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9.11'袭击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对南亚的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争端成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怖主义战略必须考虑的重点.随着印度遭到两次严重恐怖袭击,印度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调动准备报复,印巴对抗的升级和核冲突的危险使克什米尔问题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立场不同,南亚的反恐怖主义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难题.近期在印度的压力和国际社会促使下,巴采取了积极措施打击国内教派极端主义和越界恐怖主义势力,骤然变化的局势也为印巴之间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 标签: “9.11”事件 印巴关系 南亚地区 安全问题 印度 巴基斯坦
  • 简介:自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上演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剧变,多股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这一地区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供应地之一,西亚北非地缘政治动荡必然会对国际能源格局带来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对西亚北非地区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使得中国能源安全不免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局势动荡使得西亚北非地区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骤增;在中国石油进口对西亚北非地区的对外依存度与来源地集中度“双高”的情形下,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凸显;中国对石油运输渠道的控制力薄弱,中国的能源安全有可能陷入“马六甲困局”。鉴于当前国际能源角逐日益白热化,着眼于应对西亚北非地区的复杂形势,中国应当密切结合现存的具体问题抓紧进行顶层设计,从多方面着手全面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尽快建立西亚北非地区油气投资预警机制;稳步推进石油进口路径多元化举措;积极拓展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军事手段。

  • 标签: 西亚北非动荡 能源安全 石油安全 中国能源策略
  • 简介:随着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结束,共享安全成为人类的共同诉求和理想。“共享安全”不仪是安全指涉对象的扩展与转型,也是非传统安全理念的提升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创新。为深入研究全球的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探索中国面对安全挑战的应对之策,以达到共享安全

  • 标签: 国家安全 学术研讨会 共享 全球治理 国际关系 非传统安全
  • 简介:出席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日东海安全对话”第二轮会议的专家,围绕“海上执法机构的定位及执法活动”、“执法机构与军队的关系”、“日本西南方向防卫力量强化”和“充实海空联络机制的思路”等主题进行了坦诚对话。与会专家认为,虽然两国短期内仍有难以克服的分歧与矛盾,但在维护海上安全与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地区秩序方面仍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而今后也应持续开展此类国际法领域的中日交流,以增进理解、保持沟通,拓展共识,并研划更多可供两国政府参考的合作建议。

  • 标签: 中日东海安全对话 海上执法机构 东海安全稳定 国际法
  • 简介: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引领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印度对外贸易、国内民生与国家安全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高。莫迪政府清醒认识到海洋特别是印度洋对印度的安全与发展的关键意义,并于2015年起适时调整海洋安全战略,将2007年确立的以“自由使用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军事战略调整为以“确保安全的海洋”为主题的海洋安全战略。这说明印度在自由使用海洋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样的海上安全挑战。海上的安全风险直接影响到印度的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海洋经济活动的展开、海岸和港口城市的安全、海外资产与海外公民的安全,最终危及印度的国家安全。印度调整海上安全战略,明确以印度洋地区为首要利益区,同时加强以印度海军为主体的海上安全保障力量,为之确立多样任务目标下的军事战略,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海上军事行动。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邻国、关键的地区大国或国家集团以及全球大国建立双边和多边海上安全机制来应对多样的海上安全威胁,维护海洋安全,最终服务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并为印度寻求印度洋的主导地位积累资本、创造条件。

  • 标签: 印度莫迪政府 印度洋 印度海军 海洋安全战略 海上安全机制
  • 简介:90年代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共同安全利益,因而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维系和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仍沿用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威胁,对中国采取了一些遏制政策,从而使两国关系经常出现摩擦和冲突。今后,这种双重性会继续存在,因此,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合作与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

  • 标签: 中美关系 安全因素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 简介:2004年11月16-17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综合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德、美、俄三国的安全政策专家代表、德驻华使馆武官以及艾会驻京代表等外方人员与会;

  • 标签: 中国 德国 国家安全 能源安全 区域安全 外交关系
  • 简介: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及对策赵龙庚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成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原来俄与它们的兄弟关系变成了平起平坐的伙伴关系。各国相互关系的新格局给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并直接影响到俄的安全利益。俄面对新的地缘政治、...

  • 标签: 地区安全 独联体国家 主权国家 地缘政治 俄罗斯人 兄弟关系
  • 简介:东盟方式被看作是一个身份建构的过程,这一建构不仅有赖于东南亚社会化的深入、决策体制的传统和文化特殊模式,而且也有赖于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和惯例。东盟外交和安全文化的缘起,是基于持久的为寻求独立的国家性和国际社会的主权平等基础上的。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蕴涵着对东盟方式的挑战和机遇。

