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 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线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小鼠90只,根据不同种系、体重等分为三组,经颈总动脉插入线段,将其头端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2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术后22h的脑组织切片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灶的大小.结果种系、体重的差异均影响到模型的建立.结论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时必须严格控制以上因素,以适应实验要求.

  • 标签: 小鼠 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线栓
  • 简介:目的采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SSS)区硬脑膜,观察颈上交感神经节(SCG)摘除术前后在延髓和上颈段三叉神经脊束核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以探讨交感神经系统在血管源性头痛(如偏头痛)涉及的伤害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250g)为实验对象,行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术后再手术暴露其SSS,然后电刺激SSS区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延髓和上颈段三叉神经脊束核NOS表达的变化。结果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三又神经脊束核和上颈段脊髓的第Ⅰ、Ⅱ板层,双侧对称。假手术对照组、SCG摘除组每张切片的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150.2±10.3、223.0±11.6,SCG摘除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加(氏0.05)。结论颈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头部血管源性疼痛(如偏头痛)中伤害性感觉信息导致的疼痛的产生、传导及调节过程。

  • 标签: 交感神经 上矢状窦 一氧化氮 三叉神经脊束核 偏头痛
  • 简介: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和睡眠状态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9),其中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4周后的抑郁水平(HAMD)、睡眠质量(PSQI)以及生命质量(SS-QOL)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情绪控制良好,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干预前为(58.63±4.17)分,干预后为(36.97±5.68)分,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干预前为(57.65±5.04)分,干预后为(42.31±5.43)分;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1.01±0.45)分,睡眠质量(1.05±0.47)分,睡眠效率(0.52±0.17)分,总分(2.58±0.77)分,对照组患者入睡时间(1.52±0.47)分,睡眠质量(1.31±0.38)分,睡眠效率(0.71±0.20)分,总分(3.13±0.81)分;观察组患者的SS-QOL评分较高,其中家庭角色评分(3.58±0.34)分,社会角色(3.41±0.27)分,自理能力(3.91±0.31)分,思维(3.73±0.33)分,总分(15.67±1.03)分,对照组患者家庭角色评分(2.91±0.33)分,社会角色(2.87±0.30)分,自理能力(3.02±0.22)分,思维(2.93±0.29)分,总分(12.03±0.96)分。结论:抑郁状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生命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干预 脑卒中 抑郁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在人胶质瘤细胞BT-325p38MAP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法将hsp70基因导入人胶质瘤细胞BT-325中,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形态学及粘附性变化,紫外线照射30min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测定转染前后HSP70的表达水平及照射前后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证实hsp70基因成功转染入BT-325中,转染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后p38MAPK表达减弱.结论体外转染hsp70基因可抑制紫外线照射后BT-325细胞p38MAPK的表达.

  • 标签: 胶质瘤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热休克蛋白70 病理
  • 简介:早期、超早期手术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死亡率的有效方法,而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致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我科从2000年10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612例高血压脑出血,其中术后再出血65例,现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及手术时机对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影响进行I临床分析。

  • 标签: 手术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 再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期预后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9例(5.29%),植物生存10例(5.88%),重度残疾19例(11.18%),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为22.35%(38/170)。单因素分析得出不良预后发生率在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0岁、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12h、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GCS评分≥9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1.507,P〈0.05)。结论高龄、瞳孔发生变化、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超过12h、术前GCS评分偏低、合并有其它颅内损伤均会增加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脑外伤 硬膜外血肿 预后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由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遴选结果日前出炉在中国期刊协会官网公布。《中国护理管理》凭借在各个资讯平台的优异表现,成为入选的三种护理期刊之·。此次百强名单分为大众类期刊和学术类期刊两类。大众类入选期刊包括《三联生活周刊》《瞭望》《知音》等。学术类入选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金属加工》《中国激光》等,护理类学术期刊仅有三种入选百强名单,《中国护理管理》凭借在各个资讯平台优异的表现成为其中之一。

  • 标签: 中国期刊 护理管理 学术类期刊 护理期刊 社会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谷氨酸诱导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传代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第8d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采用台盼蓝染色计算神经元存活率,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谷氨酸(0.8mmol/L)可诱导细胞凋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较谷氨酸损伤组细胞成活率明显升高(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而电镜检测发现对照组无明显的凋亡细胞,谷氦酸组有典型凋亡神经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谷氨酸神经元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谷氨酸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与分析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睡眠障碍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居住地、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结果:150例抑郁症患者中睡眠障碍者为118例,发生率为78.67%,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及居住地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均是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涉及面较广,应重视对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干预。

  • 标签: 抑郁症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下调或过表达FOXR2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正常脑组织标本为模板,PCR法克隆FOXR2基因,并构建FOXR2过表达质粒;Westernblot法检测FOXR2在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用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下调及过表达FOXR2的脑胶质瘤细胞株;CCK8实验检测下调或过表达FOXR2对胶质瘤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FOXR2基因;WB检测结果显示稳定下调FOXR2的U251细胞株及过表达FOXR2的U87细胞株构建成功。CCK8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96h后下调FOXR2的胶质瘤细胞增殖速率减少45.13%;相反,过表达FOXR2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速率可增加43.98%。结论转录因子FOXR2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脑胶质瘤 FOXR2 增殖
  • 简介:目的:调查宫颈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家庭功能现况,分析家庭功能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疾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家庭功能量表(FAD)和疲劳评定量表(FAI),采用等额配比抽样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的124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宫颈癌放疗患者存在轻、中度癌因性疲乏;患者家庭功能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家庭功能各因子与癌因性疲乏各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行为控制、情感介入和问题解决因子对患者癌因性疲乏有影响。结论:提高家庭成员对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关爱,使患者能够比较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主观感觉到的疲乏程度就相对较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宫颈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

