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参加’96“中国篮协杯”男子篮球俱乐部锦标赛的12支球队36场比赛的技术指标:投篮、进攻次数、篮板球、扣篮、盖帽、助攻、抢断、失误、犯规以及各队队员上场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反映我国甲级男篮在比赛中技术运用的现状,探讨各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为各队训练与比赛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篮协杯 篮球俱乐部 技术统计
  • 简介:通过对冠军运动员TomaszMajewski多年参赛情况的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在大赛前后的参赛次数、参赛间隔天数、比赛成绩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了解优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及变化规律,对指导我国运动员在大赛前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 标签: 奥运会 铅球 比赛安排 竞技状态
  • 简介:对我国女子铁饼运动员掷铁饼动作中主要肌肉肌电信号进行采集,采用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对其进行非负分解与降维,获得Bernstein运动协调理论体系下的运动协调结构体及其活动程度概念的量化指标,并且从它们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中探讨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特征。研究显示,掷铁饼动作中,肌肉的活动主要受到4种贡献率各异的运动协调结构体支配,它们的构成与活动方式有所差异,具备实现该动作中重要运动任务的功能。优秀女子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特征表现为,部分运动协调结构体较高的活动强度或适宜的活动时机,它们通过作用于人体扭紧姿态以及最后用力等重要任务,实现效果对掷铁饼动作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基于Bernstein运动协调观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诊断与评价具有鲜明特点以及可行性,值得在专项技术训练以及重大赛事科研攻关服务实践中应用。

  • 标签: Bernstein运动协调观 “神经-肌肉”协调能力 掷铁饼动作
  • 简介:跆拳道比赛随着竞赛规则的修订而日趋激烈,高得分的设置增加了比分落后运动员追分的可能性,前2局比分落后并在第3局能够成功追分的跆拳道运动员在技战术的应用上具有特点。使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对2013—2014年跆拳道国际比赛中10场第3局成功完成追分的典型战例中追分运动员的技战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在该阶段技战术的应用特征。结果发现:(1)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比分落后的追分阶段能够保持不减弱击腹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高位击头技术的使用,并做到虚实有序地运用多种进攻技术;(2)战术安排合理且目的明确,加强直接进攻和连续进攻的应用并配合间接进攻起到了不错的效果;(3)对自己体能状况有着充分的认识,能够合理安排对抗和非对抗时间的转换,以获得体能的有效调节。技战术和体能的准确掌控推动着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第3局成功追分的实现。

  • 标签: 跆拳道 第3局 追分 技战术 应用特征
  • 简介:作风优良、敢打敢拼是解放军橄榄球队的传统和特点,球队在2017年第13届全运会比赛中努力拼搏、不骄不馁、战术高超,发扬了身体接触技术好、控制场上节奏能力强的技战术特点,逆境中勇夺季军如愿登上领奖台,圆满完成解放军代表团赋予的任务.也体现了中国七人制橄榄球优秀球队控球能力和把控比赛进程较强能力的技战术风格.

  • 标签: 解放军橄榄球队 技术 战术 特征分析
  • 简介: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行为研究发现,当前在低市场集中度的产业市场中,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市场竞争行为中多采取价格行为、广告行为为主;在市场协调行为方面,卡特尔组织行为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中企业今后市场协调行为发展的趋势;最后从体育用品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规模效率两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市场绩效。

  • 标签: 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用品产业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 简介:为揭示起跳腿肌肉在起跳阶段的用力特点及其与跳远成绩的关系,运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三维测力台和表面肌电仪三机同步综合测试的方法,对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的肌群用力特点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结果表明:跳远运动员在起跳阶段的技术运用、肌力特点以及皮肤表面肌电特征表现为:当起跳腿处于最大缓冲时,垂直反作用力值最大;水平反作用力是运动员获得冲量的主要动力;踝关节力量的大小影响着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力;在起跳阶段的不同时间肌肉的收缩次序、发力程度和持续过程各不相同。

