘤均有完整的纤维包膜,镜下见肿瘤实性部分梭形细胞为主。结论肝门部神经的MRI特征为长轴沿门静脉走行的椭圆形或长条状(形似"腊肠")病灶,易发生囊变,脂肪抑制T2WI可出现"靶征",增强后实性部分、分隔及包膜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 标签: 神经鞘瘤 磁共振成像 肝门 病理
  • 简介: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腹部肿块伴黑便半月人院。4个月前曾因黑便至外院就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饼出血。经抑酸、护胃、止血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一直解黑便,加重半月伴乏力,轻微活动即感心悸、气促、胸闷。人院体征:精神较差,重度贫血貌。心界叩诊向左下明显扩大,心尖区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心音低钝。腹部稍膨隆,

  • 标签: 消化道大出血 神经鞘瘤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回肠 腹部肿块 收缩期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