  • 标签: 宫颈癌 癌因性疲乏 家庭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CU清醒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给予前瞻性护理),比较2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结果:前瞻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RCSQ量表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清醒患者给予前瞻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ICU 清醒患者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分析A型人格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方法用A型行为人格量表对1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检测,同时按照情绪分类,对40例有情绪因素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Ⅱ测定,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A型人格占6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情绪因素组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高于非情绪组(P<0.01)。结论A型行为人格者易患脑血管病,矫正A型行为,对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益。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A型人格 患者 A型行为 对照组 发病
  • 简介:目的:研究离休干部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离休干部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策略,观察组患者分析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护理后,利用SCL-90量表评价,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妄想(2.76±0.19)分、敌意(2.84±0.22)分、恐惧(2.84±0.22)分、抑郁(2.97±0.24)分、焦虑(3.01±0.33)分、敏感(2.99±0.28)分、失眠(3.13±0.17)分、强迫(3.03±0.15)分、躯体化(2.98±0.16)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休干部一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改善离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帮助离休干部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以促进离休干部健康状况的提升。

  • 标签: 离休干部 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后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再出血及首次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均是预测SAH预后的重要指标;采取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则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

  • 标签: 内科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4年1月期间因颅内动脉瘤而住院手术的病例,探讨术后并发症对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Logist回归模型对4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神经系统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手术治疗486枚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患者446例,多发动脉瘤患者19例(40枚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血糖水平及各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有关,而年龄、性别、术前Fisher分级、术前GCS、术后是否静脉使用抗痉挛药物、动脉瘤破裂次数、手术时机、以及术中阻断供血动脉时间等因素与预后无关。本组病死率8、11%,预后良好率74.99%。结论通过对血糖水平、术后并发症等动脉瘤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预测动脉瘤患者预后,并有效指导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脑积水对大鼠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影响。方法6w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5只,对照组35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向枕大池内注入25%无菌高岭土混悬液0.05ml,分别在高岭土注射后3d,1w,2w,3w,4w处死动物,迅速取脑组织,测侧脑室指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同样方法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28只大鼠成功诱发脑积水并完成实验全过程,对照组30只完成实验全过程。对照组大鼠各对应时间点,侧脑室指数基本相同,实验组大鼠脑室进行性扩大;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对照组细胞数平均193±20.3个并维持,脑积水造模后3d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308%±1%(P〈0.001),1w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下降到对照组196%±1%,2w降到对照组水平210±22.4个,3w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几乎看不到并持续。结论脑积水引起脑室进行性扩大,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可能受脑室扩张机械性压迫引起缺血,缺氧影响,参与脑积水病理损害和修复过程。

  • 标签: 大鼠 神经干细胞 脑积水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继发性脑水肿的相关因素及对IC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发病24h内的ICH住院患者51例。患者到院时收集临床基线信息、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头颅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以评价基线脑水肿情况。发病(12±2)d行常规头颅平扫CT及CT血管成像一站式检查,以完成高峰期水肿情况及脑血管系统评价。分别在就诊、出院和发病后90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在51例入组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56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8例。本研究发现初始水肿体积(V初始水肿)与初始血肿体积(V初始血肿)正相关(r=0.799,P〈0.001);初始水肿指数(EI初始)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相关(r=-2.456,P=0.014)。高峰期水肿体积(V自峰水肿)与V初始水肿(r=0.720,P〈0.001)、V初始水肿(r=0.779,P〈0.001)和高峰期血肿体积(V高峰血肿)(r=0.788,P〈0.001)呈正相关;高峰期水肿指数(EI高峰)与EI初始正相关(r=0.357,P=0.010)。本组患者中V自**8十与就诊ICHsX7能预后量表(FunctionalOutcomeafterICH,FUNC)评分(r=-0.355,P=0.01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r=-0.419,P=0.002)、原始脑出血量表(theOriginalICHScale,olCH)评分(r=0.364,P=0.009)、出院(r=0.520,P〈0.001)及发病后90d(r=0.481,P〈0.001)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roBS)评分以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rrokeScale,NIHSS)评分(r=0.526,P〈0.001)相关;V高峰水肿与就诊时NIHSS评分(r=0.455,P=0.001)、FUNC评分(r=-0.527,P=0.019)、GCS评分(r=-0.436,P-0.001)、出院(r=0.564,P〈0.001)及发病后90d(,=O.590,P〈O.

  • 标签: 脑出血 脑水肿 预测因子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后纳洛酮干预对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99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纳洛酮干预组,对照组为假损伤,后两组采用改良的Marmarou大鼠颅脑DAI模型。伤后分别检测突触素表达变化情况,同时评价行为学功能和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伤后6h、24h,对照组行为学评分显著高于纳洛酮干预组(均P〈0.01),同时纳洛酮干预组显著高于损伤组(均P〈0.05)。大鼠致伤后,损伤组及纳洛酮干预组基底池、颅底可见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无大面积或局灶性挫裂伤。光镜下见损伤组伤后24h病理损害最严重,尼氏体数目显著减少、体积变小,甚至溶解消失,纳洛酮干预组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减轻。DAI后,突触素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值分析表明:对照组IOD值高于损伤组(P〈0.01)及纳洛酮干预组(P〈0.05);损伤组DAI后突触素表达下降,24h表现最为明显(P〈0.01);纳洛酮干预组表达下降程度减轻,伤后6~72h突触素表达显著高于损伤组(P〈0.05),且24h差异最明显(P〈0.01)。结论早期纳洛酮干预对DAI后大鼠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突触素表达而实现的。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纳洛酮 突触素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