  • 标签: 跳远运动员 起跳腿 肌肉用力
  • 简介:运用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2015年田径世锦赛男子20km竞走决赛前九名运动员竞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速度变化形式有"全程匀速""前慢后快""前快后慢"三种类型,最后2km大部分运动员速度呈下降的趋势;主要的比赛战术是"跟随走后程加速"和以"自我为中心";三位中国优秀运动员体能分配不合理,后程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先走"战术的运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2015世锦赛 竞走 竞技
  • 简介:通过运用MEGAWIN12导肌电测试仪,对现阶段我国最优秀的两名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过程中右侧的主要6块肌肉进行了生物电测试,发现过渡阶段巩立姣上肢肌肉放电积分明显,用力阶段上下肢肌肉放电水平高,上下肢肌肉之间的协同用力程度较高;李梅菊过渡阶段右侧下肢肌肉积分明显,右腿缓冲和蹬伸的幅度较大,注意了左肩内扣姿势,上下肢扭紧程度较大,用力阶段上下肢肌肉之间的协同程度较差,存在用力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力量从下到上的传递。

  • 标签: 铅球运动员 最后用力 右侧 肌肉用力 肌电学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一个村落武术的沿革、地缘文化、社会功能等本土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以探寻其在地方本土的社会意义与发展轨迹。研究发现,在地方村落本土的社会发展变迁中,村落武术未能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和强势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源流无序、拳理不清、局限乡土风格、体系杂糅等先天不足的特性,许多武术内容在村落的现代化发展中慢慢流失。提出:从弥补社会文化缺失、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来明确村落武术现代发展的必要性;从立足于地方本土特征的创新意识,挖掘村落武术在现代社会空间的意义价值,来构建其可行的发展之路。

  • 标签: 村落武术 村落文化 本土特征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混双运动员的发球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外混双运动员在2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外男运动员在2、5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混双运动员发球得分率高于外国。可见,中国混双运动员发球以"稳"为主,而外国混双运动员以"我"为主,突出稳中求"变"。

  • 标签: 羽毛球 混双 发球
  • 简介:以2014—2015赛季WCBA(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决赛阶段为例,以夹击防守区域和时机选择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观摩有关比赛和录像资料,分析了夹击防守区域和时机选择的特点。认为夹击防守的区域主要有:全场夹击区域;中场夹击区域;半场夹击区域。运用夹击防守最有效时机:(1)需要在气势上和精神上压倒对方时使用;(2)作为战术变化时使用;(3)在比分落后时,特别是接近终场时使用;(4)在关键比赛时为了扩大战果时使用;(5)面对对方主要得分手或核心后卫能力突出时使用;(6)遇特殊对象时使用。

  • 标签: WCBA 夹击防守 运用
  • 简介:2015年2月2日,美国游泳协会网站刊载了美国国家游泳队顾问马克·拉塞尔的“CycleCountByEvent”一文。文中介绍了2012年美国奥运会游泳选拔赛决赛前8名运动员各50米出发或转身后潜打腿平均次数与各50米划臂动作周期平均数。拉塞尔建议,可将这些平均数作为每一运动员参赛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运动员 选拔赛 奥运会 美国 周期 划臂
  • 简介:通过对第十届广东省运动会排球比赛的6支男排劲旅15场比赛进行了临场技术统计,分析了比赛新规则的发球区域扩大、发球技术区域选择位距分类变化及效果产生的影响,为运动竞赛和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 标签: 排球 广东省运会 男子比赛 发球 接发球
  • 简介:为探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小学生发展柔韧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对连云港市2010年5654名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对应6~18岁)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8岁年龄段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柔韧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降双升”现象。第一次“降升”发生在6~15岁,即男生在6~10岁、女生在6~11岁,柔韧素质呈现第一次下降,并分别在10、11岁降到整个年龄段的最低值,之后开始回升,到15岁时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了第一个“V”型;第二次“降升”发生在15~18岁,即15岁过后,男女生柔韧素质开始第二次下降,到16岁(男生)、17岁(女生)时降到一个低位(但该值仍高于6岁水平),之后又开始回升,形成了第二个“V”型。认为:6~18岁年龄段学生柔韧素质的第一次下降发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幼儿骨骼与神经、肌肉发育不相协调的结果;第一次上升发生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到全面进入青春期期间,是体内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身体增长全面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结果;至于柔韧素质保持在高位的第二次降、升的原因,尚有待探讨。

