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旨在向藏学界首次译介有关吐蕃王陵的唯一一部密级史册——《桑瓦央琼》,与此同时详细考证了它的成书年代和吐蕃著名《五坚》史籍间的历史渊源,以及该史料所包含的独特历史观点和现行版本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吐蕃王陵 《桑瓦央琼》 文献价值
  • 简介: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 简介:本文在分析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甬钟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出土和传世甬钟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万福垴遗址的甬钟铸造年代及铭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万福垴遗址 甬钟 年代 铭文
  • 简介: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一茬茬收割殆尽。笔者所做研究目的其一在于谱写“回乡麦客”群体的生活史,凡是平民百姓,在历史之中甚少留有痕迹,或是雁过无痕,或是留有只言片语,但是草根历史恰恰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最真实状态,笔者所做不在于其他,只为证明“回乡麦客”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地区,曾经以那样的方式,真实地存在过;本次研究目的是从组织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回乡麦客”的自组织行为,分析“回乡麦客”群体组织内部的运行方式、沟通方式、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方式等,为“回乡麦客”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回乡麦客” 自组织 组织行为
  • 简介:冀中南民间多供奉女神三皇姑并定期前往苍岩山朝拜,此习俗至迟在清代后期已经形成,至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当前,信众前往苍岩山进香不仅是为了"祈福祛灾保平安",更是为了完成"求子""还娃娃"和"报死亡"等人生仪礼。由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仪礼都与三皇姑及苍岩山紧密相连,朝山进香并正确地施行这些仪礼就成为一种对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正是这种义务性使得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下依然得以维系和传承。

  • 标签: 朝山进香 家庭义务 人生仪礼 苍岩山 三皇姑
  • 简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30年代涌现出一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以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指向,探索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开辟和拓展了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细化和剖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范畴和问题,这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 标签: 1930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 研究谱系
  • 简介:考古资料及地方志所载内容表明:明清时期出于巨额商税的刺激,国家对古道全线难以通行的路段整修栈碥、架桥造船及后期维护,并在古道沿线设铺,便于商旅往来,使商於古道通行条件大为改善。

  • 标签: 商於古道 商税
  • 简介:区域城市是指在特定地理单元内一定数量的不同形态和功能结构的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组成彼此联系密切的城市群体,其形成和发展是某一区域历史动态与静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过程,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近代是武陵山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城市分布逐渐由沿清江、沅江及其支流布局向沿公路上下延伸转变,致使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结构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 标签: 武陵山区 城市布局 形态 功能结构
  • 简介:1980年代以降,随着本土化思潮的兴起,在"重构台湾"的过程中,台湾史研究亦呈雨后春笋之势,随之风起,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台湾史学界的"显学"。1990年代以来,台湾学术界对台湾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有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回顾与反思,既是学术史研究的成果,亦是学术史研究的对象。目前对于本课题及相关问题,笔者所见仅刘翠溶有过一定的讨论。

  • 标签: 90年代以来 台湾学者 台湾史 回顾与反思 学术史研究 80年代
  • 简介:晚明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教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明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为中心,考察女教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教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教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 标签: 女教 婚姻 《愁言》 晚明 情理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及其特征、警察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警察对基层社会渗透能力的比较研究,来更具体地评价两地“殖民现代性”形成程度,而且尝试重新研讨解释殖民地朝鲜历史的几个理论架构(包括殖民剥削论、殖民现代化论以及殖民现代性论)。本文特别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对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比较分析,以利凸显两地警察制度形成过程与其特征;第二,将殖民地台湾这个“参照对象”置于围绕朝鲜“殖民现代性”而展开的争论中,以助更客观地观察朝鲜的“殖民现代性”;第三,为此,用计量方式来集中分析有关警察数量与力量,以做笔者主张的依据。

  • 标签: 台湾地区 朝鲜 “殖民现代性” 警察辅助机关 地方社会规 训权力
  • 简介:清代山西的水利社会,围绕水资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庙会文化类型。在汾河中游地区,庙会分布密集,水神信仰占据有主体的地位,不仅拥有国家正祀神灵,而且民间特色的女性水神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水”主宰着民众的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因此,水权与庙会的祭祀之权合二为一,这就使此区域内的庙会文化具有了狂欢休闲和社会控制的双重功能。

  • 标签: 清代 山西 水利社会 庙会文化 汾河中游
  • 简介:研究背景传统课堂教学的困境在终身学习理念普及的今天,很多成人又重新回到课堂。但由于学习与工作、家庭存在一定的矛盾,课堂学习的时间很难保证,而能来上课的学员学习基础又不一样,有的学员掌握快,认为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浪费时间;有的学员学得慢,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统一授课已不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难以适应现代学习的需求。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时全神

  • 标签: 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 课堂教学 终身学习理念 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
  • 简介:铃木正崇是继鸟居龙藏之后日本当代最重要的苗族研究学者。与日本老一代学者"文化寻根型"苗族研究不同,铃木正崇以苗族为本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西南苗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历时研究,不仅大范围、多点式地动态呈现了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且为苗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范式。

  • 标签: 苗族 想象力 铃木正崇
  • 简介:百余年来孙奇逢及夏峰北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时期,徐世昌、谢国桢、嵇文甫等人极力表彰孙奇逢学术,对孙奇逢的学行及夏峰北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梳理。其中尤以嵇文甫的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改革开放后,李之鉴、陈祖武、张显清等人深入研究孙奇逢的生平、哲学思想、治学特点、学术精神及夏峰学派与其他学派的学术关联,把孙奇逢研究向前推进一步。21世纪以来,一向比较冷落的孙奇逢及夏峰学派的研究出现了繁荣,一批青年学子选择研究孙奇逢,把孙奇逢研究推向高潮,相关研究领域得到拓展,问题得以深化。今后的研究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继续深入挖掘孙奇逢的思想和学术价值;深入研究夏峰学派特点及夏峰后学的学术思想;加强对孙奇逢及其后学文献的整理。

  • 标签: 孙奇逢 夏峰北学 清初学术 回顾与前瞻
  • 简介:《沧溟先生集》明隆庆六年刻本(1572)和明徐履道起凤馆刻本为两个不同的版本,系原刻与翻刻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比较两个版本,有若干明显的不同。起凤馆的真正主人应为武林曹以杜而非吴门后学徐履道。

  • 标签: 沧溟先生集 明隆庆刻本 明起凤馆刻本 徐履道 曹以杜
  • 简介:教育和就业是维护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地处南疆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民族教育 职业教育 和田地区
  • 简介:骆驼是唐代重要经营的牲畜之一。驼印是用不同的印记分别烙在骆驼的相关部位,以便于放牧和管理。标志所有权。本文旨在探究大英博物馆藏安迪尔古城所出手稿中的骆驼图案。文章首先梳理唐代的驼印体系,包括驼印的类型、内容和施用。在此基础上,讨论手稿中疑似驼印的四种可能性,分析驼印孤证出现的原因。

  • 标签: 唐代 驼印 厩牧令 丝绸之路
  • 简介:1990年台湾地区“国是会议”是在世界民主化浪潮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民党内纷争不断和党外反对力量壮大、岛内中产阶级崛起和社会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国会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体制”“宪法(含临时条款)修订方式”“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等五大议题,达成终止“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资深国代”退职、开启“宪政改革”、增进两岸交流等共识,使台湾涌现出一批至今仍活跃在政坛的人物,是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虽具有政治协商的形式,但带有明显的政党协商色彩,对岛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一定影响。

  • 标签: 政治协商 政党协商 台湾地区 “国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