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9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毕生的古希腊情结,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随笔中纵论古希腊文学,以主客合一的审美感悟和由感及悟的整体观照,揭示古希腊文学独特的情感性、诗意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其批评方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树立的分析性和概念化范式,有益于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本质的重新思考。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古希腊文学 《论不懂希腊》
  • 简介:风景是人走入历史后的一种建构,是可见的、可经历的自然。风景可作为空间形体被感受,又可作为图像来描述。它既有自然物质的一面,又承载着文化社会的印记;既是感知、想象、情感投射的空间,又是政治经济权力运作、再现的场域;既是审美、道德、科学反思的对象,又是思想观念的反射。在风景的历史进程中,它或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或被理解为社会标准对自然的介入,或被看作战胜自然的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成为审美对象,而风景审美的方式又影响着对自然的理解。

  • 标签: 风景 学术研讨 会通 文学 历史进程 审美对象
  • 简介:<正>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编撰的《20世纪世界文学史》(王忠祥、彭端智、朱宪生主编),系湖北省教委组织的10部高校文科新教材之一,约计25万字,将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本世纪东西方文学的发展状况,评析本世纪东西方文学思潮、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探讨本世纪东西

  • 标签: 世界文学史 20世纪 西方文学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发展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
  • 简介:<正>十一月下旬(1989年),北方已是万物肃寂,南国却绿意未减。当此之际,由《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出版社、杭州大学外文系和浙江衢州化学公司联合主办的“外国文学现状研讨会”在浙江西南部的衢州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一家研

  • 标签: 外国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世界文学 美国文学 出版社 外文
  • 简介:2009年8月14日至21日,“生态文学与环境教育:亚洲跨文化论坛”如期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印度可持续发展全球公民协会、德国古藤堡大学、全球水伙伴(中国)和北京生态集团等单位合办。

  • 标签: 文化论坛 生态文学 环境教育 亚洲 北京大学 综述
  • 简介:本文认为,世纪初接受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是误读。误读既表现在对俄罗斯小说主题的现实性理解上,又表现在对文本的传统性归化上,误读与传统审美心态密不可分,但俄罗斯文学的原生形态在误读中仍被保存,它成为“五·四”时期充分认识俄罗斯文学精神内核的基础。

  • 标签: 世纪初 俄罗斯文学 接受 误读
  • 简介:苏联文学遗产中究竟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探讨?苏联解体后俄国文学发展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重新审视自现代文体形成以来的俄国文学历史?今天我国高校中应该如何计授俄国文学?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中国读者阅读俄国文学?诸如此类问题,是深受俄国文化影响的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学术界无可回避的。正是为了澄清这些当下备受关注的学术和学科建设问题,

  • 标签: 俄国文学 苏联文学 全球化语境 审视 文体 学术界
  • 简介: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首届专题研讨会将在苏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专题研讨会 英语 学会 中国 会通
  • 简介:库弗的长篇小说是用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创作的小说文本.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的语义学特点表现为,运用特殊的词汇单位和渲染过多的语义场,后者包括同化、加倍与排列、感觉、运动、机械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在句子结构上表现为句法不规范、句子因打断而意义不完整、句子语义前后矛盾、句子在印刷上被有意安排而呈现支离破碎的形式;在文本结构上则表现为摒弃连续性,运用间断、累赘、加倍(含重复)、增殖、排比等手法.

  • 标签: 后现代主义文学 小说文本 长篇小说 文本结构 创作 呈现
  • 简介:曼德维尔所著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本文简要介绍出版历史和基本内容,然后联系斯威夫特、蒲柏、理查逊、菲尔丁和约翰逊等18世纪英国重要作家的著作,探讨产生的影响或引起的反应,从中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文学作品中围绕自由思想和道德问题的讨论.

  • 标签: 《蜜蜂的寓言》 18世纪 英国文学 伯纳德·曼德维尔 自由思想
  • 简介: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大多围绕爱情、青春、忧伤等主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活特性与思想特征。研究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对于探究80后作家,甚至80后群体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其语言风格,即辞藻华丽多样,语法结构富有张力,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和消费特征。

  • 标签: 郭敬明 写作风格 技巧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性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性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性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正>工笔、写意和白描本是中国国画艺术中的三个术语,是三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工笔指绘画时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写意是指绘画时用笔不求工细,只注重用简洁、粗犷的线条,稍加勾勒,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来,注重画中人物神态的表现,白描则是指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现在,这三个绘画术语已被广泛借用到中国文学创作中以代表三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虽然目前在英美文学理论中还没有明确使用这三个说法,但是这三种描写方式确实常见于英美作家的笔下。故而笔者不揣孤陋,欲在这方面作点肤浅的尝试和摸索,以求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英美文学 白描 工笔 中国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修辞手法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  韩国文坛上各种文学奖项颇多,什么新村文艺奖、现代文学奖、韩国小说奖、文艺园地新人奖等等,粗略一算,大约有三十三四种之多,如果,连那些不定期的"××杯"之类计算在内,那便数不胜数了.在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文学思想社"设置的"李箱文学奖",最具影响,最有权威性.它在文坛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坛的"茅盾文学奖"类似.所不同的是"茅盾文学奖"是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对象,而"李箱文学奖"则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 标签: 当代小说创作 文学奖当代小说 李箱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