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①探讨不同的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②初步分析本病常见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①采用横断面病例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医体质问卷为手段采集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信息;②通过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本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并按体质类型分组,比较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各组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进行统计描述,选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百分比和卡方检验验证一致性,采用officeexcel软件制作图表。结果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在各个糖尿病肾病分期的分布较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I期者较多,气虚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V期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四种以痰湿质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最为明显,其次是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最为明显,气虚质升高最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其中湿热质患者多见于疾病早期,患者血脂偏高者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痰湿质在疾病早中期都较多见,属于过渡期体质,患者血脂升高者较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阴虚质体质可见于本病的整个病程中,患者年龄、血脂、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气虚质主要出现在疾病后期,且患者年龄偏大,肾功能减退比例高。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中医体质 中医防治
  • 简介:1998年1月_2008年12月,“Dedinje”心血管病中心共进行58例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其中46例为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2例为进展性卒中患者。CEA前和术后均行头部CT检查,并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平均随访时间为(42.1±16.6)个月。在术后早期,均未发现TIA患者的头部CT有阳性改变,而进展性卒中患者3例有头部CT阳性改变。随访中期的卒中率在TIA组患者为2.2%,进展性卒中组患者为8.3%。术后早期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中期病死率TIA组为0,进展性卒中组为8.3%。对频发性TIA或进展性卒中患者行急诊CEA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急性脑缺血 急诊 症状发生 TIA患者 头部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圈在降低外来器械包装环节质量缺陷发生率的应用。方法由7人组成品管圈,分析外来器械包装流程最易发生缺陷的环节,找出原因,制定相应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后外来器械的包装缺陷由原来的平均1.1次下降至0.44次,目标达成率为88%。结论将品管圈运用在降低外来器械包装环节质量缺陷发生率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提高外来器械包装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标签: 品管圈 外来器械 包装 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海马齿状回神经的影响,并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4支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分裂细胞、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7、14、21d时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体细胞的增殖速度。并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结合激光共聚显微镜观察确定新生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速度在7-14d时明显增加,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1d时恢复正常水平。新生细胞大多迁移入颗粒细胞层,并分化为神经元。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可增强每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引起的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改变以及齿状回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 标签: 成年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海马齿状回 溴脱氧尿苷 神经前体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对扩张型心肌病(DCM)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56例DCM者按是否伴有Ⅺ而分为时组(A组)和非Af组(B组)。分别测量两组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同时用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房内径,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6例中A组48例(30.7%),其中阵发性Af19例(39.5%);持续性Af29例(60.4%);48侧中无症状性Af7例(14.5%)。A组与B组Pmax、Pd及左房内径值均明显增加(P〈0.01);A组与B组比较,Pmax〉140ms,Pd〉40ms,左房内径〉42mm,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DCM伴Af者中无症状性Af是比较常见的;Pmax〉140ms,Pd〉40ms和左房内径〉42mm,这三项指标对预防Af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P波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临床及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AMI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抑郁水平测定,观察临床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心理行为干预前A组,SAS、SDS分别为(62.31±8.25)、(65.13±7.20),B组为(61.82±9.6),(66.23±8.08),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心理行为干预后,各时段评分A组明显减小,1周、2周、4周SAS评分分别为(53.21±6.74、47.23±7.18、44.59±4.18);SDS分别为(58.21±5.89)、(49.20±6.14)、(45.43±4.79),与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及心电图指标,如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及QTc、QTa、∑ST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地改善AMI者的负性情绪,减轻心电图变化,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行为干预 焦虑 抑郁 心电图
  • 简介: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病因,也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2002年高血压人数就已经达到1.6亿人,而据统计最近已经接近2亿。面对高血压患者如此庞大的数据,高血压药控率仅为6.1%,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尚未达标,控制高血压也成了燃眉之急。今天,我们采访了广西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主任刘唐威教授,让他来为我们讲述一下毗邻广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在的高血压状况是怎样的,以及广大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注意些什么。

