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等级]三级文物[质地]银、铁、木、革、毛[重量]总重8300克[尺寸]通高100厘米、通宽49厘米、鞍座宽38厘米[时代]20世纪初期[来源]呼和浩特市征集[收藏]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简介]该马鞍为内蒙古中西部,阴山以北戈壁丘陵地带普遍使用的典型戈壁风格"孛尔只斤"式蒙古马鞍,由饰银鞍座和载绒鞍韂组成。马鞍的鞍架木工考究,银件錾花精巧,栽绒韂垫色泽鲜艳,花纹朴素典雅。

  • 标签: 蒙古族 制作工艺 传统 呼和浩特市 20世纪 内蒙古
  • 简介:景德镇湖田窑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新出现了褐色点彩装饰器物,其工艺特征、技术来源和对景德镇元代以后釉下彩绘工艺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体式显微镜、高温热膨胀仪等,分析了8件北宋褐色点彩瓷枕样品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及胎体吸水率和烧成温度,初步揭示了景德镇湖田窑出土北宋褐色点彩瓷枕的制作工艺和化学组成特征。结果显示,褐彩瓷枕胎体表面留有明显的网格纹痕迹,在棱边内侧有镶接和泥条加固痕迹,应是在布上拍打成泥片后,逐面镶接成型制得;胎体烧结状态、烧成温度和吸水率相差较大,表面褐色图案为采用富铁原料在胎体表面彩绘后,施灰釉后经1100℃以上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明晰其化学组成特征和工艺特征信息,而且将为研究和揭示景德镇早期彩绘装饰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湖田窑 褐色点彩 化学组成 制作工艺
  • 简介:塔尔梁墓葬壁画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清水河县。为了解该壁画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分光光谱仪对揭取时脱落的5个试料的颜料层、白灰层和地仗层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黄色为水合氧化铁,黑色与灰色中包含石墨构造碳黑;白灰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地仗层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以及长石等粘土矿物,且在地仗中发现石灰籽粒,由此推测地仗制作时加入了石灰。地仗出土时多空洞,并发现了植物硅酸体,根据形态综合判断制作地仗时拌入了麦草与麦壳。根据材质分析结果,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加入了石灰的拌草泥层地仗上涂抹较薄的石灰浆,之后在上面作画。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五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同类科学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葬壁画 材料分析 植物硅酸体
  • 简介:白桦,英文名称:betulaplatyphyllasuk,耐寒落叶乔木,成龄树高15米左右,生于山林地区,广布于北亚、北美、北欧的寒带、寒温带地区。在人类文化史上,以白桦树皮制作的各种器物、艺术品,以及制作、使用过程中的民俗活动与所寓含的文化观念构成桦皮文化。

  • 标签: 大兴安岭 鄂伦春族 桦皮工艺品 民俗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失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失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失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 标签: 先秦 透空青铜器 铸造工艺
  • 简介:本文通过介绍对一批明清时期彩绘贴金佛像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的工作,旨在提倡一种前期调查—制定方案—实施保护,并在保护中对修复对象所蕴含的各种考古、历史信息的发掘和揭示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方法。

  • 标签: 贴金彩绘 铜佛像 保护修复
  • 简介:该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课题,由上海博物馆承担,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课题组经过3年研究,考察分析了上海博物馆馆藏钱范,选择河南和陕西等地的铸钱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铸钱遗址综合分析研究为基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铸钱陶范和金属范进行了成分和相结构检测分析,开展了平板(陶)范铸钱工艺和叠铸工艺的实验室模拟试验,进行了平板范竖式浇铸与叠铸两类铸造工艺的流动和凝固过程计算机对比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中的石范铸钱、陶范铸钱和金属范铸钱三类工艺的演变与发展,

  • 标签: 铸钱工艺 南北朝时期 课题组 两汉 钱范 国家文物局
  • 简介:为探索“黄岩窑”青瓷的工艺技术及艺术装饰特征,并探讨该窑场与同时期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的关系,本研究从田野考古调查入手,通过对黄岩沙埠窑窑址及窑场周围地面考古调查和典型青瓷标本的实物取样,结合科技考古的手段,着重对其产品特征、制瓷工艺技术及烧造年代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剖了黄岩出土青瓷胎釉的内部结构;通过热释光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典型标本进行年代测定;并运用EDXRF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标本和上林湖越窑标本的胎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浙江黄岩沙埠窑址是晚唐至南宋时期浙江重要的窑址遗存,具有较高的陶瓷烧造技艺。

  • 标签: 黄岩 青瓷 显微结构 热释光 EDXRF
  • 简介: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贸墓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制作工艺考究,口沿处纹样的制作运用了传统细金工艺中的花丝工艺。花丝种类有赶珠丝、金珠、螺丝、码丝、巩丝、正花丝、反花丝、麦穗丝和立扁素丝。古代工匠将掐、攒、填、焊的花丝技法运用到位,制作出的各类花丝精美、细腻并组合成不同的纹样。

  • 标签: 马蹄金 麟趾金 细金工艺 花丝工艺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埘允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对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