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氟酮类药物治疗复治肺 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我院 收 治的 60 例 复治肺 结核患者, 选取的时间段为 2019 年 1 月至 20 19 年 06 月,按照 随机分组的原则 ,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 n=30 )与观察组( n=30 ),对照组采用 2HRZEAm/6HRE 治疗方案,观察组 用 氟酮类药物代替硫酸阿米卡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等相关情况 。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 80.00% ,观察组为 93.33%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P< 0.05) 。结论: 采用 氟酮类药物治疗复治肺 结核患者,能 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提高临床治愈率, 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应用。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复治肺 结核 临床疗效
  • 简介:分析药师在药学服务和处方干预中遇到的氟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以及参与处理该类药物引起药害的典型病例;指出氟酮类药物对软骨和韧带具有毒性作用,会引起骨关节损害;还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皮肤软组织等药害;故建议应用氟酮类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物损害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合理应用。方法按照本次研究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106名患者,一组为使用酮类抗菌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列为观察组,一组为使用其他抗菌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以及临床合理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酮类抗菌药物应加强重视,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时间,在提升用药安全性的同时,药物疗效得到保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 药理作用 临床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实施药学干预对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为2012年9月至12月开展药学干预的住院病历及各科室西药处方,与2012年3月至7月同类型未实施相关干预的资料(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酮处方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酮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对照组,耐药率低于对照组,医生药物使用原则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酮类药物使用情况,并加强药学干预,可促进合理用药,降低耐药率,具有非常积极的开展价值。

  • 标签: 药学干预 喹诺酮类 使用情况 影响
  • 简介:【摘要】酮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由于近年来大量的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本文就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使用做一综述。

  • 标签: 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分析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中采用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患者。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虽然都具有较高治疗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但相比莫西沙星片,左氧氟沙星更能够有效治疗,且细菌清除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呼吸道 抗感染 喹诺酮类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氟酮类抗菌药应用情况调查及合理用药 。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11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 氟酮类抗菌药治疗的 138 例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用药途径、给药方式、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 结果: 138 例患者的给药方式为,联合用药( 29.71% ) < 单独用药( 70.29% );用药途径 : 外用( 7.25% ) < 口服( 15.94% ) < 静脉注射( 76.8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比例: 皮肤系统 、 消化系统 、 全身性系统 、 神经系统 、 循环系统 、 呼吸系统 、 泌尿系统 ,分别 占比 50.72% 、 20.29% 、 15.94% 、 7.97% 、 2.17% 、 1.45% 、 1.45% 。 结论: 在对患者实施氟酮类抗菌药治疗时,应根据药物的禁忌症和适应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升治疗效果 。

  • 标签: 氟喹诺酮 抗菌药 合理用药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氟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我院门诊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上报的126例氟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氟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60岁年龄段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居多,给药方式以单独用药的不良反应居多;累及系统-器官包括神经系统、全身性、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损害;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均有所缓解。结论掌握氟酮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合理调整单独与联合用药量,针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酮类药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应用氟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1岁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2.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比例,P<0.05;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加替沙星;静脉注射给药例数明显比口服给药更多,P<0.05。结论临床上应进一步加深对氟酮类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合理用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探究合理用药策略。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因氟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11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对其所使用的药物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合理用药策略。结果 此次观察的110例因氟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低至高分别为氧氟沙星6.36%(7/110)、环丙沙星8.18%(9/110)、洛美沙星13.64%(15/110)、氟罗沙星20.00%(22/110)、加替沙星23.64%(26/110)以及左氧氟沙星28.18%(31/110);不良反应所涉及的部位主要包括皮肤系统40.00%(44/110)、全身性20.91%(23/110)、胃肠系统16.36%(18/110)以及神经系统8.18%(9/110)等;在不同给药方式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静脉滴注63.64%(70/110)明显高于口服36.36%(40/110)。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氟酮类药物的监管,规范用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合理性、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经氟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对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合理用药途径。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神经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分别为为38.82%,54.12%和43.53%。结论在临床医学中,左氧氟沙星使用和静脉滴注等因素不仅会增加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其所诱发的不良反应还有可能给患者的神经系统、皮肤系统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氟酮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合理选择用药途径与种类等对提升氟酮类药物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极有帮助的。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使用氟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2例,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得出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用药策略。结果18~50岁年龄段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阶段,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单一用药方式最容易让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例87.10%;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最容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例66.13%;18~39岁年龄段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且不良反应消失也更快。结论氟酮类药物易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对患者开具此类药物时,要注意掌握用使用方法与用药量,并嘱咐患者医嘱服药,以此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药学干预对酮类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药学干预前酮类药物应用处方1000例,将其做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药学干预后酮类药物应用处方1000例,将其做为观察组。分析并对比两组处方中酮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两组处方中酮类药物使用频度、药物利用指数相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酮类药物耐药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处方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药学干预措施应用于酮类药物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提高药物合理应用率,降低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药学干预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应用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氟酮类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以 2018.7~2019.12我院收治的 6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探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数的方式分组研究组(单数, 31例,氟酮类药物)、对照组(双数, 31例,常规治疗)。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对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中采用氟酮类药物,可帮助患者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氟喹诺酮 下呼吸道感染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使用酮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未实施药学干预,观察组实施药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药物使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处方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师对药物使用要求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耐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酮类药物使用中实施药学干预,能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药学干预 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 效果探究
  • 简介:【 摘要 】 目的:分析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段选取为 2018 年 4 月到 2019 年 6 月,选择此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因使用氟酮类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70 例,分别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累及生理系统、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措施等。 结果: 在 40 岁以上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较多,在性别因素方面,男性患者对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给药 30min 之内发作。在患者服用氟酮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了临床症状中,以皮肤红肿、瘙痒、红斑最为常见,其次则是恶心、呕吐、之后就是头晕目眩。 结论: 氟酮药物的使用中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缓和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策略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氟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总结氟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8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及受累器官的临床表现。结果80例患者中男51例(63.75%),女29例(36.25%);年龄分布≤20岁4例(5.0%),21~30岁21例(26.25%),31~60岁42例(52.5%),>60岁13例(16.2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例(65.0%),口服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例(35.0%),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31~60岁、>60岁,恢复时间短于31~60岁、>60岁,31~60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60岁,恢复时间短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累积的器官及系统主要为累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氟酮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