  • 标签: 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 生活规律 坚持用药 降血压 高血压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solubleCXCL16,sol-CXCL16)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分别于PCI治疗前、PCI治疗后1d、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测定血清sol-CXCL1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浓度.结果所有患者PCI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和sol-CXCL16浓度均较PCI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1d常规治疗组中血清sol-CXCL16浓度升高较强化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及hs-CRP浓度均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治疗后4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CXCL16浓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炎症程度相关,并可能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sol-CXCL16 高敏C-反应蛋白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mm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8例和非重度HD组67例,观察相关因素对重度HD的影响,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度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高回声斑块(OR=6.219,95%CI:1.163~33.266;P=0.033)、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cm(OR=8.360,95%CI:1.372~50.930;P=0.021)、基础收缩压<120mmHg(OR=6.384,95%CI:1.217~33.486;P=0.028)、扩张球囊直径≥5mm(OR=8.028,95%CI:1.462~44.091;P=0.017)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FI高回声斑块、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cm、基础收缩压<120mmHg、扩张球囊直径≥5mm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危险因素 低血流动力学状态
  •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一年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0日在我科住院已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并1年后复查冠脉造影患者27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再狭窄组(247例)和再狭窄组(38例)。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闭塞病变(17.9%比31.9%)、支架重叠(16.7%比31.9%)比例明显增加,支架后扩张比例(34.9%比10.6%)明显减小(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闭塞病变(OR:2.855,95%CI:1.197-6.808,P=0.018)是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支架后扩张是发生ISR的保护因素(OR:0.198,95%CI:0.057-0.691,P=0.011)。结论:冠脉闭塞病变和支架重叠可增加支架内一年再狭窄率;支架后扩张能减少支架内一年再狭窄率;而且冠脉闭塞病变是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一年再狭窄危险因素,支架后扩张是其保护因素(预防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支架 西罗莫司
  • 简介: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房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胺碘酮
  • 简介: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就发现猴子的膳食中缺乏维生素B6会引起动脉损伤.只是由于当初缺乏完备的实验条件.拿不出足够的证据解释这种动脉损伤。直到上个世纪的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麦卡莱博士用兔子作同样试验.引起了兔子动脉硬化。与此同时.美国西雅图的学者给狒狒作的同样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结果。而且指出了病因.这是因为动物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甲硫氨基酸.

  • 标签: 维生素B6 动脉硬化 人体健康 兔子 猴子 哈佛大学医学院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454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11例,阿司匹林敏感组343例。口服阿司匹林(≥75mg)〉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女性患者较多,P选择素、空腹血糖、TG、LDL-C明显增高,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211,95%CI:1,047~1.402,P=0.010)、P选择素(OR=1.010,95%CI:1.002~1.019,P=0.019),服用硝酸酯类药物(OR=0.524,95%CI:0.309~0.890,P=0.017)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音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较高,空腹血糖、P选择素为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硝酸酯药物为其保护性因素。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P选择素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随诊期间血糖变异性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0个月,计算随诊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和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监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结果随诊前基线平均HbA1c(7.62±1.31)%、FPG(7.83±1.22)mmol/L,随诊结束时平均HbA1c(7.13±1.15)%,FPG(7.21±1.24)mmol/L,随诊结束时血糖水平有所下降,血糖达标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共24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6例,缺血性脑卒中3例,TIA5例。随诊间HbA1c、FPG变异性和平均HbA1c、FPG水平均能够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P〈0.01)。结论随诊间血糖变异性较平均血糖水平更能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随诊间血糖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不依赖于平均血糖水平。

  • 标签: 血糖变异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究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的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在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治疗的248例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随机被分为治疗组121例(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与对照组127例(给予其他降压药物)。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后基本用药,分析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血Hcy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4±5.34)μmol/Lvs.(18.12±7.31)μmol/L,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vs.7.3%,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血Hcy浓度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87)μmol/Lvs.(17.68±6.97)μmol/L,P<0.01];术后12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12.9%,P<0.01)。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H型高血压冠心病PCI治疗后MACE的发生率。

  • 标签: H型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