  • 标签: 柔韧素质 中小学生 坐位体前屈 年龄特征
  • 简介:从社会共生理论的视角辨证分析,教练员与运动员共生关系有师徒身份下的伦理共生、权利义务下的平等共生、收益分配下的互利共生、事业追求下的业缘共生等主要类型,表现出身份拟制的伦理性、合作过程的契约性、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价值目标的一致性等基本特征。正确认识教练员与运动员社会共生关系的类型与特征,积极构建、优化两者共生关系,有利于开创两者和谐共生关系的新局面。

  • 标签: 社会共生论 教练员 运动员 契约
  • 简介:青少年运动员心肌耗氧指数(RPQ)及心功指数在性别、项目间有明显差异。男子高于女子;龙舟、潜泳、游泳等项目的运动员RPQ指数及心功指数均较高,力量速度性项目如柔道、拳击、跳投类和足球运动员的RPQ指数较高而心功指数较低;速度耐力性项目如中长跑、篮球等的RPQ指数较低而心功指数较高。RPQ指数及心功指数的变化也与训练水平有关。RPQ指数和心功指数是反映心脏能量消耗及心脏做功的简易指标,对体育训练及运动员选材是有意义的。

  • 标签: 心功指数 女运动员 项目特征 中长跑 青少年运动员 速度耐力
  • 简介:第29届蹦床世锦赛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世界优秀女子蹦床选手的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水平女子选手的成套动作难度发展达到了瓶颈,动作的选用和成套编排趋同化明显,竞技能力提高过程中难度与完成质量的矛盾关系更加明显,辩证的处理二者协调发展,继续提高成套动作腾空高度是技术训练的关键;蹦床比赛战术是为了表现出运动员自身的真实竞技水平而采取策略,主要有心理战术和保险战术两种应用;提高成套动作储备以及套难度,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培养骨干力量,促进梯队建设是我国女子蹦床队备战里约奥运会亟待解决问题。

  • 标签: 蹦床 新规则 优秀女子运动员 技战术特征
  • 简介: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受NCAA条款制约和经济激励的双重因素影响。选取2006-2013年间221所NCAA第一级别大学体育部门的收入和支出数据,将收入分为票务销售、学生费用、学校经费、出资捐赠、版权许可和其他收入共6种类型,支出分为奖学金、教练团队,场馆场地和其他支出共4种类型,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其经济行为特征,并剖析其内因。结果发现:1)总收入增加导致教练团队支出的增加远远高出运动员直接支出的增加,这种差距在顶级联盟大学中进一步被拉大。2)票务销售收入的增加是导致总支出增加最重要的因素。3)票务销售和出资捐赠的增加会导致顶级联盟大学体育津贴的减少。4)更改联盟导致顶级联盟大学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呈现大幅度的增加。5)拥有橄榄球项目使得大学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相应增加,在支出方面主要导致奖学金支出的增加,在收入方面主要导致票务销售收入的增加。NCAA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额收入逐渐影响到大学的经济行为。各大学体育部门在硬件设施上展开了“军备竞赛”,而在运动员直接收入方面投入极少,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运动员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

  • 标签: 全美大学体育协会 竞技体育 总收入 总支出 体育津贴
  • 简介:采用统计比较法、分析归纳法和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了第37届世锦赛优秀女选手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的趋向特征及中国高低杠的不足.注重两杠动作与换杠动作的直接连接过渡,使成套动作的完成更加紧凑、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是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和发展趋向;中国选手在换杠动作与两杠动作的多样性实力连接、专项素质及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

  • 标签: 第37届世锦赛 高低杠 动作编排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