  • 标签: 东盟 东盟方式 安全文化
  • 简介:“人的安全”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对安全内涵和如何提供安全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但是,人的安全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人的安全中“免于恐惧的自由”与“免于匮乏的自由”相互对立起来,以至于将前者视为西方的概念而后者为东方的概念。在这种话语中隐含了“免于恐惧的自由才是人的安全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产生的后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贫困、饥饿等严重危害人的尊严的安全问题可能被置于安全考虑范围之外。回顾人的安全概念之争,探讨人的安全的核心理念及其相关概念,比如安全与发展、直接暴力与结构暴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矫正这种误区,并证明人的安全概念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它是以人类最基本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中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和道德说服力的综合性理念。这种综合性界定自然要求安全维护的方式不应停留在被动和短期应对层面而应寻求早期预防、长期建构、能力提升等积极手段以便实现“积极安全”。

  • 标签: 人的安全 人的尊严 免于恐惧与匮乏 结构暴力 积极安全
  • 简介: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复杂且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两国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结构性对抗又有利益捆绑,同时易受第三方因素影响.理解两国互动所薤涵的这种复杂性并把握其动态特征,对于应对未来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至关重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中美实力变化动摇了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础,美国的对华政策出现摇摆,双边关系在传统竞争领域之外还面临着新领域、新问题的竞争与摩擦,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大.但这些挑战中也蕴涵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中美两国的主体性特征、时代条件和历史条件是双方走出“守成国家与新兴大国必有一战”历史逻辑的基础.未来中国对美国外交将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持-贯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将是把握机遇,以自我发展为核心,沉着应对周边局势,积极扩大外交布局并承担国际责任.在创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加强中美合作,管控危机,促进中美共同利益,通过建立功能性伙伴关系走上共同演进之路.

  • 标签: 中美关系 战略博弈 功能性伙伴关系 共同演进
  • 简介:缅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过去50年缅甸也是东南亚地区饥饿程度最高的国家。本文通过对缅甸独立后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背景、选择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缅甸外生工业化目标所引致的内生剥夺农业政策是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所在。

  • 标签: 农业政策 粮食安全 比较优势 缅甸
  • 简介:美国对亚太同盟体系的强化,构成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地区格局和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历史上,美国及其盟友在政治、军事领域的紧密合作曾是其获得冷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冷战后尤其在反恐战争中,美国的战略自负曾引起比较广泛的反感,甚至使一些盟友与其拉开了距离,

  • 标签: 美国 中国安全 亚太 大国关系 地区格局 军事领域
  • 简介:2013年12月7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主办的首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4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届论坛。

  • 标签: 国际安全研究 国际关系 学院 论坛 科研机构 专家学者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全球能源供应持续紧张、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主要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再度调整、新能源技术革命、非常规油气资源生产和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国际油气资源竞争愈演愈烈、世界石油新版图出现、能源地缘政治矛盾与冲突加剧以及资源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等,这些都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了重大挑战和深远影响,凸显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增速较快、“走出去”战略和对外能源合作面临着诸多困境。中国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进行调整,既要有长远规划,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

  • 标签: 世界能源形势 能源战略化 能源对策 中国能源安全
  • 简介:11月15—1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外交与安全形势展望”。德国联邦议院外委会成员、社民党党团外交政策发言人罗尔夫·米策尼希率德国社民党12人代表团与会,

  • 标签: 综合安全 北京 中德 德国社民党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国际金融危机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世界范围的国际格局变化和亚太地区自身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经过最近二、三年,特别是1992年的发展,其变化进程的基本趋势已见端倪,已有可能展望它的未来走向。

  • 标签: 地区经济 柬埔寨问题 发展前景 国际格局 政治解决 两极格局
  • 简介:1988年1月,里根总统提出《国家安全战略》,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十三位高级防务、外交专家组成的'长期综合战略委员会'提出《有选择的威慑》。此后,美国在朝、在野的防务与外交问题专家、权威人士纷纷撰文、著书、演讲,对美国的安全战略和政策各抒己见,形成对于美国安全战略和政策的大讨论。除上述两份材料外,前总统尼克松的新著《1999

  • 标签: 布热津斯基 基辛格 美苏关系 里根总统 国际安全环境 战争样式
  • 简介: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不确定性增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国军队都在为应对不确定的安全环境作超前布局,力图营造有利于自身的军事安全环境,实现军队的功能转型.与此同时,世界军事领域斗争更加尖锐,新旧安全观激烈碰撞,国际反扩散机制矛盾凸显.如何在维持本国安全利益与世界和平利益两者间求取平衡,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军事安全战略必须通盘考虑的基本问题.

  • 标签: 世界军事 非传统安全 国际军控 防扩散 军事安全
  • 简介:印度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失衡、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等严重的水安全问题,对印度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的冲击。地下水供应难以持续,地面供水效率低下将严重制约印度农业发展,成为印度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甚至可能引起农业地区局势动荡。水短缺、水污染、水价格将直接影响印度工业发展,并从供水保障、能源保障、原料供应、产业与贸易布局等侧面制约莫迪政府力推的“印度制造”。水危机对印度城市化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不健康饮用水的直接影响和接触污水及蚊虫滋生导致的间接影响已成为印度公共卫生的巨大威胁。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印度的财政健康,反过来又制约了水利投资,导致水问题进一步恶化。

  • 标签: 水安全 可持续发展 “印度制造”